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writer--]。为棕榈科常绿乔木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海南、福建、云南、广西、台湾等地。春末至秋初采集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剥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药材性状:气微,味涩、微苦。均以果大体重、坚实、断面颜色鲜艳、不破裂者为佳。
槟榔的命名来源于古人常用此果款待贵客。早在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言:“彼人以为贵胜,族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宾”与“郎”皆贵客之称,故称之为槟榔。《雷公炮炙论》谓:“尖者为槟,园者为榔,”以形命之,不如前说。本品的异名有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槟榔仁(《外台秘要》),白槟榔(《药性论》),洗瘴丹(《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图经本草》),槟榔子(《本草纲目》),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等名称,但均不常用。
东汉·《异物志》首载槟榔的功效,言其:“下气及宿食、白虫,消谷。”本草专著中以《名医别录》最早记载槟榔的功用,谓其:“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寸白。”唐·《药性论》言其:“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消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新修本草》又补充了槟榔的主治证及用法,云:“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海药本草》则谓:“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此时,对槟榔功用的认识包括行气消胀、下气利水、疗疮生肌、杀虫消积等方面。已应用于治疗绦虫,虫积腹痛,食积腹胀,脚气肿痛等多种病证。宋·《日华子本草》言槟榔“可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瘕结”,此时槟榔在临床应用已十分普遍,创制了一批以槟榔为主的新方。《本草纲目》对槟榔的功用又作归纳,言其“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进一步拓宽了本品的主治范围。至此,对槟榔的主要功用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草通玄》又言本品可“疗疝”,《随息居饮食谱》曰:“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现代实用中药》指出槟榔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现代随着对槟榔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其功效的认识也更加具体、完善,应用也更为广泛。
【性能】
苦、辛,温。归胃、大肠经。【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应用】
一、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名医别录》言槟榔“杀三虫”;《诸病源候论》谓“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长虫,蛔虫也;赤虫,即姜片虫。本品驱虫谱广,对绦虫、蛔虫、蛲虫、姜片虫等肠道寄生虫都有驱杀作用,并以泻下作用驱除虫体为其优点。
1.绦虫病
槟榔疗绦虫病效果较佳,也是最早发现的功效之一,《名医别录》即云:“疗寸白”。单用槟榔即能取效,如《千金要方》治寸白虫方,用槟榔60g,捣为末,以水煎煮槟榔皮,空心调末服之,经日虫尽出;未尽再服,以尽为度。亦可与南瓜子等药配伍以增加疗效,以利于虫体排出。据报道,服用方法为患者服药前1周禁用油腻或肉类蛋白质食物,前日晚开始禁食,次日晨空腹服南瓜籽仁,要细细咀嚼、吞咽,不喝水。1小时后服经事先温好的槟榔煎剂,再过半0.5小时服甘露醇液,服后尽量多饮温开水。治56例,驱绦虫成功率为100%[吉林医学,2009,11(2):2627]。
2.蛔虫病
槟榔有驱杀蛔虫的作用,常用于虫积腹痛、大便下蛔、吐蛔等。单用即能取效,常配伍雷丸、苦楝皮等,如《证治准绳·类方》追虫丸。蛔入胆腑,上腹疼痛剧烈,可配苦楝皮、使君子、炒枳壳等,如《临证医案医方》胆蛔汤。治蛔虫结聚,肠腑梗阻,可以槟榔配大黄、木香等共用,如《医学正传》万应丸。据报道,治10例胆道蛔虫,用槟榔150g,分2次煎服,分次为50和100g,每日1剂,用300ml水浸泡槟榔约0.5小时,用文火煎熬0.5小时。服完后复查B超,驱虫成功率为100%[吉林中医药杂志,2005,2(2):25]。3.姜片虫病有用驱姜片(硫酸槟榔碱6g,牵牛子苷60g,槟榔粉250g,制成1100片)按6片/ 50kg服用,治姜片虫患者370例,转阴率达87.03%[中成药研究,1981,(5):13]。4.蛲虫病槟榔对蛲虫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以槟榔配使君子、苦楝皮、雷丸等煎汤内服,治蛲虫病效果满意[中国肛肠杂志,1987,7(1):41]。
二、疳 积
槟榔既可杀虫,又能消积行滞。湿热虫积,饮食不节而致疳积者,可用之消疳祛积。常单用本品,或配芦荟、使君子、胡黄连等共用,如《医宗金鉴》芦荟肥儿丸。若痰湿凝聚、血络瘀阻而积块坚硬疼痛者,可与三棱、莪术、阿魏等共用,如《类证治裁》化积丸。
三、积滞泻痢,里急后重
槟榔味辛,入胃、肠经,功擅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故用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及泻痢里急后重等症。常与木香、青皮、香附等配伍,如《儒门事亲》木香槟榔丸。治痢疾泻下,里急后重,可与木香、黄连、赤芍等配伍,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芍药汤。若脾胃两虚,水谷不能及时消化,腹胀且痛者,可以之配白术、麦芽、砂仁共用,如《医学正宗》槟白散。
四、水肿,脚气
槟榔有行气利水之功,可用于水肿实证。治遍身水肿,喘息口渴,二便不利属表里俱实,水湿较重者,可以之配商陆、泽泻、木通等配伍,如《济生方》疏凿饮子。用治寒湿脚气肿痛,常与木瓜、吴茱萸、陈皮等配伍,如《类编朱氏集验方》鸡鸣散。若湿热偏盛者,常与防己、苍术、黄柏等配伍,如《丹溪心法》防己饮。
五、疟 疾
槟榔可“疗诸疟,御瘴疠”(《本草纲目》),而常用于疟疾。疟邪伏阴,寒湿内阻而致牡疟者,以此利气除湿,宣散疟邪,常与常山、草果、厚朴等配伍,如《简易方》截疟七宝饮。若瘴气湿毒,壅闭阳气之瘴疟,可与苍术、半夏、藿香配伍,如《经验方》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六、疝 气
槟榔可宜壅行滞,利气止痛,可用于寒凝气滞所致之疝气。少腹及睾丸疼痛者可配天台乌药、木香、川楝子等共用,如《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
七、疮疡,湿疹
槟榔可“敷疮,生肌肉止痛”《新修本草》,常可用于疮疡,湿疹诸证。如《太平圣惠方》以槟榔水磨调涂可治小儿头疮;《续本事方》用槟榔末调涂以治丹毒;《经验方》以之配黄连为末外敷可治金疮。治痔疮、肛门炎症肿痛者,可以槟榔配皂角刺、黄柏、当归等共用,如《医宗金鉴》止痛如神汤。现代临床治肛门湿疹瘙痒以本品配黄连、黄柏、黄芩为散敷之,如《中国大肠肛门病学》祛湿散。槟榔配蛇床子、五倍子、硫黄等研末外敷,可用于疥癣瘙痒之证,如《证治准绳·疡医》一笑散。
此外,现代临床还以本品配大黄、茵陈、木香等治疗胆道结石症,获满意疗效,如利胆排石汤[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6):338]。
【用法用量】
3~10g;驱绦虫、姜片虫用30~60g。
炒后性缓,免伤正气,并能减少服后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炒槟榔和焦槟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但炒槟榔较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
【使用注意】
1.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
2.孕妇慎用。
3.“多食发热”(《食疗本草》)。
4.槟榔服用剂量过大可出现流涎、恶心、呕吐、腹痛、心悸、头昏甚至惊厥等。注射阿托品可缓解症状。煎剂冷服,或用2.5%明胶溶液滴定去除槟榔煎剂中的鞣酸,可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按语】
一、关于炮制对槟榔成分影响的讨论槟榔炮制目的是为了缓和药性,减少服后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槟榔碱是槟榔的重要有效成分之一,同时也有一定的毒性,在传统的炮制过程中,槟榔碱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有人用薄层扫描法对槟榔生品以及不同炮制品(清炒、炒焦、炒炭)中槟榔碱的成分进行测定,发现随着槟榔与水接触的时间及受热时间的增加,槟榔碱的含量逐渐降低,这与传统认为槟榔“见水无功,见火无功”的说法一致。为利于切片,过去沿用水浸泡润透切片法,此法浸泡时间过长,有效成分丢失较多,影响疗效。因此,目前提倡“少泡多润”,既可达到软化切片的目的,又可减少槟榔碱丢失。在炮制过程中槟榔碱较生品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槟榔碱含量降低多少才是合格的炮制品,这种减少对降低槟榔的副作用是否有关联性,引起副作用是生物碱还是鞣质或其他物质,这些都尚未有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中药的功用是药物内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体现,文献报道,槟榔中的鞣酸类成分具有抗病毒、抗菌、降血压和抗癌的作用,鞣质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槟榔微波制品>槟榔炒品>槟榔生品>槟榔焦品;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槟榔生品>槟榔微波制品>槟榔炒品>槟榔焦品;微量元素的变化则是随炮制程度加重而逐渐增加,可见不同的炮制条件对槟榔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影响。生品和炮制品在各类成分的含量方面各有优势。药理学研究发现,不同槟榔炮制品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不同。生槟榔对正常人体胃排空有轻微的抑制作用;炒槟榔、焦槟榔促进胃排空,炒制程度较深的焦槟榔有明显的促肠推进作用,炒槟榔、焦槟榔对肠推进迟缓均有改善作用。
二、关于槟榔治钩虫的讨论槟榔能“杀虫”,且驱虫谱广,但可否治钩虫颇有争议。
1955年张氏报道槟榔有除钩虫之效。1956年王胜森、王景源二氏提出报告,称槟榔煎剂治疗十二指肠钩虫效果不佳。其后报道槟榔治疗钩虫有效均为两味以上的复方,未见单味驱钩虫有效的报道。祖丕烈等人将70例钩虫感染患者分为多组驱虫药驱虫,各组均有效,只有单味槟榔组10例无效。1994年蒋志铭对55例钩虫感染患者用单味槟榔进行了驱钩虫疗效观察,结果55例中仅1例排虫1条。考诸本草专著,谓槟榔“杀三虫”、“疗寸白”,未能见言可治钩虫。加之临床报道未见单味药有效记载,故槟榔驱钩虫之说值得置疑。与其他药相伍有否驱钩虫作用和如何相使增效作用,则有待于临床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三、关于槟榔嚼食的讨论
槟榔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所产入药很少,大多作为食品,同咀嚼类食品口香糖一样,槟榔也受人喜爱。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毛里求斯、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新几内亚、印尼、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世界热带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和岭南地区均有不少人食用。据国际组织估计,全世界有嚼食槟榔习惯的人口超过2亿,并与各地的风俗文化紧密相连。食用槟榔可促消化、驱虫、解口气、美容。槟榔碱具有兴奋M胆碱受体的作用,嚼食槟榔可使胃肠平滑肌张力升高,增加肠蠕动,使消化液分泌旺盛,食欲增加,腺体分泌增加,瞳孔缩小,支气管收缩,心率减慢,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主要影响中枢和自律神经,吃槟榔可以提高警度,反应动作会更灵敏,同时也会较平静。超过1/2的经常咀嚼槟榔者(52.4%)因为槟榔可以提神醒脑,故而嚼食。但是,常服槟榔可导致味觉功能破坏、张口不开、牙齿磨耗,久服上瘾等不良反应,重要的是服食者对于可能导致口腔黏膜癌变知之甚少,有统计知道者仅为0.81%。因此要加强对咀嚼槟榔危害性的宣传,使人们少食或戒除咀嚼槟榔习惯,以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政府部门对槟榔生产采取干预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对槟榔干果熏制技术进行革新,减少致癌物苯并芘,研制出既充分保留槟榔有效成分和减轻槟榔粗纤维对口腔的损害,又能保持槟榔传统耐咀嚼特点的槟榔食品。
四、关于槟榔毒性的讨论
槟榔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昏与心慌,冷服可减少呕吐。大鼠腹腔注射槟榔碱和槟榔次碱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是40和800mg/ kg。文献报道,槟榔碱对人颊黏膜成纤维细胞有细胞毒性,使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降低而与口腔黏膜病变有关。另外,槟榔碱可对S.typhimurium菌株 TA100、TA95、TA1535和TA1538,以及中国仓鼠V79细胞引起突变。槟榔能通过睾丸屏障影响小鼠的精子发育过程,对小鼠的生殖细胞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高槟榔碱等;脂肪酸类成分: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癸酸、油酸、亚油酸、十二碳烯酸、十四碳烯酸、十六碳烯酸等;还含缩合鞣质及氨基酸等。
二、药理作用
槟榔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驱虫作用,可使全虫体麻痹;对牛肉绦虫仅能麻痹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对蛲虫、蛔虫、鞭毛虫、姜片虫等亦有驱杀作用。槟榔碱具有杀灭钉螺作用,对血吸虫病的治疗有一定作用;还有拟胆碱作用,能兴奋胆碱受体,促进唾液、汗腺分泌,增加肠蠕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滴眼可使瞳孔缩小。水浸液对皮肤真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此外,本品还有改善脑功能、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血吸虫病
口服呋喃丙胺肠溶片每日60mg/kg,另用槟榔30g煎服,连服10天。治疗29例,服药期间反应轻,停药后体力恢复快;治疗后6个月复查,患者粪孵化全部阴[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0,9(1):1]。
2.治疗丝虫病
用苦参20g,山楂30g,茯苓、车前仁各15g,槟榔、地龙、萆薢、海藻各10g,蜂蜜50g,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300ml,分2次饭后服;蜂蜜分两次药汁中兑服。治疗丝虫病54例,症状消失。将上药碾末蜜丸,每次20g,1日2次,连服半个月或1个月巩固治疗。结果治愈39例,好转15例(江西中医药杂志,1992,23(1):36]。
3.治疗乳糜尿
槟榔、海藻各60g,每天煎服1剂,或随证加味。治疗9例,于服药1~2周后症状缓解者8例,乳糜尿试验转阴,尿常规正常。其中2例半年后复发,用本法仍有效[江西中医药,1986,(4):35]。
4.治疗脑囊虫病
用槟榔100g,大黄20g,芒硝25g,甘草15g,每日1剂,煎300~400ml,隔4小时分2次服。另用硝石2份,制皂矾1份研末制片,每片0.2g,成人每次8片,儿童酌减,每天服3次。100天为1个疗程。治脑囊虫病患者755例,治愈305例,显效227例,有效151例,无效72例,总有效率90.5%[辽宁中医杂志,1986,(2):28]。
5.治疗鞭毛虫病
以槟榔50g水煎,分早、晚饭前服,治疗肠道鞭毛虫病获满意疗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8);504]。
6.治疗青光眼
将槟榔碱制成眼用药膜置于眼结膜囊内之穹隆处,治疗青光眼患者37例,共70只眼,一般用药10分钟开始缩瞳,持续时间2~3小时,3~4小时后瞳孔逐渐扩大,10~15小时复原。用药膜15分钟后瞳孔缩小,眼压逐渐下降,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和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尤为敏感[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3):49]。
7.治疗小儿咳喘
牵牛子、槟榔、苏子浓煎100ml,分2次于晚上6点及10点口服。治疗30例,全部治愈,治愈时间平均为6.37天[江西中医药,1986,(5):33]。
8.治疗胃痛
用槟榔15g、黑枣6g,水煎服,治疗胃痛效果明显,部分病例服1~2剂即可见效[新中医,1976,(6):12]。
9.治疗胃下垂
用中药槟榔200g,枳壳、木香各120g,木瓜、太子参各150g,熟大黄80g,干姜60g,研面为丸,每次9g,每日早、晚各服1次。山药粥为鲜山药200g,糯米50g,大枣1枚,水煎为粥,每日2次食用。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月,停药3周后行X线钡餐透视,结果有效率为96.7%[河南中医,2003,23(8):30]。
10.治疗呃逆
槟榔降气,可解除膈肌痉挛而治呃逆。用槟榔粉研末过细筛,取其粉剂,每次3g,温开水调匀,每日3次口服。腹泻患者忌服,心功能不全者慎用。治疗160例,服药1次治愈30例,2次治愈36例,3次治愈24例,4次治愈16例,5次治愈29例;服药4~5次,好转5例;服药6次,无效20例。总有效率87.5%[河北中医,2004,26(2):87]。
11.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槟榔治疗32例有糜烂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并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同时尿素酶试验阳性的患者。取新鲜干槟榔果(海南产)8g,用清水150ml浸泡1小时,再用文火煎至50~70ml,上午空腹1次内服,2周为1个疗程。结果:Hp清除率为68.8%(22/32例),4周后至半年的根除率为62.5%(20/32例);Hp转阴病例中,糜烂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总治愈率为95.5%(21/22例)[中医杂志,1993,34(10):605]。
12.治疗抑郁症
用槟榔胶囊(每粒胶囊含槟榔提取物250mg)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显著有效率为48%,总有效率为82.3%,与盐酸氟西汀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证明疗效与西药相当[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18(5):444]。
大枣。。。123【本经原文】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天门冬。。。22【本经原文】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肾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
六味药。。。
四味药。。。
猪肤。。。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赤小豆。。。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5这个第五个呢赤小豆,那赤小豆呢跟红豆长的很像,我们挑越紧小越小越细小的呢越好,味辛性平无毒,赤小豆呢主要是行水,散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