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经方学习录
首页
经方
本草
条辩
病类
典籍
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首页
»
病类
»
厥利呕哕
厥利呕哕相关内容
条辩
330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1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
333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335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
337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338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339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
34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41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43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47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8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349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350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1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3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5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356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7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58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59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360-362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363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65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364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366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67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68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9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370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1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2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3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74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375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376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77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78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9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80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1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经方
乌梅丸
当归四逆汤
麻黄升麻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白头翁汤
暂无信息
方症
慢性肠炎
风湿疼
关节肿疼
急性黄疸(甲肝)
胆囊炎
胆结石
膀胱结石
急性膀胱炎
晕眩
呕吐厉害
急性尿闭
肋膜炎积水
水肿
浮肿性脚气
肝肿大
不可右侧卧
失眠
关节变形
关节炎
寒实便秘
病类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厥利呕哕
张仲景
仲景之寒病
仲景之伤风
仲景之伤燥
厥阴病
太阴病
少阳病
少阴病
仲景之湿病
仲景之热病
阳明病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仲景之伤暑
痉湿暍病脉证治二
仲景之温病
太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