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青蒿

青蒿朗读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地上部分。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二季花将开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药材性状: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鲜用或切段生用。

青蒿详情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地上部分。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二季花将开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药材性状: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鲜用或切段生用。
【历史】
青蒿之名最早载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青蒿者,荆名曰囗(其缺字上半残损)。​”​《本草纲目》李时珍曰:“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按尔雅诸蒿,独菣得单称为蒿,岂以诸蒿叶背皆白,而此蒿独青,异于诸蒿故耶?”别名有蒿(《诗经》),菣(《毛诗传》),草蒿、方溃(《神农本草经》),蒿(《蜀本草》),三庚草(《履巉岩本草》),野兰蒿(《现代实用中药》),黑蒿(《山东中药》),白染艮(《闽东本草》)等。

在本草专著中,青蒿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谓其:“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朴实地记录了本品的重要主治病证。​《新修本草》曰:“生挼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图经本草》:“治骨蒸劳热为最,古方多单用之。​”​《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热怕冷。​”​《本草纲目》明确指出:“治疟疾寒热。​”其抗疟作用在此已明确提出。​《本草新编》曰:“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药性切用》​“青蒿叶除烦清暑,退热除蒸,为劳热、暑热专药。​”​《重庆堂随笔》:“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疫疠妙药。​”至此,青蒿的退虚热、解暑热、截疟、清湿热之功用已明确。现代对本品的研究更为深入,临床应用不断得以创新与拓展。
【性能】苦、辛,寒。主归肝、胆经。
【功效】退虚热,除骨蒸,清暑热,截疟,清湿热。
【应用】
一、虚热证《素问·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即如《医学入门》卷五所云:“凡虚热……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发热,实非有热也。​”是阴虚为本,发热为标。青蒿苦寒辛香,能清能透,长于清透阴分伏热,为清退虚热之要药,对于阴虚相关的发热证均可选用。
1.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余邪深伏阴分,表现为阴虚内热,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低热不退等。本品苦寒清热,芳香透散,既清虚热,又略兼凉血之功,常与鳖甲、知母、牡丹皮、生地同用,如吴瑭《温病条辨·卷三》青蒿鳖甲汤,共收清热祛邪,复阴退热之效。临床报道以该方治疗长期发热患者100例,总有效率达94%[四川中医,2004,22(11):33];以该方加减治疗阴虚热郁型不明原因发热37例,总有效率为94.6%[北京中医药,2008,27(11):873]。
2.骨蒸潮热《图经本草》言:“青蒿,治骨蒸劳热为最,古方多单用之。​”​《本草新编》曰:“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如《太平圣惠方》青蒿圆即以青蒿、桃仁、甘草及童子小便做丸,治疗骨蒸劳,体瘦、发渴、寒热等。​《证治准绳·类方》清骨散以之与银柴胡、胡黄连、知母、鳖甲等同用,治疗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之阴虚发热,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遗精等,临床报道以该方加减治疗肿瘤骨转移放疗后骨蒸的有效率为76%,潮热的有效率为87%[中医药学报,2007,35(2):64]。
二、暑热证本品苦寒清热,辛香而散,外解暑热,内除湿热。如《本草新编》曰:“尤能泄暑热之火”​。​《本草从新》所言:“青蒿解暑涤热之功优于藿佩”​。用治暑热外感,发热口渴、头痛头晕等症,常与连翘、茯苓、滑石、通草等清热解暑药同用。如《时病论》清凉涤暑汤,以之与连翘、西瓜翠衣及滑石同用。临床报道青蒿达原饮(青蒿、知母、槟榔、厚朴、杭芍、黄芩、草果等)治疗暑湿困脾型疰夏68例,治愈62例,好转6例,治愈率约91.1%,好转率约8.9%[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7,18(1):29]。柴蒿达原饮(柴胡、青蒿、黄芩、赤芍、知母等)治疗暑湿病67例,总有效率100%[四川中医,2011,19(8):39]。
三、疟疾寒热证本品气味芳香,入主肝胆,长于截疟又有解热之功,能缓解疟疾寒热,故为治疟疾寒热之要药。如《重庆堂随笔》所言:“青蒿,清肝、胆血分之伏热。​”用治疟疾寒热,单用较大剂量即可取效,如《肘后备急方》用鲜品,加水浸渍后取汁液服用;亦可随症配伍黄芩、柴胡等。用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如《仁存堂经验方》配黄丹,为末,白汤调下。用治虚劳久疟,如《本草纲目》青蒿捣汁,煎过,如常酿酒饮。用治少阳疟疾,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弦,偏于热重者,以青蒿配伍、知母、鳖甲、桑叶、天花粉等同用,如《温病条辨·卷二》青蒿鳖甲汤。现代青蒿提取物及其衍生物制剂,临床抗疟疗效较好,如临床报道以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双氢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478例,总有效率为93.5%,疟原虫转阴率达83.6%[浙江医学,2002,24(9):568]。
四、湿热黄疸本品辛能透散、苦能降泄、寒能清热。​《读医随笔》言:“入肝胆,清湿热”​,​《医林纂要》曰:“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故能清湿热以退黄疸,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蒿、栀子等同用,增强退黄之效。临床报道以孕肝宁(茵陈、青蒿、栀子、金钱草、黄芪、生大黄等)为主治疗妊娠合并黄疸型肝炎78例,痊愈76例,好转2例,治愈时间最快15天,最慢30天,平均17.8天[江西中医药,1988,(2):15]。另有临床报道将6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加减茵陈蒿汤(茵陈、青蒿、栀子、大黄、枳实、茯苓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5例,好转17例,无效8例,有效率73.3%。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研究,2012,25(6):39]。
此外,​《卫生易简方》中记载青蒿还可用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永类钤方》中记载治酒痔便血,青蒿为末,便前冷水、便后水酒调服。​《济急仙方》记载用治牙龈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圣济总录》记载用治暑毒热痢,青蒿叶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用治阑尾炎、胃痛,与荜茇等量。先将青蒿焙黄、共捣成细末。早、午、晚饭前开水冲服,每次2g(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肘后备急方》记载用治金疮扑损,以青蒿捣封之,或青蒿、麻叶、石灰等份,捣和晒干,临时为末搽之。用治蜂螯人,如《补缺肘后方》中记载,青蒿捣敷之。
【用法用量】
4.5~9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
【使用注意】
本品寒凉,脾胃虚弱,肠滑者忌服。
一、关于青蒿品种的讨论
目前,多数有关青蒿品种的本草考证研究都认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为今用青蒿之正品。《中华本草》考证认为:青蒿之名最早载于《五十二病方》​。​《本经》名草蒿,又名青蒿。​《肘后备急方》及其后历代医籍中均有用青蒿单味或复方治疗疟疾的记载。从《本草图经》的二幅附图中可以看出,所列草蒿并非一物,而为二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列青蒿与黄花蒿二条,将香蒿和臭蒿分别置为二者的异名。​《植物名实图考》则并收青蒿与黄花蒿二条,注明青蒿为“​《本经》下品”​,黄花蒿为“​《本草纲目》始收入药”​。就图观之,其青蒿为植物Artemisia apiacea Hance ex Weap.;其黄花蒿为植物Artemisia annum L.。综上可知,自古青蒿即有2个品种混同使用的情况,且尤多用色深青之蒿。但就现代研究和调查的结果比较,仅黄花蒿Artemisia annum L.含有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且资源丰富,产量极大,使用最为广泛,故宜以此为青蒿正品。
但是,胡世林认为:根据《本草纲目》关于青蒿开“细黄花,大如麻子”等形态特征,以及味苦、截疟的性味功能,考证青蒿应为Artemisia annua L.。19世纪后半叶,日本学者把《本草纲目》青蒿考证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因为这种植物头状花序大如黄豆,味不苦,治不了疟疾,与真实的青蒿特征不符,而且李时珍长期生活、行医、著述的湖北蕲春,没有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分布,其他地方亦呈星散分布,不常见,资源量少,极少见到商品,即使偶见,也只不过是混淆或误用。​《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中最早记载青蒿,距今2000余年;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也有1700多年,参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名称的保留、选用和废弃方面的“优先律”基本规则,青蒿的正确拉丁名只能是Artemisia annum L.,没有理由继续把青蒿与Artemisia apiacea Hance错误地联系在一起[亚太传统医药,2006,(1):28]。
二、关于青蒿凉血功效的讨论
青蒿味苦辛,性寒,​“入肝、肾、三焦血分”​。其凉血功效在古代本草中已有记述,如《本草求真》​“为少阳、厥阴血分之药。故入肝胆两经,而清血中之热”​。​《重庆堂随笔》:“青蒿……清肝、胆血分之伏热”​。​《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再如《新修本草》:(青蒿)“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食疗本草》:(青蒿)“捣傅疮上,止血生肉”​。以及临床上应用鲜青蒿捣汁加冷开水冲服,治疗鼻出血;青蒿作为复方成分治紫斑(如配伍升麻、鳖甲、当归、生地等);青蒿冰糖汤治疗鼻衄[新中医,2005,37(2): 31];鲜止血粉治疗外伤出血[广东医学,1974,(11):45];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国中医急症,2006,(6):244]等。就是取其清热凉血之功,且疗效颇佳。目前已上市的青蒿相关喷雾制剂(由青蒿、黄芩、三七等药材配伍而成)具有凉血、止痛、活血化瘀、生肌等功效,也是其凉血功效的佐证。由此分析,凉血消斑、凉血止血、凉血生肌等是青蒿凉血功效的具体体现。
三、关于青蒿及其相关制剂毒性的讨论
青蒿低毒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以青蒿浸膏片治疗的590例疟疾患者中,仅3.4%的病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中草药研究资料,1978,(14):24,36]。以青蒿素各种制剂治疗的2089例均未见明显副作用。其中139例进行谷丙转氨酶和心电图检查,75例进行非蛋白氮测定,均未见不良影响。仅水混悬剂肌注时局部有轻度疼痛[药学通报,1979,(2):49]。也有报道少数个别患者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及轻度皮疹。超剂量使用可出现红细胞减少、外周网织红细胞消失、心肌损伤与肾上皮细胞肿胀等不良反应。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以抗疟作用应用于临床的,虽有一定毒性,但都是可逆的。动物生殖毒性试验显示青蒿素、蒿甲醚及青蒿琥酯均有胚胎毒性作用,妊娠6~12周合并疟疾可引起流产,孕早期应用青蒿琥酯治疗可导致流产,尤其是在孕6~9周,应用青蒿琥酯治疗要慎重,尽量至孕10周后才用药[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2):92]。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青蒿主要含倍半萜类的青蒿素、青蒿甲素、青蒿乙素、青蒿丙素、青蒿酸等。黄酮类的蓟醇、鼠李素、山柰酚、槲皮素、紫花牡荆素等。香豆素类的东莨菪碱、香豆素、蒿属香豆素等。苯丙酸类的奎宁酸类衍生物。挥发油类的左旋樟脑、青蒿酮、异青蒿酮、龙脑、乙酸龙脑酯、柠檬油精等成分。
二、药理作用青蒿水提物、青蒿油及搽剂具有体外抗菌作用。青蒿具有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作用。青蒿醇提物能抑制弓形虫在组织培养内的繁殖。青蒿鞣质对病毒具有明显的直接杀灭作用。青蒿琥酯对鼠疟原虫有较强的抗疟作用;对小鼠接触性光变态反应和全身性光变态反应分别有显著抑制作用;具有抗孕作用。青蒿酸及青蒿B衍生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抗肿瘤。青蒿素能够明显抗心律失常,对心律失常有保护作用;可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胶原合成量。青蒿复方具有抑制体液免疫亢进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疟疾(1)青蒿素栓剂治疗恶性疟疾45例。3天为1疗程,总量2800mg。结果:能控制临床症状,退热时间为(30.2±18.2)小时,原虫转阴时间为(35.6± 13.7)小时。1例脑性疟疾痊愈,昏迷清醒时间46小时,76小时退热,21小时原虫转阴。应用本品未见不良反应,21例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检查无明显改变[新中医,1988,20(1):35]。(2)1973—1978年,用青蒿素片剂、油剂、油混悬剂、水混悬剂治疗疟疾1265例(恶性疟527例,间日疟738例)。临床治愈1261例,余4例恶性疟在用药后72小时体温转正常,120小时疟原虫密度减小,但尚未转阴。用药总量0.9~1.2g,分3天给予。重症者首剂加倍。用本药后疟原虫无性体转阴较氯喹治疗组快,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但1个月复燃率尚高。各种剂型中,片剂较差[中级医刊,1981,(7):19]。
2.治疗发热(1)青蒿干品25~30g,煎沸不超过30分钟,只煎1次,观察21例,退热效果好[中草药,1985,16 (6):16]。(2)20%青蒿注射液每次肌注2~4ml,每日1~2次,用治各种发热126例,结果有效率为68.25%[湖北中医杂志,1983,(2):17]。(3)以青蒿鳖甲汤随症加减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热30例,治愈16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 0例。总显效率约 84%,总有效率为100%;其中退热时间最快3天,最慢21天,平均12.3天[吉林中医药,2004,24(10):25]。(4)以青蒿鳖甲汤(青蒿、知母、生地、鳖甲、牡丹皮)治疗癌性发热54例,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5%[河南中医,2011,31(9): 1064]。
3.治疗阴虚感冒
以青蒿鳖甲汤(青蒿、知母、生地、鳖甲、丹皮)随症加减治疗阴虚感冒75例,结果治愈55例(占73.3%),有效15例(占20%),无效5例(占6.6%),总有效率为93.3%。其中属单纯阴虚感冒85例,49例获痊愈,9例有效,合并有他病的17例患者,痊愈6例,有效6例,无效5例[国医论坛,1991,(2):26]。
4.治疗心律失常
以青蒿炙甘草汤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7例,有效32例,显效3例,无效2例[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7,(7): 318]。
5.治疗慢性气管炎用青蒿挥发油治疗慢性气管炎1584例,有较好的祛痰、镇咳和平喘作用[中草药,1980,(12):576]。
6.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以青蒿鳖甲汤治疗慢性肾盂肾炎60例,治愈49例,好转9例,无效2例[中外健康文摘,2006,(11):15]。
7.治疗女性急性尿道综合征用青蒿熏蒸治疗女性急性尿道综合征82例,治愈80例,缓解2例,总有效率100%[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2,(57):245]。
8.治疗男性不育
用青蒿、金银花等组方治疗男性血清As-Ab阳性43例,痊愈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湖南中医杂志,2002,18(2):23]。
9.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以加味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牡丹皮、当归、地骨皮、柴胡、酸枣仁等)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50例,治愈 35例(70%),好转13例(26%),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86):189]。
10.治疗烦热不寐以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炒枣、五味子、夜交藤等组方治疗烦热不寐56例,治愈36例(64%),好转18例(32%),无效2例(3%),总有效率达96.4%[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2011,(15):742]。
11.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以青蒿、追地风等组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5例,显效25例,有效3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8%[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8):20]。
12.治疗神经性皮炎
用青蒿蒸馏分离得到的青蒿油外搽,治疗神经性皮炎30例,28例痊愈(痒止,苔藓样改变消失,硬质皮肤软滑,肤色正常或原有深色皮肤明显变浅色);2例无效(坚持搽药3个月无明显变化者),治愈率93.3%[四川中医,1985,(3):51]。
13.治疗皮肤真菌病将青蒿油制为搽剂,外用,治疗皮肤真菌病(手、足、体、股癣)105例,痊愈率77.3%,总有效率为93.18%[泸州医学院学报,1988,11(3~4):258]。
14.治疗视疲劳用青蒿和蛋白治疗视疲劳50例,结果与润舒滴眼液治疗50例临床对比,得出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中国民间疗法,2002,10 (2):60]。15.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每日用青蒿素600mg,分2次肌注,自第5日起用量依次减半,观察103例,即时(5日组)转阴率为42.4%[中华医学杂志,1981,(7):427]。

青蒿相关的方剂

  • 柴胡清热饮

    猜你喜欢

    ()
    264附子【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
    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5这个第五个呢赤小豆,那赤小豆呢跟红豆长的很像,我们挑越紧小越小越细小的呢越好,味辛性平无毒,赤小豆呢主要是行水,散淤。
    ()
    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19【主治】呢它能镇心安脏,益气补血,清咽开音,能够清咽开音。诸位可以看这个哦,为什么?因为鸡蛋黄呢黄色的,颜色是黄的,那本来就有滋润的功能,
    ()
    七、朴硝 【本经原文】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吴普曰朴硝,神农歧伯曰无毒。(芒硝的化学名称为十水硫酸钠)   第七味
    ()
    210枳实 本经原文z】味苦,寒,无毒。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