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穿山甲

穿山甲朗读
一、关于痈疽已溃是否忌服穿山甲的讨论 《本草经疏》谓本品“痈疽已溃不宜服,痘疮元气不足不能起发者,不宜服。​”现代《中药大辞典》亦认为“气血不足、痈疽

穿山甲详情

为鲮鲤科动物鲮鲤Manis pentadactyia Linnaeus的鳞甲。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等地。野生或养殖。全年均可捕捉,捕后杀死置沸水中略烫,取下鳞甲,洗净,晒干,防蛀。药材性味:气微腥,味淡。以片匀、色青黑、无腥气、不带皮肉者为佳。其炮制品名称有炮甲片、炮甲珠、炙山甲、炒山甲及炮山甲等。


【历史】
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原名鲮鲤,因“其形肖鲤,穴陵而居,故曰鲮鲤,而俗称为穿山甲。​”(《本草纲目》)另有其他异名,如鲮鲤甲(《名医别录》),鲤甲(《肘后方》),鲮鲤角(《本草衍义》),川山甲(《三因方》),鳖鲤甲(《本草经疏》),山甲(《本草求真》),甲片(《疡科遗编》),麒麟片、鳞片(《广西中药志》)。穿山甲入药最早记载为“主五邪,惊啼悲伤……疗蚁瘘”(《名医别录》)。​《药性论》谓其能“治山瘴疟。恶疮烧敷之。​”​《日华子本草》记载该药“治小儿惊邪,妇人鬼魅悲泣,及痔漏、恶疮、疥癣。​”​《滇南本草》认为其能“治疥癞痈毒,破气行血,胸膈膨胀逆气,又治膀胱疝气疼痛。​”​《本草纲目》记录功能与主治为“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本草备要》补充了“和伤发痘”​,​《本草再新》有“搜风去湿,解热败毒”等功效。
【性能】
咸,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
活血消症,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
【应用】
穿山甲善走窜,专于行散,活血祛瘀通经力强,能畅行经络而直达病所,又能消痈溃坚散结,故能主治症瘕积聚,风湿痹痛,经闭,乳汁不通,疮痈肿毒,瘰疬疥癣等。​《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并能治症瘕积聚,周身麻痹,二便秘塞,心腹疼痛。若但知其长于治疮,而忘其他长,犹浅之乎视山甲也。​”
一、症瘕积聚
本品具有行气活血、消症散结之功,用于瘀血日久,痼结症瘕结聚于内,腹疼痛有硬块者,可配鳖甲、大黄、干漆等,如《校注妇人良方》穿山甲散;重证者加三棱、莪术等以增破瘀消症之功。临床报道,用穿山甲、田七、血竭各0.5g组方,分别研粉过120目筛后混合制成散剂,每天服用3剂(早、中、晚),用开水冲服,连续服用30天或至下次月经来第一天停药。对46例患者以B超诊断为子宫腺肌症的病例进行周期性治疗,结果按时服药的46例患者中,显效40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到93%[中国医学杂志,2006,4(12):683]。
二、风湿痹痛、中风瘫痪等
穿山甲的活血祛瘀通经之功又能搜剔络道,力至全身,用治各经络不通、疼痛。配伍祛风除湿药羌活、防风、伸筋草等,治风寒湿痹之疼痛、关节强直、手足拘挛(《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药学》)。​《本草求真》用本品“同五积散加全蝎葱姜煎服,则治风湿冷痹。而见上下强直,痛不可忍,同木香、自然铜捣末酒调以治”​。本品与乌头、红海蛤为末,捣葱白汁调敷同侧脚心,用布裹紧缚定,入热汤内浸候汗出,可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如《三因方》趁风膏。此外,治内伤所致的胸膈间痛,可与乳香、没药、降香、山楂等同用(《本草述钩元》),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治但热不寒疟,与干枣烧存性研末,于发日五更井华水调服(《杨氏家藏方》)。治痢疾,里急后重,与海蛤粉等份为末,黄酒空心调服(《普济方》)。治疝气膀胱疼痛,与茴香子为末,用热酒调服(《滇南本草》)。临床报道中有用穿山甲粉吞服治疗震颤麻痹,神经内科诊断为“帕金森病”​,一直服西药治疗,但病情不稳定。采用炙穿山甲片研粉吞服,每日2次,每次6g,黄酒送服。连服1个月后,上下嘴唇及面部抖动缓解,间歇时间延长;继续服上药3个月后,上下嘴唇抖动停止,饮食自理;随访2年未见复发[中医杂志,2002,43(4):252]。
三、经闭、乳汁不通经血同源、乳血同源,血行畅通有助于生乳。
穿山甲活血走窜,擅长通经下乳,为治疗产后乳汁不通、血滞经闭之要药。​《本草纲目》谓“古方鲜用,近世风疟、疮科、通经、下乳,用为要药。盖此物……能窜经络,达于病所故也。……谚云:穿山甲、王不留行,妇人食了乳长流”​。本品通乳作用可单用,为末酒调服,如涌泉散(《本草纲目》);常配王不留行、木通、黄芪等,如山甲下乳汤(中山医学院《中药临床应用》)。血滞经闭者,可与当归、赤芍等配伍,如穿山甲散(《妇科大全》)。临床报道用穿山甲治疗急性乳腺炎属于中医“乳痈”者,重在通经行血有助于通乳[天津中医药,2004,21(6):522]。
四、痈疽肿毒、瘰疬痰核等穿山甲有消肿排脓之功,可使痈肿未成脓者消肿、已成脓者速溃,为痈疡科要药。

治疗疮痈常与皂角刺相须为用。疮痈初起红肿热痛脓未成者,常配白芷、金银花、当归尾、赤芍等,方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若疮疡脓成未溃,可配黄芪、当归、人参、白术以托毒排脓,方如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图经本草》用本品与自然铜、木通为末,治乳痈痛不可忍。​《本草衍义》用本品配肉豆蔻、刺猬皮研末,治气痔脓血。​《仁斋直指方》治便毒便痈,与猪苓醋炙研末调酒内服,或以本品研末与麻油、轻粉外涂。治瘘疮不愈,用穿山甲一味烧灰猪油调敷(《肘后方》)。临床报道,治疗乳痈用炮穿山甲片(先煎)15g,王不留行、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牡丹皮、赤芍各10g,甘草节5g,水煎内服。用吸奶器频频吸奶,促其下乳。连用6剂,红肿全消,泌乳正常[中医杂志,2002,43(4):253]。

此外,本品还用治皮肤疾患。如风丹作痒,可与血余炭等份研末内服(《疡医大全》);治白癜风,可与水银、轻粉等为末麻油调敷(《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
5~15g;研末吞服1~1.5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1.孕妇慎服,本品活血、走窜之性有堕胎之虞。
2.近代报道偶有引起肝脏损伤之毒性反应。症见目黄、身黄,全身乏力,腹胀气闷,烦躁不安,小便黄及肝功能损害者。若出现肝功能损害,应停药或减量,并进行对症处理,保肝治疗,或用健脾和胃或清利湿热之中药。

倪海厦讲穿山甲

一、关于痈疽已溃是否忌服穿山甲的讨论
《本草经疏》谓本品“痈疽已溃不宜服,痘疮元气不足不能起发者,不宜服。​”现代《中药大辞典》亦认为“气血不足、痈疽已溃者慎服。​”但从历代临床应用来看,不论疮痈溃与未溃,正气虚与未虚均可恰当配伍穿山甲,无特殊禁忌。如《证治准绳》圣效散,以穿山甲配黄柏、木香、槟榔等为末掺疮口上,能收敛疮口。若与铅粉、轻粉等份为末用麻油调敷,可治耳旋流黄水等疮。​《疮疡科外用本草》认为本品为物之鳞甲,凡角质之甲壳一般均有生肌敛疮之性,故疮疡溃后每配用于生肌药中,甚至用治皮肤湿烂诸疮及聤耳多脓等证。故临床应用时,只要配伍得法,痈疽未溃、已溃,均可酌情选用。
二、关于穿山甲功效通与塞二重性的讨论
穿山甲善走窜,专行散,能活血祛瘀、通经下乳、消肿溃坚。历代论述颇多,其效无可置疑。然而,古今本草对穿山甲的收敛之效少有涉及,若弃之,甚为可惜。
在古今临床应用中,不难发现穿山甲功效具有双重性,即能通能塞、能散能收。既能主治气血瘀积痰凝气阻之症瘕积聚,风湿痹痛,乳汁不通,经闭痛经,痈疽瘰疬痰核等壅结闭塞之病;也能治疮疡溃破久不收口,痔漏下痢,悲泣不止及创伤出血等体虚固涩无力或滑脱之证,显示其具有收敛、止血、堵漏、补益之功效。本品最早入药记载于《名医别录》​,其主治就有“惊啼悲伤、疗蚁瘘。​”​《日华子本草》谓其能治“痔漏”​。​《证治准绳》圣效散用穿山甲配黄柏、槟榔、木香等研末掺疮口,有生肌收口之功。姚僧坦《集验方》治瘰疬溃坏者,即用本品烧研外敷。古人用朴素形象直观的方法阐述了穿山甲的双重特性,认为其陵穴而居,性怯懦,善藏匿,而有闭塞之性;其喙砺甲坚,穿山而行,又有走窜之功。李时珍指出“穴山而居,寓水而食出阴入阳”(《本草纲目》),更强调其行散之功,认为其能“窜经络,达于病所”​。明·卢之颐比较辨证地论述了本品的功用,提出穿山甲对于邪实壅塞者,用之能泻;对正虚渗泄者,投之能补。补泻之功有相反相成之妙用,认为其所主之病“在形脏归渗漏,在五邪属闭塞。泻之以补之,补之以泻之。有故而施者,交互乘制,两无碍矣”(《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述钩元》认为“其疗风痹痰疟,通经下乳,实不徒以通利行散为功。即就疮毒而言,如便毒马疔未溃者,能利之;蚁瘘瘰疬溃坏者,又能完之。不可思其功乎?”指出了其行散之中寓收补之功。由此可见,认为穿山甲仅只有走窜行散之性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收涩也是其功效的另一面,只是需要分别主次轻重。应该承认其通塞之中,以通见长;补泻之中,以泻为主;收敛寓于行散,走窜中见补塞;相反相成,相制为用,实为其功能之真谛。
三、关于用量
穿山甲在处方中的用量取决于病证的轻重缓急,用于治疗经闭、乳汁不通等证,用量以15~20g为宜;用于治疗症瘕痞块、瘰疬、痈疽肿毒等证,用量以6~9g为宜。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穿山甲的鳞片含硬脂酸、胆固醇、二十三酰丁胺、肽类化合物,又含锌、钠、钛、钙、铅等18种微量元素,尚含苏氨酸、丝氨酸、天门冬氨酸等16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生物碱、挥发油等。
二、药理作用
穿山甲的水提醇沉制剂能显著增加动物股动脉血流量,降低外周阻力。穿山甲水煎液能明显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液黏度。还能升高白细胞,抗急、慢性炎症,提高缺氧耐受力的作用。穿山甲具有镇痛作用,镇痛效果与剂量呈量效关系。能降低血清中雌二醇水平,同时对血清泌乳素水平均有升高作用,不同程度地改善乳腺增生病理组织形态。穿山甲还具有降低全血高、低切黏度,RBC压积,使血沉减慢等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附件肿瘤药
用炮穿山甲15g,三棱、莪术、赤芍、生黄芪皮、益母草各10g,全当归9g,川芎、青皮各5g。连服30剂,经B超复查附件区双侧囊肿明显缩小,左侧缩小较多。中途去生黄芪皮加党参、黄芪各15g,以益气行瘀。前后共服药63剂,B超再查附件,两侧囊状液性暗区全部消失,月经亦趋正常[中医杂志,2002,43(4):253]。
2.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
用炙穿山甲粉,每次1g,每日服2次,对体外血栓进行检测,对血栓长度、湿重、干重3项指标均超过正常值的30例进行治疗。3项指标均降至正常者22例,1~2项指标降至正常者5例,无效者3例。与西药治疗组(肠溶阿司匹林片)结果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中医杂志,2002,43(4):252]。
3.治疗慢性下肢溃疡
取穿山甲适量,用砂子同炒至胖大呈黄色后,研成极细粉末,加入蜜少许调成糊状,敷创面上,以干净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如创面脓液分泌过多,一日可换2次。共治慢性下肢溃疡久不收口5例,均在换药10~30天内创面痊愈[山东中医杂志,1989,8(4):51]。
4.治疗泌尿系结石
以穿山甲复方(穿山甲、川石斛各12g,人参9g,生牡蛎30g)用水两碗,煎至大半碗,再下炙甘草、血余炭(冲)各3g,茯苓、石韦各30g,瞿麦、泽泻各9g,冬葵子12g,苦楝子6g,用水三碗合煎一碗,温服,隔日1剂,5剂为1个疗程,服2~3个疗程。治疗20例次,排出结石13例次,排石率65%;1例结石由左肾下移至输尿管末端,总有效率为70%。13例次排石患者,服药最少者3剂,最多者15剂;结石最大者为1.5cm×1.2cm,最小者如小米粒[山东中医杂志,1982,(5):276]。
5.治疗肩周炎
将穿山甲珠焙焦研细粉,每次空腹用黄酒冲服1.5~2g,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治疗中老年肩周炎28例,疗效显著[中医杂志,2002,43(3):171]。
6.治疗扁平疣
用炮穿山甲30g,研极细末,每次6g,每日1次,用米酒适量调服,5~10次为1个疗程。治疗40余例,均在服药后30日左右疣体自行脱落,且不留痕迹,经年未见复发[中国民间疗法,2000,8(1):46]。
7.治疗前列腺增生
穿山甲研成细粉,每次2g,30g加蜂蜜200g,制成丸剂,每丸重5g(含穿山甲生药3g),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14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患者42例,疗效满意[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1(10):627]。
8.治疗尿血
用炮穿山甲研极细末,每次服1.5~1.8g,白开水送服,每日1~2次。服炮穿山甲粉2次后,小便血块大减,尿色亦呈浅黄;又服4次后,诸症全消,尿检正常[中医杂志,2002,43(4):254]。9.治疗颈椎病用复方穿山甲粉热敷法治疗颈椎病37例。药物组成:穿山甲50g,红花30g,白芥子20g,共研为末,每包7g;用姜汁调成糊状敷在颈椎痛处,用油纸敷盖,布条(线绳)固定,每日1包。总有效率 97.3%[中国民间疗法,2007,15(7):10]。
9.治疗颈椎病
用复方穿山甲粉热敷法治疗颈椎病37例。药物组成:穿山甲50g,红花30g,白芥子20g,共研为末,每包7g;用姜汁调成糊状敷在颈椎痛处,用油纸敷盖,布条(线绳)固定,每日1包。总有效率 97.3%[中国民间疗法,2007,15(7):10]。
10.治疗慢性咽喉炎
根据穿山甲善于行气散结消肿的特性,以穿山甲为主药治疗慢性咽喉炎,疗效良好,在有统计的119例中,有效率为91%[中医杂志,2002,43(2):93]。
11.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在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化疗或放疗中骨髓抑制是常见的副作用,以白细胞降低最为常见。以黄芪30g,当归、枸杞子、桑寄生各12g,白术、茯苓、补骨脂各15g,穿山甲粉(冲服)6g为基本方,水煎服。治疗白细胞减少症10例,服5剂以后,白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全部有效[甘肃中医,2009,22(8):27]。
12.治疗痤疮
选择中医辨证属于痰湿瘀滞证,年龄14~28岁的女性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服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消肿的基础方;观察组在对照组方剂基础上加穿山甲10g,每日1剂,水煎300ml,分2次口服。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为95.0%,对照组为67.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中医药,2008,27(8):635]。

穿山甲相关的方剂

  • 通经逐瘀汤

    猜你喜欢

    38【本经原文】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其叶如车前草,味亦相似。
    ()
    22【本经原文】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肾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
    ()
    175、黄芩 【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
    ()
    ()
    见260栝蒌根(瓜蒌根)产我国陕西者良,他处亦有之,为山野自生之蔓草,根名天花粉,实名瓜篓实,皮名瓜篓皮,中含仁甚多,名瓜篓仁,俱入药。
    ()
    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10豆鼓呢是用黑大豆做出来的,又名为香鼓,就是我们一般吃的豆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