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是一个病名,它主要的症状是“渴而消水”,就是嘴巴渴,老是要喝水,喝水以后往往又多从小便排出去。消渴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尿崩症。消渴病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的经方(2篇)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的条辩(13条)
“消渴”是一个病名,它主要的症状是“渴而消水”,就是嘴巴渴,老是要喝水,喝水以后往往又多从小便排出去。消渴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尿崩症。消渴病古已有之。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专门记载司马相如的事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有一段爱情故事,他们两个人后来私奔了。书中记载:“相如……常有消渴疾”,可见消渴病在古代就很普遍了。.“小便利”是一个症状。“消渴”主要的症状就是“小便利”,就是喝了水以后小便很多。在张仲景的书里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就是喝了多少水,排出来的还是多少水。“小便利”实际上是消渴病的症状,不是病名。后世有的注家把篇名中的“小便利”改成了“小便不利”,加了个“不”字。最早是明代的赵以德,他是最早注解《金匮要略》的人,在他的《金匮方论衍义》里,就改成了“小便不利”。注解《伤寒论》的人比较多,成无几是最早注解《伤寒论》的。而注解《金匮要略》的人比较少,注本出现得也比较晚,因为《金匮要略》发现得比较晚,而且比较零乱,有些条文还不太研究得通。《金匮方论衍义》第一个提出把“小便利”改成“小便不利”,后世好多注家也就改成了“小便不利"。本篇也有好多条文讲到“小便不利”。所以我认为篇名作“小便不利”、“小便利”都可以。“小便利”是消渴的一个症状,“小便不利”实际上就和后边的“淋病”连在了一起,因为“淋病”往往就是“小便不利”的。 “淋病”也是一个病名。所谓“淋病”,就是小便淋沥而涩痛,但和现代所谓的淋病不同,现代的淋病属于性病一类。古代讲的“淋病”是指虽然尿频,小便次数较多,但小便只有一点点,淋漓不尽,而且有涩痛感。也就是尿频、尿急、尿痛,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尿道炎、泌尿系结石等。
本篇讲的“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因为都牵涉到小便的问题,而且主要的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所以把它们放在一篇来进行讨论。“消渴”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记载:“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油腻吃得太多,甜食吃得太多,内热就重,到后来就会导致“消渴”。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金匮要略》成书到现在有1800年,《内经》实际上是2000多年前成书的。
《内经》中的处方很少,只有13个,其中有一个兰草汤,提出:“治之以兰”。这个“兰”就是佩兰,佩兰是芳香化湿的,因为病人常吃肥的、甜的东西,湿热较重,所以用兰草汤来治疗。我现在治疗消渴病,如果病人舌苔比较厚腻,我也会加一味佩兰,剂量要大一点。“消渴”从证候上看,可以分为“三消”:上、中、下三消。所谓“上消”,主要是指上焦肺热,《素问·气厥论》讲:“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病人老是口渴,因为肺有热,肺中津液不足。“中消”主要是指中焦胃热,《素问·脉要精徽论》说:“瘅成为消中”。瘅,热也。胃有热就成为了“消中”,“消中”就是“中消”,因为中焦过热而导致了善食易饥,又叫消谷善饥,就是老觉肚子饿,吃不饱饭。“下消”主要是指下焦肾热,《素问·剌热论》讲:“肾热病…苦渴,数饮身热”。肾有热,实际上是阴虚内热,所以病人口渴,小便多,还会发热,现代多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如果内热较重,再加知母、黄柏,也就是知柏地黄丸。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里又说道:“肾脉微小为消瘅”,说明“下消”还有因肾阳虚弱造成的,所以“肾脉”,也就是尺脉,按上去很微弱,很小。这类肾阳虚往往是从肾阴虚转化过来的,比较难治。《内经》里有关“消渴”的内容比较零乱,但实际上把各方面的内容都讲到了。它讲到消渴病与饮食的关系:“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它又讲到上焦的肺热,中焦的胃热,下焦的肾热,或者是肾阳虚,都可以导致消渴。“小便不利”是一个症状,可见于很多疾病。本篇也讲了很多“小便不利”的情况。
总之,本篇讲了三方面的内容:“消渴”,“小便利”或者是“小便不利”,,“淋病”,我们要掌握张仲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精神来指导我们的处方用药。
蒲灰散。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胡希恕注:蒲灰散方中蒲灰既可止血,又可利尿,配伍滑石消炎、利尿止痛。三方可于小便艰涩不利之症中选用。 冯世纶解读:蒲灰为蒲席烧灰,或蒲草烧成的灰(可用蒲黄粉炭代之),有祛湿、利小便及止血作用。滑石利湿清热、通九窍,两味合则治小便赤涩不利或尿血者。 【凭证用方】 尿闭或不利,有湿热者。蒲灰散对于肾性水肿,效果尤高,内服外敷均可;滑石白鱼散还可用于脚气肿满,肾性水肿或心脏性水肿,及妊娠之有转胞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