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皱紫苏 Perillafrutescens(L.) Britt.var.crispa (Thunb.)Hand.-Mazz.、尖紫苏P.frutescens(L.) Britt.var.acuta(Thunb.)Kudo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或果穗,打下果实。药材性状:果实压碎有香气,味微辛。均以种仁黄白色,富油质,气清香,颗粒饱满、均匀、灰棕色,无杂质者为佳。除去杂质,晒干,取净苏子文火炒至有香气或起爆声为度,取出放凉备用。
【历史】
苏子的命名源于紫苏,《本草纲目》曰:“苏从酥,音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曰紫苏者,以别白苏也。”药用其种子,故名紫苏子,亦称苏子。本品的异名有黑苏子(《饮片新参》),野麻子、铁苏子(《江苏植物药志》)等。《名医别录》将该药列于中品,谓其能“下气,除寒中”;《药性论》谓其“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日华子本草》谓其“主调中,益五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症结,消五隔,止嗽,润心肺,消痰气。”《本草衍义》谓其“治肺气喘急。”《本草纲目》提出了“治风顺气,利膈宽肠,解鱼蟹毒。”《本草通玄》谓该药能“治蛇犬伤”。这些都为后人总结其功效主治奠定了基础。

【性能】
辛,温。归肺、大肠经。【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
一、痰壅咳喘
苏子长于降气化痰,气降痰消,咳喘自平。常配白芥子、莱菔子,如《韩氏医通》的三子养亲汤,主治气逆、痰壅之咳喘、痰多胸痞等证。
1.上盛下虚之久咳痰喘,则配肉桂、当归等温肾化痰下气之品。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化痰、平喘为主;以半夏、厚朴、陈皮增主药苏子降气化痰之功;以肉桂、当归温肾纳气止咳为辅;佐甘草和中协调诸药,生姜和胃降逆;合而用之,可使气降痰除,喘逆自平。
2.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证,乃由于平素肺有痰浊,又感风寒,郁结化热,痰热互结,阻遏肺气,肃降失常,气逆于上,见咳嗽有痰,痰随气升,而致哮鸣;痰热内阻胸膈,则见胸闷不舒,故以苏子配麻黄以宣降肺气以定喘,配桑白皮清肺热而止咳平喘,使风寒外解而痰热内除,喘咳自平。如《摄生众妙方》定喘汤。
3.小儿久咳,老人咳嗽吼喘,《滇南本草》以本品配八达杏仁(甜杏仁)同用,年老者加白蜜尤宜。近代报道治上呼吸道感染,用苏子合止嗽散治疗280例,其中238例发病时间均在15天以内,多数伴发热,头痛,怕冷,舌苔薄白,舌质正常,或边、尖红,脉浮滑或浮数等。又以加味定喘汤治疗儿童哮喘106例,基本方为炒苏子10g,炙麻黄、地龙、炒白果各5g,款冬花、黄芩、桑白皮、法半夏、杏仁各10g,生石膏30g先煎。喘甚者加葶苈子、海浮石;痰多者加瓜蒌、胆南星。每天1~2剂,水煎分3次服,6天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66例,好转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5%[新中医,1995,27(5):25]。
二、肠燥便秘
苏子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又能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常配杏仁、火麻仁、瓜蒌仁等以增其效,如《济生方》紫苏麻仁粥。
三、脚气及风寒湿痹
苏子辛温,散寒行痹除湿。古方有紫苏子60g,杵碎,水适量,研取汁,以苏子汁煮粳米作粥,和葱、豉、椒、姜食之(《太平圣惠方》),以治脚气及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踵不可践地。
四、食鱼蟹中毒
紫苏子理气和中以解鱼蟹毒,有与其茎叶相似之功效,古方用紫苏子捣汁饮之(《金匮要略》方)。此外,苏子亦可治消渴,紫苏子(炒)、萝卜子(炒)各90g,为末,每服6g,桑根白皮煎汤服,每日2 次(《圣济总录》)。【用法用量】5~10g;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本品阴虚喘咳及脾虚便溏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