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常用中成药

分类:
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水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
倪海厦用来治晕车晕船;治水饮特效;宋本叫苓桂术甘汤;水饮、痰饮在胃部,头昏,短气;变换体位就头晕
()
磁朱丸应用要点:失眠伴有耳鸣和精神症状。当然磁朱丸吃的时候也要吃5天,停5天。
()
牛黄清心丸治疗失眠的特点是舌尖红,舌苔腻,健忘。老年痴呆也可以考虑用,清热化痰补虚,中风病要解表。
()
朱砂安神丸治疗失眠的应用要点是舌尖红,胸中烦热。
()
柏子养心丸治疗失眠的要点是:闭上眼睛就做梦,一夜梦不停
()
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凉血止血。用于火毒血热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吐血,咯血,衄血,痔血;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见上述症候者。
()
【处方与剂量】当归3~6g 生姜5~10g 羊肉41~83g(每日用量)【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的颗粒;气膻,味甜、辛。【功能与主治】补养气血,温中散寒。用于久病体虚,产后虚寒腹痛,气血亏损。
()
【处方与剂量】黄芪12~16g 白芍7.2~9.6g 桂枝3.6~4.8g 生姜3.6~4.8g 甘草3.6~4.8g 大枣3.6~4.8g(每日用量)【性状】本品为深棕色的稠厚半流体;气香,味甜、微辛。【功能与主治】补气温中,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症见胃痛拘急、畏寒肢冷、喜温喜按、心悸自汗;胃、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症候者。
()
【处方与剂量】 桂枝7.2g 白芍11g 党参5.4g 半夏(制)7.2g 柴胡7.2g 黄芩5.4g 甘草3.6g 鲜姜3.6g 大枣7.2g(每日用量) 【性状】 本品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褐色;味甘、苦。 【功能与主治】 调和营卫,清肝胆。用于治疗各种发作类型的癫痫。
()
【功能与主治】镇咳,祛痰,平喘。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及喘息等。
()
【功能与主治】 清热滋阴,祛痰利咽。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浮,口鼻干燥,咽喉肿痛。
()
【功能与主治】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主治外感风寒,痰湿阻肺,症见咳嗽痰多、喘息、胸闷气短等。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症候者。
()
【功能与主治】 养血护肝,解毒止痛。有降低氨基转移酶、消退黄疸以及改善各类肝炎临床症状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等。
()
【功能与主治】 解表发汗,疏风散寒。用于感冒身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
()
和解少阳,内泄热结。用于因少阳不和、肝胆湿热所致的右上腹隐痛或胀满不适、口苦、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胆囊炎见上述症候者。
()
【功能与主治】 止嗽定喘,发散风寒。用于咳嗽痰盛,哮喘不止,咽喉不利,夜卧不宁。
()
宣化畅中,清热利湿。用于湿温初起,邪留气分,尚未化燥,暑温夹湿,头痛身重,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
()
使用历史:1800年功能主治: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主要成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
【处方与剂量】地黄2~3g 麦冬1.2~1.8g 玄参1.6~2.4g 川贝母0.8~1.2g 白芍0.8~1.2g 牡丹皮0.8~1.2g 薄荷0.5~0.75g 甘草0.4~0.6g(每日用量)【性状】本品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澄清液体;有薄荷及牡丹皮的香气,味甜、微苦,有清凉感。【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
【功能与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有颗粒、合剂、胶囊等
()
桂枝汤的使用指征详见经方 桂枝汤 市面上出售的中成药有桂枝合剂和桂枝颗粒 本站只是介绍相关中成药,请根据习惯和价格选择 具体中成药品牌看详情
()
最早出处:东汉《金匮要略》 使用历史:1800年 主要成分: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 整体药性:热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典型征象:肥胖,怕冷,夜尿多
()
来源于小建中汤 应用指征同小建中汤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症候者。 辩证要点:体瘦,面白,提抗力差,腹痛,便秘,遗精,梦交,遗尿! 禁忌:舌红,舌苔黄,大便干燥,口臭,腹胀,腹痛,禁用,这是里实热证,小建中汤是里寒寒证,中焦虚
()
半夏和胃颗粒处方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所载之“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从小柴胡汤变化而来,柴胡换黄连,生姜换干姜。此方既能健脾益气,又能泻肝胃痰热。这里的痰热,不能用清气化痰丸。 辩证要点:单纯热证,单纯寒证不能用。心窝子下面胀痛,胀痛,伴有上热下寒,舌质红,口唇红,舌苔黄腻,或是舌苔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