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朗读
强健脾胃,帮助消化

补中益气丸详情


最早出处:金代《脾胃论》
使用历史:980年
主要成分: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橘皮
整体药性:温功能
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
适合吃补中益气丸的人,平时劳心劳神的比较多,长年的用脑影响了脾胃的功能,所以补中益气丸应该也是“文弱书生”常备的药物。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对这个方的注释是,​“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如果能理解这一点,很多难治病都可以用这个老药解决了。不退的高热被补药治好了“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这就意味着,​“补中益气丸”还能治疗发热、心烦、口渴。大家会觉得,发热、心烦哪是虚的症状,分明是“上火”时才有的呀!我举个与此相关的病例:有个离休老干部病了,发高烧,体温达到40℃,十几天不退,各种高级的消炎药都吃了,犀角之类昂贵的中药吃了,作用最大的清热退烧药也吃了,效果最好的时候也只退下去一天,第二天肯定又得烧回来。最后只能请各方中西医会诊,其中有个老中医,他就观察病人的举动,发现病人很喜欢喝水,发热喝水很正常呀,但是,他每次喝的水都是直接从暖壶里倒出来,而且马上就喝下去。老中医一开始以为暖壶不保温呢,用手一摸,水是开的、烫手的,病人居然要喝烫手的开水?就这一点,再结合之前各种清热去火药都不能退热的教训,老中医判断,他的高热不是因为体内有热,而是虚火所致,而且已经虚到了极点。他给这个病人开的药把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附子、干姜、肉桂。这三味药的热性作用远大于补中益气丸,也是在病人元气衰微到已经非常危险的时候才用的药物,它们组成的方剂叫“四逆汤”​。所谓“四逆”​,是指病人的元气已经弱到了不能运抵手脚末端,导致四肢末端发凉的状态,中医称之为“四肢逆冷”​。但就是这么一个热性极大的药物,却真的把一直不退的高热退下去了。至此,会诊的医生才意识到,病人久用清热药物不退的高热,内里其实是寒的,只是所有的医生都只看到了他发热这么一个征象,没有仔细观察。事实上,一个有内热的人,肯定本能上是要喝冰水解渴的,不可能咽下还烫手的开水,这也是中医“胃喜为补”的真实含义。

  大家都知道“胃喜为补”的说法,很多人的解释是“馋什么就是体内缺什么”​,绝对不是这个意思。问个女孩子,她可能永远想吃冰激凌,难道她的身体永远需要这种寒凉的东西?​“胃喜为补”的真实含义是:身体会本能地选择它内里缺少的东西。关键是怎么理解这个“本能”​,这个人去喝开水就是一种本能,至于喜欢吃冰激凌,那不是真正的饥饿的本能需求,仅仅是馋而已。喜欢喝开水这个细节已经暴露病人内寒严重的实质,有了这样的实质,才敢用附子、干姜、肉桂,也只有用了附子、干姜、肉桂,才能驱散蓄积已久的大寒,至于病人的高热,就是被这种大寒逼迫出来的虚热。之所以说到“四逆汤”​,是因为补中益气汤在李东垣手中的价值,也绝对不是常规的补脾胃之气,它还可以治疗类似上面那种发热的病症。

  李东垣创立补中益气汤的时候,是指望它能“甘温除热”的,就是通过补药来退无名的低热,这一点是李东垣,也是这个方子最有价值的一点。所谓“甘温”药一般是指补药。​“去火”药一般都是性质苦寒的,如黄连、黄芩、龙胆草,它们能去的热、能清的火一定是实火,这种实热引起的发热一般是我们常说的急性炎症,比如上呼吸道炎症,一边发热一边想喝冷水降火。如果把这种苦寒药无论是开给前面那个离休干部,还是开给网站的女白领,他们的发热问题都解决不了,甚至会越来越严重,因为苦寒的药会更加折伤本来就虚弱的脾气,他们适合用的就是补中益气丸这样性质甘温的补药。

  体弱的孩子吃“儿童版”补中益气丸孩子的体形很有特点,特别是婴幼儿,一般都是肚子大,因为肚子那个位置是脾经巡行的地方,脾是主肌肉的,孩子的肚子之所以大,因为脾气还不强健,被脾所主的肌肉无力,不能约束腹腔中的内脏,所以肚子就是膨出的。如果孩子的肚子出奇地大,周身却很瘦,这时候可能就有“疳积”了。​“疳积”是中医的名词,​“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多食甘,也就是吃了过于甜腻、不好消化的东西;另一个意思是得了“疳积”之后,孩子变得很干、很瘦。总而言之都是消化不良导致营养不良,和脾气有直接关系。生活水平低的时候,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那时候的脾胃内亏而生的“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出现的“疳积”不是因为缺营养,喂养不足,而是因为缺乏营养知识,喂养失衡,但由它带来的“疳积”并不比以前的轻。

  有“疳积”的孩子,肚子会更显得大,和周身的消瘦状态形成反差,这就更说明是脾气虚。除了肚子大,孩子的面色也是发黄的,没有光泽,因为脾的病色是黄的,面黄肌瘦是脾气虚的最典型症状。有个“儿童版”的补中益气丸,就是“启脾丸”​,在治疗小儿疳积上功不可没。我有个同事,他的女儿不到三岁,总是感冒,吃得也少;大便总是稀的,很少正常的时候,哪天突然胃口好了他们也不敢多喂,一多吃就有食积,大便马上变得很臭。那孩子就是明显的面黄肌瘦,头发也稀疏发黄,好像营养不良似的。我建议她吃启脾丸,结果吃了一个月后,孩子真从小黄脸变成小红脸了,吃得也多了,这个变化他们小区的人发现了,都过来问为什么,知道是吃了启脾丸之后全都去给孩子买,启脾丸成了小区的主打药了。

  这个“儿童版”的补中益气丸,始见于宋代的《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有着漫长的使用历史。是在最常用的补气药“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了几味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药:山药、山楂、莲子肉、陈皮,所以这个药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吃,因为味道酸甜,不像其他的大丸药,而且消食健脾是日常的事,要经常服用,所以说,这个启脾丸是可以当零食吃的保健药。·服用方法·药店里能买的补中益气丸,现在主要是水丸,一般一次服用6克。如果是为了改善体质作保养用,可以每天早上起来空腹吃一次,晚上临睡时再吃一次,如果需要用它退低热,可以中午再增加一次。有的人胃不好,吃硬东西不好消化,可以用开水冲泡水丸,等溶化后当汤药喝,可以减轻胃肠负担。如果舌苔很干净,可以在服用的时候加一点蜂蜜,增加滋补效果。

  作用类似的中成药四君子丸这个药主治的症状和补中益气丸最接近,都是通过补中气来解决问题,但具体到气虚引起的症状,四君子丸主要改善的是有气无力的虚弱,而补中益气丸因为含有很多的甘温之品,所以还能祛除气虚引起的低烧。一般情况下,气虚发热的还是少数,如果是,往往都是屡治无效的疑难病。相比来说,四君子丸和补中益气丸用在常规气虚上的机会更多,也可以互换,只要你是“手无缚鸡之力”​、​“面黄肌瘦”的体质,容易腹泻,容易消化不良,这个药就可以长期吃,以此培补后天之本。香砂六君子丸这个药在四君子丸的基础上增加了木香和砂仁,适应脾胃气虚表现在消化系统上的问题,比如腹泻,吃了东西之后胃里堵闷胀满。和补中益气丸相比,这个药治疗的气虚病人往往间杂了消化不良,所以不是一种单纯的补气药,它的目标还是通过补气助消化,把因为气虚导致的饮食积滞推出去,是气虚人专用的消食药。如果脾气不虚,仅仅因为贪吃而“吃饱了撑着”了,可以直接吃香砂枳术丸或加味保和丸,专门消食导滞。

  参苓白术丸很多脾气虚的人总问我,怎么才能胖起来,他们往往是消化功能很差,吃得不舒服就要泻肚,而且常年地大便不成形,且大便的质地很糟,中医形容是“完谷不化”​,就是吃什么拉什么,整吃整拉。这种人想胖起来,想消化好,必须补足脾气,参苓白术丸就是首选。这个药里,除了人参和白术之外,都是可以补脾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莲子、扁豆,所以是一个非常温和的补脾药,很多原来有慢性肠炎,甚至慢性肾炎的人坚持每天吃这个药,养成习惯,结果真的把自己吃胖了,也吃壮了,慢性病也好了,因为脾气补上了。补肺丸这个药虽然叫补肺丸,但其中包括了党参、黄芪这两种补脾药,所以也是通过补脾而补肺,其中还有入肺经的桑白皮、紫菀、五味子,一般用在肺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时候,如气短、咳嗽,而且咳嗽的声音很低弱,属于慢性的,痰少且咽干舌燥。肺气虚的人除了比其他人更容易疲劳以外,说话时还有个特点,一种是说多了会咳嗽,一种是最后一个字咬不清楚,造成这两个现象的原因都是因为气虚、功能弱,支撑不到最后,没有气力支撑着他把最后的字说清楚了。

  玉屏风散如果你在具备了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症状的同时,还有个特别爱感冒的毛病,可以用一个比补中益气汤更有针对性的方子,叫玉屏风散。它是从补中益气丸精化而来的,就三味补脾的药:黄芪、白术、防风。“补中益气丸”针对的是脾胃之气,也就是消化系统加免疫系统,而玉屏风散针对的是脾肺之气,也就是呼吸系统加免疫系统。如果在体弱的同时消化不好,适合吃补中益气丸,如果是体弱的同时总在呼吸系统上出问题,总是感冒,还特别爱出汗,就适合吃玉屏风散了,虽然最后的落点有差异,但都是以补脾作为根基的。人参健脾丸孩子脾气虚可以用启脾丸长期保养,成人的脾气虚可以长年用人参健脾丸保养,它的成分中,除了人参、白术、当归之外,基本上都是消食导滞的可以上餐桌的食物,比如山药、莲子、白扁豆、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所以是种很温和的补脾药,那些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同时长年食欲很差、体弱倦怠的人,适合长期服用,借此改变脾气虚的体质。

太阴病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太阴病朗读
()

猜你喜欢

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贫血衰弱,血晕血脱,产后诸虚,骨蒸潮热
()
小柴胡汤中成药比较成熟,种类也比较多,目前有小柴胡片、小柴胡胶囊、小柴胡颗粒、小柴胡泡腾片、小柴胡汤丸(浓缩丸)。
()
风寒感冒,还脘腹胀满、不想吃饭可选用午时茶颗粒。有汗,流黄鼻涕禁用,记住。 风寒感冒病症表现:发热、怕冷、咳嗽痰稀、头痛口渴、身体乏力、流清鼻涕 典型症状:发热、怕冷、咳嗽痰稀、头痛口渴、身体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代表中成药:午时茶
()
【功能与主治】 疏肝开郁,导滞和中。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胀痛,胸胁满闷,呕吐吞酸,腹胀便秘。 应用要点为:打嗝嗳气腹胀,生气加重。
()
半夏和胃颗粒处方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所载之“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从小柴胡汤变化而来,柴胡换黄连,生姜换干姜。此方既能健脾益气,又能泻肝胃痰热。这里的痰热,不能用清气化痰丸。 辩证要点:单纯热证,单纯寒证不能用。心窝子下面胀痛,胀痛,伴有上热下寒,舌质红,口唇红,舌苔黄腻,或是舌苔红。
()
来源于小建中汤 应用指征同小建中汤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症候者。 辩证要点:体瘦,面白,提抗力差,腹痛,便秘,遗精,梦交,遗尿! 禁忌:舌红,舌苔黄,大便干燥,口臭,腹胀,腹痛,禁用,这是里实热证,小建中汤是里寒寒证,中焦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