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太阴病的经方(9篇) 太阴病的条辩(12条)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说真正的太阴病证治,但于《伤寒论》第273条即有明确的概括提纲,于《伤寒论》第277条又明确指出正治大法,对于太阴病的说明已无遗憾。至于具体证治,尤其是死证,大部见于少阴篇,因于本篇从略。本属太阴病的证治,尤其是危重证、死证,而特出于少阴病篇,著者当另有深意,仔细读少阴病篇可明了,因此在太阴病篇不再多赘。怎样判定太阴病前已论述,里证亦有阴阳二类,《伤寒论》谓为阳明者,即是里阳证,而谓为太阴者,即是里阴证。
主提纲: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胡希恕注:太阴病,即里阴证,它经常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症状反应出来,故凡病若见此一系列的症状者,即可确断是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误的。太阴病的腹满属虚满,慎勿误为阳明病的实满而下之,若误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按:太阴病与阳明病,是在同一里位所反映出来的阴阳两种不同的证,为便于理解,再就其证候逐一说明之。由于胃肠虚弱,因使停水多寒,故腹满而吐、食不下,里虚之极,不但停水,而且不能保持之,以是则自下利;益甚者,谓此自下利,较一般阳证的下利为更甚也。时腹自痛者,谓腹中因有寒而自痛,稍暖时则亦自止也。基于以上的说明,不也和阳明病一样,都是来自胃肠中的证候反应吗?不过一则为热为实,一则为寒为虚罢了。是说病在里,胃虚饮聚,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胃肠之里不但有寒饮,而且不能收持之,故自利益甚;寒气下趋少腹则腹自痛,寒气不下行则痛自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必使胃益虚而饮益聚,甚则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里提出太阴病的概括特征,凡临床见此特征者,即可判定为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辅助提纲: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胡希恕注: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阴病。太阴病下利之所以不渴,以其脏虚有寒饮的关系,治宜四逆汤辈以治之。按:四逆辈,乃指四逆汤类和理中汤类而言者,此述太阴病下利的正治大法,其具体证治均详于各篇有关条文,于此只概要示之,是说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阴病。其所以不渴者,即因胃中、内脏有寒饮的关系,治宜服四逆汤一类温中逐寒剂。又下利为阳明、太阴共有症,热则必渴,寒则不渴,这里提出自利不渴,以示与阳明区别。
桂枝加大黄汤。汉。太阴病。[主治]太阴寒邪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须具有腹部拒按、大便不利、喜热性饮食、脉沉迟有力等症。
桂枝加芍药汤。汉。太阴病。 [方义]此乃散寒、止痛之方。[主治]太阴病,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须具有腹不拒按、不喜冷性饮食、误食冷性饮食其痛即剧、脉沉而迟等症。
旋覆代赭汤。汉。太阴病。旋覆代赭汤方 此镇逆除痰、补虚祛寒之方。(倪海厦用此方治疗胃酸过多(俗称火烧心),返酸;治噫气久久不愈;胃下垂+吴茱萸生姜)
赤石脂禹余粮汤。汉。太阴病。此是乎性固脱止利之方。 按:此“利”是泄泻,不是痢疾,但痢疾较久,滑脱不禁时,也可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