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檀香

檀香朗读
为檀香科常绿小乔木檀香Santalum album L.树干的心材。主产于印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海南、广东、云南、台湾等地有栽培。野生或栽培。全年均可采伐,以夏季采伐者为佳。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药材分黄檀香、白檀香两种。一般以粗大的干材老檀香为最佳。切制时,用水浸泡,镑成片或劈碎,晾干。药材性状: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本品以色黄、体重、质坚、显油性、香气浓郁、燃之其烟可直线上升者为佳。生用。

檀香详情

【历史】
檀为善木,故字从亶,亶有善意,且气味芳香,故名檀香。即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谓“檀,善木也,故字从亶。亶,善也。​”本品的异名有旃檀(竺法真《罗浮山疏》),白檀(陶弘景),白檀香、黄檀香(《图经本草》),真檀、浴香(《本草纲目》)。檀香入药的历史悠久,陶弘景谓“白檀消热肿”(《证类本草》)。其后《本草拾遗》加以补充,言其“主治心腹霍乱,中恶鬼气,杀虫”​。​《日华子本草》增入“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而张元素《珍珠囊》则谓“引胃气上升,进食”​。​《汤液本草》引李东垣语谓其“能调气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将以葛根、豆蔻、缩砂、益智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中,同为理气之药。​”​《本草纲目》言其“治噎膈吐食。​”至清·《本草备要》总结本品“调脾肺,利胸膈,去邪恶。能引胃气上升,进饮食,为理气要药。​”
【性能】
辛,温。主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
行气调中,散寒止痛。
【应用】
一、寒凝气滞、胸腹冷痛
檀香辛散温通,气味芳香,善调膈上诸气,畅脾肺,利胸膈,具有利膈宽胸,行气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寒凝气滞,胸腹冷痛,常与沉香、白豆蔻、砂仁、藿香等同用,如《直指方》沉香磨脾饮。​《本草汇言》则用本品与干姜配伍,治疗寒凝气滞,心腹冷痛较重者。若寒凝气滞,脘腹疼痛者,本品常与沉香、木香、藿香、丁香等同用,如《医学入门》聚香饮。二、胃寒作痛、呕吐食少
檀香辛散温通,功能理气调中、温中散寒、开胃止痛,用于胃寒作痛,呕吐食少,常与干姜、丁香、乌药等同用。若噎膈呕吐,饮食不进,​《本草汇言》常以本品配伍茯苓、橘红为末,人参汤调下,以开胃止呕,利气通膈补虚。临床报道,用檀香、肉桂、细辛、山楂、鸡内金、乌梅等药制成胃炎宁,每剂15g(含生药4g),饭前冲服,每天3次,每次1剂,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4例,连用3~4个疗程后,痊愈5例,显效61例,好转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23%[吉林医学,1988,9(4): 236]。
三、胸痹心痛檀香辛散温通,气味芳香,取其理气散寒、宽胸利膈止痛之功,临床用治寒凝气滞血瘀之胸痹心痛,常与高良姜、延胡索、荜茇、细辛、冰片等同用,如《药物治疗手册》宽胸丸(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方);若瘀血较重者,常配伍丹参、毛冬青等活血化瘀药。临床报道,用檀香、丹参、三七各12g,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王不留行、血竭各6g,郁金、莪术各9g,冰片2g,共研末,和入溶解的膏药0.5kg内,拌匀摊于绒布上制成膏药,贴于左心俞和心前区穴,1周换1次,对于减轻心绞痛症状有效[中医药学报,1981,(3):30]。
【用法用量】2~5g,入汤剂宜后下;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本草汇言》谓本品“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故阴虚火旺、有动血出血倾向者忌用。
 

倪海厦讲檀香


《本草纲目》檀香条下分白旃檀、紫檀两种。白旃檀即今之檀香;而紫檀即今之紫檀,为豆科植物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的心材,崔豹《古今注》称紫栴木,​《名医别录》称作紫真檀,​《本草纲目》称作赤檀、胜沉香,而《本草备要》则称为紫檀香。两者科属不同,功效有别。檀香(白檀)功善行气调中,散寒止痛;而紫檀则功偏消肿,止血,定痛。故《本草纲目》云:“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故临床用药应区别对待。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檀香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3%~5%。油含α-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90%以上,檀萜烯、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萜烯、檀萜烯酮、檀萜烯酮醇及少量的檀香萜酸、檀香油、紫檀萜醛。
二、药理作用
白檀油有微弱的抗菌及利尿作用,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檀香液给离体蛙心灌流,呈负性肌力作用;对四逆汤、五加皮中毒所致的心律不齐有拮抗作用。檀香提取物对豚鼠离体肠自主运动有抑制作用,对 ACh造成的豚鼠离体肠痉挛状态有拮抗作用。

檀香相关的方剂

  • 舒肝健胃丸

    猜你喜欢

    【本经原文】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鲜生地根绞汁晒干曰干生地,大者今称大生地,细者称细生地。
    ()
    163麻黄【本经原文】味甘,温,无毒。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一名龙沙。
    ()
     31、茈胡(柴胡)   【本经原文】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现名柴胡。
    ()
    ()
    见260栝蒌根(瓜蒌根)产我国陕西者良,他处亦有之,为山野自生之蔓草,根名天花粉,实名瓜篓实,皮名瓜篓皮,中含仁甚多,名瓜篓仁,俱入药。
    ()
    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