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皂角刺

皂角刺朗读
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主产于河北、河南、江苏、湖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药材性状:气微,味淡。以片薄、纯净、无枝梗、整齐者为佳。

皂角刺详情

  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主产于河北、河南、江苏、湖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药材性状:气微,味淡。以片薄、纯净、无枝梗、整齐者为佳。

  【历史】

  皂角刺名出自《本草衍义补遗》​。李时珍云其为“荚之树皂”​,​“枝间多刺”(《本草纲目》),故名。异名有皂荚刺(《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本草纲目》),皂角针(《江苏植物药材志》),皂针(《中药材手册》)。皂角刺首载于宋·《图经本草》​,谓:“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有奇效。​”首先记述了本品主治疮癣。金元时期《本草衍义补遗》曰:“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甚验。​”是对本品排脓消肿,促使疮痈速溃之功的重要补充。明·《本草纲目》曰:“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本草汇言》曰:“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是对本品主治一切疮疡如痈疽、恶疮、风癣等功效主治的较全面的记述。清·《本草崇原》曰本品能“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本草求原》云“能出风毒于血中,治风杀虫,破散痈疽恶疮,腹中肠脏生疮。​”是对本品祛风、化痰、定惊、攻毒排脓之功的补充。​《四川中药志》补充本品能“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药材学》又曰:“治扁桃腺炎。​”是本品祛痰利咽消肿之功的体现。

  至于活血化瘀方面,古代本草文献虽无明文记载,但在论述其治疮疡诸证之中已含有此意。现代中药书中有明言本品有活血之功的,如《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兰州军区后勤部编印,1972:310]、​《当代中药临床应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517]。总之,自宋代入药以来,特别是明清及现代,逐步丰富了本品活血消肿止痛、溃疮排脓拔毒、祛风杀虫等功效。

  【性能】

  辛,温;有小毒。归肝、肺、胃经。

  【功效】

  活血消肿,托毒排脓,袪风,杀虫。

  【应用】

  一、痈疽疔疖皂角刺辛散温通,药性锐利,能消散疮疡、消肿拔毒、溃疮排脓。凡痈疽疔疖脓未成者能消;脓已成者能溃,对疮疡初起或脓成不溃者,内服、外用皆可,为疮疡要药。​《本草汇言》谓“皂荚刺,拔毒袪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引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治疮痈初起,常与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之品同用,如金银花、穿山甲、赤芍、当归等以增强药力,如《校注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古方也有主用本品烧存性,少配蚌粉和研,温酒送服,治妇人乳痈(《仁斋直指方》)。​《十便良方》三能散即以皂角刺与黄芪等量为散,以酒调服,治疗乳痈。临床报道以皂角刺配瓜蒌、牛蒡子、柴胡、黄芩、陈皮、金银花、连翘等煎水内服,治乳痈初起150例,治愈120例,有效18例,总效率92%[现代中医药,2007,27(3):33]。治疮肿无头,​《儒门事亲》方以本品为末,每服10g,酒调,嚼葵花子三五个,前药送下。用《医学心悟》透脓散治疗痈毒内已成脓,不穿破者,以本品配黄芪、白芷、牛蒡子、金银花、穿山甲等,以清热解毒、消肿透脓。若疮疡痈肿后期,气血不足,脓成难溃者,可配伍益气养血之品,如黄芪、当归等以扶正托毒、透脓外出,如《外科正宗》托里透脓散及《普济本事方》治发背不溃方等。外用可研末外敷,如《仁斋直指方》治痈疽恶疮,以本品烧存性,研末,入白及少许为末,干掺或调敷。本品不仅可外用于疮疡,也可用治内痈,以活血消痈,如《蔺氏经验方》治腹内生疮在肠脏,以本品酒煎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又如《医鉴初集》之方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以皂角刺30g,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6g,白芷、天花粉、金银花各15g,水酒各半煎服。谓其未成可消,已成可溃。有报道以皂角刺为原料,研制成皂针颗粒,每包含原药20g。开水冲服,每次1包,每天2次,连服7天。以氧氟沙星为对照组,治疗阑尾炎108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 90.7%,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研究,2004,17(4):21]。

  二、顽癣、隐疹皂角刺又能祛风杀虫止痒,功同皂荚,用治疥癣痒疹其效甚佳。

  1.足癣将皂角刺、枫子仁、地骨皮、五加皮各10g,荆芥6g,防风、红花各9g,白矾30g,放入白醋1000ml内浸泡24小时不去渣,每晚洗净双脚后直接放入药液中浸泡1小时,不必更换药液连用1周(足趾溃破者,需等伤口愈合后方可浸用),均取得较好疗效[中国社区医师,1995,(3):35]。

  2.隐疹皂角刺能祛风止痒,治隐疹可配祛风止痒之品,如荆芥、防风、蝉蜕或僵蚕、地肤子、浮萍等以加强药效。临床报道,以皂角刺15~30g为主药,配荆芥、防风、蝉蜕、白鲜皮、甘草为基本方。风寒重加麻黄、细辛;风热为患加牛蒡子、连翘、薄荷。共治隐疹50例,均获良效[山东中医杂志,1987,(2):41]。以皂角刺、僵蚕各10g,苍术、薏苡仁各24g,浮萍12g,随证加味。治荨麻疹50例,治愈31例,好转11例,无效8例[天津中医,1991,(5):29]。

  此外,本品能温通经脉,有活血通乳之功。​《袖珍方》记载治产后乳汁瘀滞,不泄结毒,以皂角刺、蔓荆子各烧存性,等份为末,温酒服之;又治胞衣不下,以皂角刺烧为末,每次3g,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普济方》皂角酒,皂角刺、补骨脂各等份为末,以无灰酒送服,治淋证;本品烧灰研末,入朴硝或冰片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治小儿重舌(《普济方》)。又有用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以本品配椿白皮、防风、赤芍、枳壳为末,醋熬一半成膏,与余药和丸,食前煎防风汤送下,如《圣惠方》皂荚刺丸。

  【用法用量】

  3~10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或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1.本品药性锐利,凡痈疽已溃者当忌用。

  2.本品能温通经脉,有活血之功,故孕妇忌用。

倪海厦讲皂角刺

  一、关于皂角刺性味归经及毒性的讨论

  本品味辛,为历代医家所公认,有言其兼咸味者,如《医林纂要》​。咸则能软,溃坚蚀疮,与其功效亦符。至于其性,古代自《本草纲目》以来均言性温。然近代有言其微寒者,从其治风热疮疹、扁桃体炎等疮疡热毒之证为征,但多数医家认为本品当属温性。至于毒性,​《本草纲目》谓“无毒”​,而现代《四川中药志》则曰“有小毒”​,从本品之毒理副作用而言“有小毒”之说较为贴切。至于归经,历代本草文献无记载,今从其所主治之病证拟定。

  二、关于皂角刺功用的讨论

  本品为外科要药,功善活血消肿、拔毒排脓,又能祛风止痒,凡痈肿疮毒、脓成不溃及顽癣、痒疹,用之均宜。近代又用于肝脓疡、骨结核、痤疮、荨麻疹及术后肠粘连、输卵管妊娠、结肠炎、盆腔炎、鼻窦炎等,每获良效,为一味价廉易得之良药。唯其活血溃坚之力较峻,孕妇及疮疡已溃之虚证当忌用。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皂角刺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棕榈酸、油酸、谷固醇等。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颜木素、非瑟素,并有少许无色花青素。

  二、药理作用

  皂角刺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体内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水煎剂明显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明显减轻动静脉血栓重量,有抗凝血作用。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抗过敏、降血脂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手术后肠粘连

  以皂角刺为主,配伍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白芍、木香等,水煎服,并嘱咐患者平时以皂角刺15g煎汤煮糯米粥作膳食饮3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术后肠粘连40例,显效22例,好转16例,有效率95%[中医药研究,1995,(1):47]。

  2.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用皂角刺、大黄、炒莱菔子各20g,厚朴、枳实各10g,芒硝(冲服)7g,桃仁、赤芍、大腹皮各15g,生白术12g,水煎浓缩成200ml,每次100ml口服或由胃管注入,注入后持续夹管2小时,每天2次,两次间隔6~8小时,每日1剂。治疗12例粘连性肠梗阻,有效10例,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药学刊,2005,23(9):1598]。

  3.治疗坐骨神经痛及风寒湿性关节炎

  重用皂角刺,配伍独活、防风、威灵仙、附子,水煎服。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四川中医,1996,14(1): 33]。以当归、黄芪各20g,制川乌、制草乌、皂角刺、制没药、炙甘草各10g为基础方,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临证随证加减,行痹加防风、秦艽、威灵仙;痛痹加细辛、蜈蚣;着痹加苍术、生苡仁、防己;热痹则当归、黄芪、制川乌、制草乌均减量,重用石膏、知母、桑枝、忍冬藤、黄柏。治疗205例风湿性关节炎,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各种实验室检查均正常)135例,好转(症状明显好转,体征基本消失,部分实验室检查尚未恢复正常)67例,总有效率达98.6%[湖北中医杂志,1999,21(4):175]。

  4.治疗异位妊娠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采用单次肌内注射MTX 75mg联合口服中药杀胚消症汤,方中皂角刺、三棱、莪术各15g,桃仁、桂枝、蜈蚣、水蛭、赤芍各10g,丹参12g,蒲公英25g,甘草6g。常规煎服,早、晚各1次,血HCG下降50%后给予出院,门诊继续口服中药。110例住院患者,100例保守治疗成功,保守治疗成功率为90.91%[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3):106]。

  5.治疗鼻窦炎清窦汤(皂角刺、鱼腥草、败酱草、黄芩、金银花、葛根、菊花等)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53例急、慢性鼻窦炎患者,治愈20例,好转28例,无效5例[新中医,1995,(增刊):50]。6.治疗足跟骨刺取皂角刺80g,加陈醋1kg(此剂量可洗4次),置火上煎沸后,熏洗患足跟部,待药液变温,再泡患足20分钟,每日熏洗2次,15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64例足跟痛消失,行走自如;14例痛减轻;9例无效[江西中医药,1998,29(1):62]。

皂角刺相关的方剂

  • 通经逐瘀汤

    猜你喜欢

     31、茈胡(柴胡)   【本经原文】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现名柴胡。
    ()
    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
    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10豆鼓呢是用黑大豆做出来的,又名为香鼓,就是我们一般吃的豆鼓
    ()
    207【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温,杀三虫。久服轻身。生川谷。一名藙。
    ()
    264附子【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
    194防己【本经原文】味辛,平,无毒.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通腠理,利九窍。生川谷。一名解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