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少阴病

  胡希恕先生曰:​《伤寒论》少阴病篇比较难读,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也就因为这样,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因亦无法说明。其实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 少阴病的经方(14篇) 少阴病的条辩(44条)

()

  胡希恕先生曰:​《伤寒论》少阴病篇比较难读,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也就因为这样,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因亦无法说明。其实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的证,验之于实践,老人或体质素虚的人,若患外感,往往见到少阴病这类的表证,而且少阴病篇论治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法。这明明告人,少阴病发作伊始,纯属表证,宜以汗解,唯以少阴病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暂,二三日后即常传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合病之属,而非单纯的少阴病。人之死亡,大都在胃气败,即太阴病的末期阶段,少阴死证诸条,亦多系二阴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阴病篇提出,而特出之本篇,亦大有深意。病之初起即见少阴这样表证,万不可轻忽大意,以其二三日就有并发太阴死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机,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微发汗药治之,可救凶险于未萌。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可能,但太阳病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少阴病则恰相反,以传太阴、厥阴为常,而间有传阳明、少阳者。故少阴病篇亦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散等证治的论述。​《伤寒论》少阴病篇比较难读,各家误于循经发病之说,更使读者迷惑不解,因略加阐明,以供参考,至于证治详解,俱见各方证条,此不赘述。

  《伤寒论》第281~300条可视为少阴病的总论。少阴与太阳,为同在表位的阴阳两类不同的证,历来读者误以经络名称,不承认少阴为表证,但论中屡次出现少阴病不可发汗的禁例,若不是病在表,提出这些禁汗条例,岂非废话!少阴病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暂,二三日后即常传里,或传半表半里,而且传里多传太阴,传半表半里多传厥阴,与太阳病传里多传阳明、传半表半里多传少阳者亦正相反。少阴病在表本无死证,但其死证,均在并于太阴,或时见并于厥阴,最后所提死证诸条,均属其例。少阴病和太阳病是在同一表位上,所反映出来的阴阳两种不同的证。由于阴证多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暂,一般二三日后即传里或半表半里,而为表与里或表与半表半里的并病,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白通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剂,即见于太阳病篇的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均属少阴病的解表剂。不过前者(太阳篇的桂枝加减方)宜于汗出,而此(少阴篇的麻黄加减方)则宜于无汗者,不可不知。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人之病死,大多由于胃气的衰败,即是在太阴病这一阶段,所以前于太阳病篇即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的说明。少阴病列出多条死证,亦以关系太阴病者为多。太阴病篇曾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而本篇所以出诸方,如附子汤、桃花汤、吴茱萸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等,亦均属四逆辈,其有关于太阴病的证治甚明。何以有关太阴病的证治和死证,不出于太阴病篇而反出于此呢?其故有二:①少阴病传里以传太阴为常,所列证治和死证,均有关于少阴转属为太阴病者。②少阴病在表本不死,但以其传变迅速,二三日后即常转属太阴,便有死亡的可能。正是为了警告医家,一见少阴病,即不得轻忽视之,要抓紧时机解外,最好使之不传太阴,既传太阴更当急救其里。少阴病亦间有传里阳明者,以津虚血少的少阴病,若传阳明,则燥结分外迅急,津液立有枯竭之患,故略见其端,即宜急下,不可因循常规,须注意之。少阴传入半表半里,以传厥阴为常,而间有传少阳者。但在本篇只有转属厥阴死证两条(298、299),以厥阴病篇列于最后,故未涉及其具体证治。若猪肤汤、黄连阿胶汤、甘草汤、桔梗汤等条,皆有关转属少阳病、阳明病证治。至于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四逆散、猪苓汤等条,均属于类似证治,而实质不是少阴病。

少阴病概念已于太阳病篇说明,少阴病与太阳病是同属表证,但有阴阳之别,故前于太阳篇第7条则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说明,不过此仅就发热与否以示二者之辨还不够完善,因于少阴病篇又提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以是少阴病的特征,不但无热而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者有别,而且津血俱不足,脉亦微细,并其人困倦少神,与太阳病有着明显区别。故不论太阳伤寒或中风,若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者,即可辨证为少阴病证。这里亦告诉我们,判定少阴病主要依据少阴病提纲、辅助提纲,更重要的是遇到表证,排除太阳病即是少阴病。今结合《伤寒论》中有关论述,简括如下:主提纲:​《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胡希恕注:少阴病,即是表阴证,条文所论即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是说,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若脉兼见微细,而并但欲寐者,即是少阴病。按:素即体弱或老年气血俱衰者,患外感当发表证时,则常作少阴病形。由于气血俱不足,故脉亦应之微细。虚则困倦少神,因而但欲寐也。这是说,少阴病的主要特征,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并由于虚衰,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辅助提纲:《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胡希恕注:病始在表,若发热恶寒者,为太阳病,故为发于阳也;若无热恶寒者,为少阴病,故为发于阴也。

通脉四逆汤方(寒痢)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或兼面赤(这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症状),或兼身热,不恶寒(这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症状)。但必须具有脉微欲绝、舌润无苔、不喜冷性饮食或索冷水而不欲咽等表现。
()
  [方义]  此治阴盛格阳,热因寒用之方。  [主治]  少阴病,下利脉微,服白通汤后,利仍未止,反发现厥逆无脉,干呕烦躁之证。此阴盛格阳也,但必须是寒邪直中之急性证方宜。  
()
[主治] 少阴病下利厥逆,脉微头痛。但必须是寒邪直中之急性证,具有不喜冷性饮食及舌白而滑之表现。
()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之证。按:此少阴病不是脉微细、但欲寐之证,乃专指邪热侵入咽喉之证而言,因咽喉系少阴经脉之所过也。此方对于一般热性咽喉红肿疼痛,有痰有热者都有效。
()
桔梗汤方 咽喉肿痛有痰涎者,或喉痈脓成将溃时期,用之有效。(治咽喉痛、嗓子痛;肺已化脓)
()
轻度咽喉疼痛初起时用之最宜。但必须没有寒热之表证和大便不利之里证,以及饮食不能下咽之重证方宜。【汉方应用】剧烈咳嗽,咽喉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