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经方(17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条辩(34条)

()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据《广韵》记载:“淡,胸中液也。​”所谓淡饮,是指水饮淡薄、清稀、不浓厚,凡水饮停蓄为病,均谓之淡饮。后世把痰饮作为诸饮的总称。痰是由于津液不能正常运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王绵之老先生曾说:“液有余便是痰。​”液有余并非指津液多余,而是指津液不能正常敷布,聚而成饮。痰饮是饮病的总称,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四种痰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变。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
【方解】胡希恕注:本方是由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杏仁而成。杏仁温化寒饮、降逆止咳,这里主要用其逐水气,故本方的适应证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而有浮肿者。
()
又名 苓甘五味姜辛汤 详见苓甘五味姜辛汤
()
【方解】 胡希恕注:本方是由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而成。细辛、干姜温中逐饮;五味子性酸温,益气止咳,并敛细辛、干姜的辛散,这三味常在一起配伍治寒饮咳逆。茯苓、甘草亦益气化痰祛饮,故五味配合,共治病属太阴里寒的痰饮咳而胸满者。
()
桂苓五味甘草汤(感觉头上戴了一顶帽子或者像用紧箍咒箍住;桂本无此方;又名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详细内容见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
桂苓五味甘草汤(感觉头上戴了一顶帽子或者像用紧箍咒箍住;桂本无此方;又名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