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一味药

一味药朗读
高齐民先生对《伤寒杂病论》单味药的分析

一味药详情

  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灵》​《素》以前一方一药的传统习惯,仍在250多个经 方中,保留了 12味单味药的用法。一药一方共12方:甘草汤,蜜煎方,文蛤散,烧裤散,苦参汤,雄黄熏方,狼牙汤, 蛇床子散,皂荚丸方,鸡矢白散,诃黎勒散,红兰花酒。

  甘草汤方《伤寒论》311条言:​“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 汤。​”《灵枢•经脉》篇言:​“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故仲景将咽痛列入“少阴 篇”中。​“咽痛”不尽属火,而以寒包火者居多。1954年在恩师宋孝志先生宜章中医院 门诊处方存档中,常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或大黄附子甘草汤治疗少阴咽痛。本方的甘草是生甘草。甘草因味甘而得名,能“解百药毒”​,调和众药有功。仲景在 《伤寒杂病论》有250方用甘草,占总方数2/3。生甘草清热解毒,炙甘草微温,其功用 可概括为泻火解毒,止咳化痰,补气强心,缓和药性,补胃除痞,缓急定痛,甘温扶阳, 治肺痿,疗厥逆等。

  蒲辅周老先生,用甘草油,即大甘草碾细粉,加入香油,浸泡1周,外用,治一切火 毒疮疳,以及久溃不愈之溃疡,俱效。如初起之疔疮、阴部溃病,能泻火消肿止痛。蒲 老应用数十年,颇有效,尤其小儿暑天热痂疮,其效显著。蜜煎方《伤寒论》233条言:​“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 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阳明病,​“胃家实”​,津液内竭,大便秘,煎蜜纳入谷道,这种通便法今天已很少用, 但为今人创造栓剂、坐药及小量滑润药灌肠提供了重要启示。

  口服蜂蜜润肠通便,被老年人常用。但应注意,蜜虽甜,然性寒,暑天多服则有害。 蜂蜜,在古代外用代替抗生素,有时抗生素治不好的褥疮、糖尿病病人外伤发炎,外搽 蜂蜜,溃疡会很快痊愈。一般外伤感染都可用。蜜更比红霉素、氯霉素软膏疗效高。文蛤散/文蛤汤《伤寒论》141条言:​“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澳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 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金匮要略•消渴病篇》言:​“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文蛤五两。右一味, 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文蛤之治消渴,是由于热为寒气所阻抑,而非糖尿病之消渴,文蛤能解渴除烦。临 床上凡口渴之症,多和天花粉、乌梅配伍生津止渴。《金匮要略•呕吐啰下利病脉证并治》篇言:​“吐后,渴欲得水者,文蛤汤主之;兼 主微风,脉紧,头痛。​”文蛤汤组成: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大枣十二枚,即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文蛤,咸寒利水,既能止渴,也 能使水不停滞。烧释散《伤寒论》392条言:​“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 中拘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裤散主之。​”男女一方外感未愈同房后,自感体重少气,最感不舒是少腹里急,会阴拘急波及少腹,实际是病毒交叉感染。因其证属少阴厥阴证,六脉沉,舌苔薄白,我常用麻黄附子 细辛汤;若寒入厥阴,出现缩阴或缩阳证,用当归四逆汤即可。故未再应用烧禅散,用 此有失于雅,污浊成灰亦难驱陷入厥阴之邪。苦参汤《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篇言:​“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临床常用此方治肛门、会阴部湿疹、癣、肛门瘙痒,以及白塞氏病时的外洗。狐惑 病,​“蚀于喉”则口腔溃疡,​“蚀于阴”则会阴溃疡、阴囊湿疹。苦参汤煎水,每日早晚 用苦参汤漱口、洗会阴肛门,疗效也很好。苦参虽苦寒伤胃,但不内服,只煎水漱洗, 日久也不会伤胃。而苦参水洗脚治脚气病,几乎无效。雄黄熏方《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篇言:​“狐惑病,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雄黄,右一 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狐惑病多见于女性,上服甘草泻心汤,下用雄黄熏之。当时找不到筒瓦,就用20厘 米小水泥管代替,将雄黄5分拌入木渣,点燃熏之,每日2次。亦可用雄黄凡士林调外 涂。雄黄在后世外用药中使用也很广。若内服以0.15~0.3g为宜。雄黄主要含硫化碑, 如火制则化为三氧化二碑,即变砒了,故有“雄黄见火毒似砒”之说。狼牙汤《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言:​“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 疮烂者,狼牙汤主之。​”.古人不知阴中生疮是何病,农村常釆狼牙草洗之。阴中蚀疮、白带多,其中一种病 就是阴道滴虫病,另一种是性病。我们家乡农村狼牙草很多,妇女阴中生疮,下田回来 采一把,晚上煎水洗。河南中医学院刘氏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狼牙草疗效高、毒性小, 不仅对滴虫性阴道炎有特效,而且对细菌性阴道炎和梅毒也有良好的效果,本品无毒性 和刺激性。蛇床子散方《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言:​“主治温阴中坐药……右一味末之,以白 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纳之,自然温。​”此方治妇人前阴寒冷。蛇床子,性温热,对黏膜无刺激性,很适合做坐药。.《神农本 草经》言:​“蛇床子,味苦平,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疮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 恶疮。​”​《濒湖集简方》配白机煎洗,治妇人阴痒。近代报道,配苦参、硼酸,水泛为丸,纳阴道内,可治滴虫性阴道炎;配乌梅、贯 众、艾叶洗阴道,可治宫颈糜烂;配苦参、大枫子、百部、猪苍草,煎水坐浴,可治肛 门急性湿疹,也可治癣。我常用郑老师配方治皮肤病:蛇床子9g,吴萸6g,细辛8g,苍耳子5g,防风8g,黄 连3g,连翘5g,紫草6g,主治青春痘、湿疹、鹅掌风、灰指甲、烧烫伤、香港脚、阴道 炎、外阴湿疹、牛皮癣。以绍兴黄酒1斤,浸泡5分钟,砂锅煮3分钟,冷后装瓶,外 用,2〜3次/日。皂荚丸方《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言:​“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用皂 荚丸主之。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煎和汤服三 丸,日三夜一服。​”皂荚为祛痰之猛剂,所以用量只梧子大三丸;用枣汤调下,以兼顾脾胃。皂荚丸治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本草思辨录》谓:​“凡痰涎涌塞,而为中风、为喉 痹者,胥倚以奏功。​”我在临床上,凡咳喘痰多、黏,痰丝牵拉不断,以小青龙加皂荚4〜6g,黏痰渐化 开,或加服碌石滚痰丸(牛黄滚痰丸)1~2丸,会更好。从汉至今单用或配合止咳化痰 之剂,每见卓效。原儿科名医周慕新先生治小儿咳喘,也最喜欢用皂荚配方。鸡矢白散《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就虫》篇言:​“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 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仲景继承《素问•腹中论篇》​“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治鼓胀思想,在《金匮要 略》中治转筋,是对鸡矢醴的发展。我当学生时,用鸡矢白治1例腿肚转筋的农民,他说:​“只要能治好我的病,屎我都 吃。​”我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说话可要算数!”我便开了仲景的鸡矢白散而收 功。我也用鸡矢醴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利尿除胀效果都很好。

  鸡矢醴,在农村家家户户满地都是,不费什么时间可找很多。​《素问》用鸡矢醴治鼓 胀,仲景用鸡矢醴汤治筋脉痉挛(肝主筋)​,这是继承中的发展,符合他自己在《伤寒 论》原“序”中所说:​“撰用《素问》​《九卷》​”​。诃黎勒散《金匮要略•呕吐啰下利篇》言:​“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诃子十枚,煨,为散, 粥饮和,顿服。​”气利,指中气下陷,肠滑。所以,下利时矢气不臭,排泄物不稠黏。《新修本草》云:诃子“味苦、温,无毒,主冷气,心腹胀满,下宿物。​”我在临床 上用诃子,常和桃花汤、大建中汤、赤石脂禹余粮汤一起用,取它的温肠止利之效。

  曾遇一老者,久病虚弱,倦怠乏力,六脉沉细,大便有时失控,把裤子弄脏,我拟 补中益气汤加诃子。5剂后,不再遗矢,后用小建中汤予以调理收功。诃子还能治痰饮、咽喉不利。桔梗甘草汤加诃子利咽,用以治咽痛音哑。红兰花酒《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言:​“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 兰花酒主之。​”这“六十二种”所指不详。妇人以血为主,月经按时来潮视为无病,若受了风邪, 风为阳邪,与阴血相搏,称其为“血气刺痛”​。开始以为红兰花与红花有区别,我去医疗 队驻酒泉,院外有一块红花地,到快收割时,红花由红变成红中带兰,古人把成熟入药的红花叫红兰花,看起来红中透兰。古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六十二种 风”​,血崩,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用红花化瘀止痛,有瘀就可用红兰花。我在临床上治 痛经,就用红花10g,黄酒1斤,浸泡1周便可服用,每次50ml,每日2次。若妇人盛酒 量,可用56度二锅头浸泡,每次喝1两即可。红花酒,祛瘀止痛力甚猛,宜少用为好。 水煎红花不如红兰花酒药力大,以酒助药力更强。红花配党参、山楂可治冠心病、心绞痛。总之,这一讲重点讲述经方之制来源于《灵》​《素》​,经方中的单味药和复方部分也 从《灵》​《素》传承发展而来。这些虽是单味药,别忘了 “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伤 寒杂病论》250多方,都是从单味药发展成对药,奇方逐渐形成多味药、复方。单方、对 药、奇方组成数以百计的经方。

猜你喜欢

详情见206竹叶 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竹叶项下
()
123【本经原文】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
352【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今名桃仁。桃花——杀疰恶鬼,令人好颜色。桃枭——在树不落,微温,主杀百鬼精物。桃毛——平,主下血瘕,寒热积聚,无子。桃蠹——杀鬼,辟邪恶不祥。生川谷。
()
175、黄芩 【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