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的经方(42篇) 太阳病的条辩(148条)

()
胡希恕老的《伤寒论讲座》节选  今天我们开始研究太阳病,头一段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得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更具体地来说,对于太阳病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不是一个个别的病,像咱们现在说的病名,比如肝炎、肺炎,都是个别的病,都是专有一定的致病因素、一定病变所在的地方,这些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有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但它不是单独对某一个病说的。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证候反应的,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比如我们平常见的流感、伤寒、瘟疹等,它们一开始发作都有这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来治疗,那是不会错的,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那么根据这些证候,我们再来更深入地认识认识太阳病。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但太阳篇的条文最多,故又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前11条,可视为太阳病的总论。太阳病即是表阳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此证最正确的特征概括。太阳病又可分为中风和伤寒两种类型,它们的区别,以自汗和无汗为主要鉴别点,是论其证,不是论其因。中风由于自汗出,脉内水分被夺,阳气虚、津液虚,故脉按之浮缓或浮弱;伤寒为无汗,脉内津血充实,阳气重、津液盛,故脉按之浮紧。此外,另有一种形似太阳病的温病,不过太阳病热在表,虽发热而必恶寒;温病以热盛于里,故不恶寒,但发热而且渴,亦易区分。急性病初作,大都出现表证,表证有阴阳二类,太阳病即表阳证,少阴病即表阴证。最明显的鉴别法,为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即论中第7条所谓“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均关于辨证的重要事项,学者应熟记。上篇的后19条,主述桂枝汤的应用,如前所述。中风、伤寒为太阳病的两大类型,桂枝汤即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即其主要的适应证,它与麻黄汤虽同是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其作用大不相同。麻黄汤宜于无汗的表实证,其作用在于发表;桂枝汤宜于自汗出的表虚证,其作用在于解肌。桂枝汤虽是解表、解热剂,但所谓热是表热,而非里热。若里热者,切不可与之,故酒客病则不宜与服桂枝汤。此外,又提出加减和合方数则,不外乎是为了示人随证用方用药的法则。至于白虎加人参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等,都不是表证用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虽是桂枝汤的加减方,但治属少阴,亦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均出于应急而制变的临时手段,不要都看作是太阳病的治剂。经方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但辨方证时要重视病因辨证,故太阳病篇提到,表证若小便不利,内有停水者(太阳太阴合病的外邪里饮)​,若不兼利小便以逐水,则表必不解。若小便数者,更不可发汗,此于治疗颇关重要,以后为例很多,学者不可等闲视之。中篇:自第31条起,首先出示太阳病无汗即伤寒这一类型的发汗剂,有葛根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它们均是以麻黄为主药的方剂,而宜于太阳病无汗的表实证,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故必须细心对照并加以体会,要使心中有数才好。随后又详就桂枝汤和麻黄汤分述其不同应用。桂枝主表虚,麻黄主表实,其虚实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亦必须通过它们的证和治,才能得到答案。中间大段泛论汗、吐、下,用之不当,均足使亡血、亡津液,其结果可致为病变化多端,并相应地提出救治之方。若干姜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麻杏石甘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苓桂术甘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调胃承气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栀子豉汤、真武汤等均属之。以上诸方,虽则是为救误而出,但中医讲求辨证论治,我们要通过条文,透视其适应证。凡有是证,即可用之,不必限于或汗或下的误治后也。另又论述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证,此本属于少阳病,为了阐明正邪交争这一病理关系,藉病传少阳的过程来讲,显得分外生动,易于理解。桃核承气汤本应列于阳明病篇,但瘀血证的发作常出于太阳病期间,应急制变,因亦提出在前。以火劫汗,为太阳病所最忌,无论中风和伤寒,均当禁用。被火变证亦多,并亦出示救治用方数则,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不过此和诸方一样,亦不要视作被火救误的专方。

最后又出治瘀血证的抵当汤、抵当丸,宜与桃核承气汤条前后互参,以探索其不同的应用证候。里有瘀血或停水均可致表热不除,二者均有少腹硬满,常以小便的利否辨之,这对于治疗颇关重要。至于发汗禁忌诸条,均极重要,更须一一记熟。下篇:重点论述有关结胸、脏结、痞证等病的脉证并治。不过脏结只言其难治或死,而无治疗方药,是否即指的癌、瘤等一类病,还有待日后考证。至于结胸,因有大小、寒实等证候的不同,而治方亦分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和桔梗白散的各异。十枣汤本主治悬饮,以其证和治均有似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故特于此提出。痞证比较复杂多变,有虚有实,既有误下热陷所致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复有半陷于阴的附子泻心汤证,亦有由水逆所致者,如五苓散证,而更多见于胃虚邪乘所致者,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旋覆代赭汤证、黄连汤证等均属之。黄芩汤虽主热利而腹痛,但亦有心下痞;桂枝人参汤虽主表里不解的协热利,但亦见心下痞硬,故亦可纳入痞证的一类。此外对于热入血室、风湿相搏,亦均有较详的说明。前者多属柴胡证,若血结经断,并须祛瘀;后者多属少阴,白术、附子为治痹痛的要药,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汤、甘草附子汤均属随证示范的治剂。前后还穿插有文蛤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麻杏石甘汤、赤石脂禹余粮汤、瓜蒂散、白虎汤、炙甘草汤等证治,大都属于救误应变的手段,无须一一重叙。太阳病证治扼要解读:由太阳病篇条文的论述和通过临床的证明,则所谓太阳病者,不是什么个别的病,而是各种疾病中常见的一般的证。它经常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症状反映出来,因即据为辨认它的特征。由于它是表阳证,治宜发汗以解表,吐、下、火劫之均当严禁。自汗出(指中风型)和不汗出(指伤寒型)为极易区分的两种类型,两者虽均须发汗,但前者必须用桂枝汤法,而后者必须用麻黄汤法,并随证候的出入变化,而行药味的加减化裁,以是则有桂枝汤类和麻黄汤类两大类别的发汗方剂。见于本篇者,则桂枝汤类计有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人参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十六方;则麻黄汤类,计有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文蛤汤等七方。另有桂枝麻黄合方,计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三方。以上共二十六方,但其中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者均属少阴病的治剂。小建中汤和桂枝人参汤,均用于表里合病,亦非专于解表的太阳病治剂。除此六方,则有关太阳病的发汗剂亦只十九首,即是说有关此十九方的证治均属于太阳病,此外大都属于救误应变之治,而不属于太阳病也。

麻黄汤用于发表,桂枝汤本为解肌,故前者宜于表实,而后者宜于表虚。若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不可再用麻黄汤,而宜易以桂枝汤。但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仍宜再与桂枝汤,而不得易以麻黄汤。下之后表不解,亦宜桂枝汤,而不宜麻黄汤。此外,表里合病,若里实须攻者,必须先解表而后攻里。若里虚须补者,必须先救里而后治表。但太阳少阳合病,或少阳阳明合病,均当治从少阳,汗下俱属逆治,此皆用药定法,不可不知。小便不利,水停于里者(实是太阳太阴合病)​,若不利小便,则表不解;若强发其汗,激动里水则病变百出;若里有水饮者,亦须于发汗药中兼逐水饮,表乃得解,治太阳病须注意于此。

素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往往诱发其人如狂的瘀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皆为治此证的要方。妇人因月经关系,外感时行,经常有热入血室之变,均非太阳病,但常于太阳病时见之,因此一并提出,详加论述。结胸、心下痞亦均与太阳病无关,多因太阳病误下所致,故亦详述其证治,但证不是太阳证,方亦不是治太阳证方。柴胡诸方本属少阳病的治剂,以太阳少阳合病和并病治从少阳,故于太阳病篇论述较详,不可误为太阳病而有柴胡证也。风湿相搏,病本属表,但所出证治尽属少阴,盖太阳与少阴病位皆在表,只是阴阳属性不同,治阳即须知阴,前之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亦皆治属少阴,前后用意同。总之,仲景以六经名篇,只是分论六种类型的证,而不是六经发出来的病。诸家多误于六经名称,乃以为太阳病篇都是论述太阳经所发的病,实属大错。
基于胡希恕先生的研究,我们把判断太阳病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主提纲:即《伤寒论》第1条(赵开美本,以下同)​: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判定太阳病的主要提纲,是说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一般常见的证。胡希恕注:太阳病即是表阳证,它经常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反映出来,故无论什么病,若见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的。后世称本条为太阳病提纲证,即太阳病的纲领,其概括了太阳病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必须有这样的特征。太阳病不是一个类似现代“肝炎”​“肺炎”这样的具体的病,虽然叫作太阳病,却不是指一个具体的病说的,是说只要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组症状的,都叫太阳病。平常见到的感冒、流感、伤寒、瘾疹等,一开始发作都有这种症状,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按照太阳病的方法治疗,是不会错的。脉浮,即脉向外浮出,就是浅在动脉充血,实际不是病后血液增加,而是身体的水分增加。尤其是头项部,充血更加厉害。​“强”有两解,一种说法读qiánɡ(二声)​,是板硬、强直之意;一种说法读jiānɡ(一声)​,是僵硬的意思。仲景是河南南阳人,现在河南人形容身体某个部位僵硬不适时,还说某部位“强(jiānɡ)​”​,可见“强(jiānɡ)​”确是河南方言。这种充血是上半身厉害,且越向上越厉害,大家都有体会,感冒时头部血管都会绷胀起来,说明浅在动脉都充血,上半身更为严重。恶寒是因体表有热,平时人体体表温度与外界气温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差距的,所以人体能够适应。发热时体表温度升高,与外界气温的差距骤然加大,就会感觉外界空气寒冷,就会恶寒。人在出汗以前,血管要扩张,大量体液往外来,这时脉就会浮,而上体部面积较大,容易出汗,这样体液就被大量输送到上体,热就随着体液一起波动,使体表温度升高,人就会感到寒冷。通过描述可以看出,这是出汗前驱期的一种证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所以太阳病就是要出汗而未能达到汗出的病理现象。中医有一种传统说法非常正确,也非常重要,叫“正邪交争”​。我们得病时,机体就会和疾病进行斗争,太阳病时,机体为解除疾病就要出汗。所以太阳病这个表证,正邪斗争的位置是在表。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把疾病排出于体外,假如排出去,疾病就好了。可是人自愈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往往达不到把疾病排出的程度,就出现了太阳病这种情况。假如人体没有卫外的这种机能的话,人是不能生存的,人体遇到外在刺激和内在刺激,都会起来斗争,这就是“正邪交争”​。按:血液充盈于浅在动脉,故脉应之浮,尤以上体部血液的充盈为更甚,故使头项强痛。邪热郁集于体表,增大了与外界气温的差距,故感风寒来袭的可憎。以是可见,则所谓太阳病,乃机体驱集大量体液于上半身广大的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种病理现象。冯世纶解读:胡希恕先生以八纲解六经,即六经提纲是八纲概念,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这里实际提出了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因提出太阳病为在表的阳实热证,简称为表阳证,这是解六经、解仲景书的关键,即理解太阳病,应记住太阳病主要特点:一是太阳病提纲,二是以八纲理解其实质——太阳病为在表的阳实热证,简称为表阳证。值得注意的是,王叔和谓《伤寒论》六经即《素问·热论》的六经,其后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亦以经络、脏腑释六经,谓“​《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受其影响,后世遂不注重提纲的症状反应特点,而多以太阳经络病变附会,如张志聪等认为:​“太阳者,巨阳也,主气主表,属膀胱经。​”由此形成了“​《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李心机语)​”​。仲景书是张仲景整理汉前经方著作《汤液经法》而成,其书史书又称《论广汤液》​,其时是否已有六经提纲?六经提纲何时出现?值得探讨。由《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看,对经方的论述,只有八纲,而无六经理念。​《伤寒论》出现了六经理论,体现了经方医学的发展规律,即在远古时代以八纲为理论,积累了单方药方证经验,到秦汉时积累了丰富的复方方证经验,这促使了理论的升华,即由八纲上升到六经(证)辨证,提纲亦即规律的总结。必须注意,解读提纲,不能受“六经只限于伤寒”观点的影响,提纲不仅是急性病、外感病辨证提纲,也是慢性病、内伤病等各种常见病的辨证提纲。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提纲高度概括而准确。提纲在现代更有重大意义,人们往往以“相当于西医什么病”的思维去思考,而这里强调了不是指具体的病,既不是西医的什么病,也不是中医的个别的病,而是独特的经方方证的概念。

根据杨绍伊的考证,六经名在汉前的《汤液经法》已出现,但无“某某之为病”的内容,张仲景在世时也未出现,可能是其弟子加入的。​《伤寒论》有的版本如《金匮玉函经》还保留了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篇,是在说明,六经是古人以八纲指导,用方证治病,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而产生的纲领性概念、理论。辅助提纲:有四条。(1)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胡希恕注:病始在表,若发热恶寒者,为太阳病,故为发于阳也;若无热恶寒者,为少阴病,故为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皆约略之词,不定准确。至于“阳数七,阴六”​,乃附会水火的成数,更属无稽的玄说,不可信。冯世纶解读:经方的六经证是辨证的提纲,不是具体的一个病,而是反映疾病症状的病位、病性特点的证。如太阳病,不是指具体的病,是指各种病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在表的阳证,即表阳证。这种在表的阳证,由于正邪相争随时在变化、传变,传变与否主要依据症状,如《伤寒论》第5条的“二三日”​,论中有许多“五六日”​“八九日”​“十三日”等,皆是不定之词,本条提出的“七日愈”​“六日愈”​,显系不明经方六经实质的后人所加。经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总结出表证有阴阳之分,每一个病位皆有阴阳两类证,表证亦分阴阳两类证,即表证有发热恶寒者,此为病位在表的表阳证,即太阳病;若表证呈现不发热而恶寒者,此为病位在表的表阴证,即少阴病,此是判断太阳病和少阴病的关键。(2)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胡希恕注:成无己曰:​“恶寒者,啬啬然憎寒也,虽不当风,而自然寒矣;其恶风者,见风之至则恶,若得居于密室之内,帏帐之中,则坦然自舒也。​”此解可从。大意是说,上述的太阳病,若同时更见发热、汗出、恶风、脉不紧而缓者,则名之为中风证。太阳病,就是指上条提到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时又有发热汗出。这种汗出不是大汗出,为潮乎乎地出汗,汗并不太多,没有臭味。不但恶寒,而且恶风,恶风甚于恶寒。缓脉与紧脉相对,比如香烟,裹得很紧,手上界限分明,感觉很清楚,若是将烟丝倒出一点,按之不再饱满硬实,就像缓脉。脉缓即是因为出汗后,水分丧失一部分,下条所讲伤寒,因为一点儿汗也不出,水分没有丧失,所以脉紧。太阳病中,​“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证候叫作中风。​“中”就是用箭射中的意思。中者,中于内也,言其邪深也,这个邪,就是病邪,表邪所在的部位比伤寒要深。古人有句话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皮肤疏松,所以病邪可以趁虚而入,向内侵入,到达了肌肉这一层,故曰“桂枝本为解肌”​,就不叫发表了。中风证,病邪不在表皮这一层,而在肌肉这一层,​“中”字的应用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关于“风邪”的说法,现在就不恰当了。恶风是当然的,身上发热又有汗,一遇风是肯定要恶风的,以洗澡为例,洗过热水澡,汗出后,必然怕风,非披衣不可。由于恶风,古人说它是“风邪”​,是拿一种现象当作本质,这是不对的,但是中风和伤寒的命名在辨证施治上有着重要意义。冯世纶解读:经方中风、伤寒的概念、定义是症状反应所属,不是医经的病因所属。章太炎明确指出:​“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这里的中风判定,不是根据受邪的不同,而是据人体患病后所出现的症状。而成无己及后世的张志聪等用外邪的性质为病机推理附会,认为“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这种解释远离了经方理论。读本条要联系上一条和下一条理解,即上一条提纲有脉浮,本条中风为太阳病,脉亦自然见浮。故本条的脉缓,当理解为脉浮缓;同理伤寒的脉阴阳俱紧,实质是脉浮紧。本条中风有汗出、恶风、脉缓,脉缓是因汗出后津液虚,脉充盈较差,可知第3条的“脉阴阳俱紧者”是无汗出。太阳病又分中风和伤寒,太阳病若同时更见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请特别注意,经方辨证是根据症状反应,王叔和、成无己等以《内经》释《伤寒》的主要错误是以病因辨证,即认为中风是中于风。(3)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胡希恕注:太阳病,迟早必发热。无论其或已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此外,若复见有身体痛、呕逆,按其脉寸关尺三部俱紧的,便可命名为伤寒证。太阳病为表阳证,是迟早要发热的,不过开始得病的时候,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一定是怕冷的,所以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而且不汗出的怕冷(麻黄汤证)要比出汗的怕冷(桂枝汤证)严重得多,大青龙汤证怕冷就更厉害。一点不出汗,人体的气息不得旁达,俱向上撞,故而呕逆。中风的桂枝汤证也不是不往上撞、身体不疼,其亦有干呕、身上疼,但是没有伤寒证严重。伤寒证全身的血管都充血疼痛,就不光是头项疼了。这就是有汗无汗的区别,有汗的脉缓,无汗的脉紧。这个阴阳俱紧,就是上下脉都紧,界限分明。这一类的太阳病,就叫作伤寒证。古人因为这类太阳病必恶寒,恶寒明显,故称“伤寒”​,这个命名是很有味道的。​“伤者,伤于外也”​,就是皮表不开,汗不得出,只要一汗出,病就好了,病邪比较浅,故名“伤寒”​。《伤寒论》第1条讲述太阳病的提纲,也就是概括的特征,在这种太阳病里再细分,有两种,一种太阳中风,一种太阳伤寒。主要的差别,一个是汗出,一个是无汗,由于汗出、无汗,产生的证候就不同了。按:中风与伤寒为太阳病的两大类型,前者由于汗出,则敏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因无汗则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曰风,曰寒,即风邪、寒邪之意,此亦古人以现象当本质的误解。不过对于风曰“中”​,对于寒曰“伤”​,实有深意。盖上述的太阳病,本机体欲以发汗的机制自体表以解除疾病,但往往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病邪反乘汗出之虚,深踞于肌腠之内。中者,中于内,名为“中风”者,暗示在表的邪较
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去。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暗示在表的邪浅也。中风、伤寒均是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尤其风伤卫,寒伤荣,更是无稽谬说,不可信。冯世纶解读:胡希恕先生以“中”和“伤”做了精彩说明,显然与后世用医经的病因解释中风、伤寒有根本不同。这里特别强调一下,​《伤寒论》前3条是读《伤寒论》的入门功夫,厘清误读传统的关键亦主要在这3条,即如以医经的病因学说理解这三条,就不能正确理解《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这里要仔细读胡老的按语,后世所以多认为“中风是中于风”​“伤寒是伤于寒”​,是受王叔和、成无己以《内经》注解影响:​“风则伤卫,寒则伤营”​,由“风为阳,寒为阴”​,推理为“中风中于表,伤寒伤于里”​;甚者,认为“中风为表证,伤寒为里证”​。这种不顾临床实际,强引《内经》附会其说的注解,完全脱离仲景原义,把后世读仲景书引入歧途。风和寒往往同时犯人,临证如何单独区分?不论何种外邪侵犯人体后,正邪相争出现的症状,皆可表现为中风,或表现为伤寒,这才是临床实际。故胡希恕先生对中风、伤寒的注解,强调以症状反应,不是依据受的哪种邪气,这才真实反映了《伤寒论》原旨。第2条、第3条便体现了这一重要法则。这一认识,来自对仲景书原文的潜心研读,来自对经方理论体系的系统理解,不但是理解中风、伤寒的关键,也是理解太阳病的关键,更是理解六经实质的关键。

应当特别注意:经方、仲景书的伤寒概念即本条所示,全书皆本之此概念,并无“广义伤寒”​“狭义伤寒”之分。​“广义伤寒”概念的出现,是因王叔和把仲景书定名《伤寒论》后,遂以《难经》​“伤寒有五”释伤寒造成的,是“家乘中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的结果。(4)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胡希恕注:这个病也是头项强痛,也是脉浮,很像太阳病,但是主要症状是渴,是一个里热为主的证,而无恶寒症状。恶寒的消失可参见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用电线强烈刺激饥饿的狗,之后给予食物,开始狗很痛苦,经过一段时间,形成条件反射后,狗对食物的渴望大大超出了刺激身体的反应,机体对电刺激的感觉即被抑制。阳明病的里热对大脑刺激非常大,所以阳明病可以见到谵语、说胡话,里热刺激过于亢奋时,恶寒就被抑制了,所以不恶寒反恶热。​“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个里热证。上文有“名为中风”​“名曰伤寒”​,这节“为温病”​,是相对于太阳病而言的,而不是太阳病中的证,是另一种病,即是温病。发汗后,身灼热,身上干热难耐如被火烤,名曰风温,就从温病变为风温。​“风温”的命名,就是根据太阳中风的证候而来,均有发热、汗出,是类似中风的一种温病。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既主表,又主热,在这里就是主热。自汗出和中风证的汗出不透、病邪未解不同,阳明病时就会讲到身灼热而自汗出,汗是由里往外蒸腾。按:中风、伤寒均属太阳病的一种证,故论中不称之为病,今以“温”名之为病,显示与太阳病无关。热在表则发热恶寒,热在里则发热不恶寒,热在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此为辨热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最确切的鉴别法。温病发热不恶寒,故知其热在里,而渴更属热盛伤津之征,所以不可发汗。冯世纶解读:以上是胡老讲义、笔记内容,当讲解太阳病有恶寒、阳明病不恶寒时,胡老常引用巴甫洛夫学说做精彩说明,在正确对待中西医结合上做出了典范。本条明示了太阳病、温病、风温概念,这样仲景书对伤寒、中风、温病、风温都已说明,并强调了其治疗原则。也就是说,​《伤寒论》已具体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认为“​《伤寒论》是‘专论治伤寒,不论治温病’”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未真正读懂《伤寒论》​。要读懂《伤寒论》​,必先明确它是经方辨证理论体系,是从症状反应、论其证上判定伤寒和温病,并不是论其因,说伤寒是伤于寒,温病是伤于温(热)​。王叔和、成无己以《内经》注《伤寒》​,是造成误读《伤寒论》的主要原因。由以上论述可知,太阳病的定义、概念即是提纲所述,即主要由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特征来判定,并由第2、3、6、7条做辅助判定。其主要概念是:所谓的太阳病,指的是在表的阳实热证,即人体患病后,机体反映出的症状特点为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实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记忆太阳病:一是症状反应以太阳病提纲为特征,二是症状反应于病位为在表的阳证。

 
越婢汤方(越王勾践的婢女所创,用来治疗头晕、全身浮肿、少腹胀满小便不利;早期肺气肿加半夏。属太阳阳明合病)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感冒3-4天,病毒进入肺,肺炎,发低烧多痰;喉咙痒的咳;又名麻杏甘石汤,麻杏石甘汤) [原文] 麻黄四两 (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主之。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病人一直很瘦弱而且易疲劳;劳证;胡希恕治无名低烧,疲倦无力用此方)
()
见小陷胸汤
()
  [方义]  此清热利湿之轻剂,治热被寒郁之证。  [主治]  应该发汗的热性病,误被水噀、冰覆或冷水浴后体温增高,心烦不安,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此证内热不甚,故不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