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山楂

山楂朗读
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N.E.Br.或山楂C.pinnatifida Bge.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多为栽培品。果期9~10月。秋季采摘。药材性状:气微,味酸、微涩。以个大、皮红、肉厚、核少者为佳。其炮制品有焦山楂、山楂炭等。

山楂详情

  山楂的命名,时珍曰“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本品的异名有梂子(《尔雅》),鼠查、羊梂(《本草经集注》),赤爪实(《新修本草》),棠梂《图经本草》​。现代别名还有酸查(《山东中药》),北山楂、东山楂(《中国药材商品学》)等,但通用名称为“山楂”​。

  山楂始载于《本草经集注》​,谓其“煮汁洗漆疮”​。​《新修本草》谓其“汁服主水利,沐头及洗身上疮痒。​”而《图经本草》却认为其“主治痢疾及腰疼”​。直至南宋·《履巉岩本草》始知其“能消食”​。​《日用本草》的“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滇南本草》的“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痞块”​,​《本草蒙筌》的“行结气,疗癫疝”及《食鉴本草》之“化血块、气块,活血”等记述充分肯定了山楂消食导滞、主消肉食、活血化瘀之功效。​《本草纲目》对前人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言其“化饮食,消肉食,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痈胀。​”现代对本品的认识与应用日渐深入全面。

  【性能】

  酸、甘,微温。主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应用】

  一、肉食积滞,胃脘胀满

  本品酸甘,微温不热,功善消食化积,能治各种饮食积滞,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凡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溏者,均可应用。如《简便方》即以单味煎服。亦常配合神曲、炒麦芽等同用,如大山楂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治脾胃气滞,宿冷不消,胸脯虚痞,心腹刺痛,常与丁香、檀香、木香等温中行气药配伍,如匀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于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胸膈胀闷,可与厚朴、陈皮、茯苓等配伍治之,如小和中饮(《景岳全书》)。治坚顽食积停滞肠胃,痛剧不行等证,可以本品配伍木香、丁香、乌药、青皮等同用。

  二、腹 泻

  山楂功善健脾消食、行气导滞、止泻,一般伤食腹痛泄泻,单用本品研细粉,加糖冲服即有效。治妇人产后脾虚食滞,纳少腹胀,肢倦乏力,便次增多,稀薄如水或嗳腐吞酸,脘腹胀痛,便溏秽臭等,可以山楂配人参、白术、茯苓等健脾渗湿、消食导滞之品,如启脾丸(《医学入门》)。

  此外,一般的因食作泄,亦可以山楂、神曲配合平胃散治之。另据报道,以山楂为主制成糖浆剂,治疗婴幼儿腹泻有效[湖北中医杂志.1985,(4):28];焦山楂配乌梅、诃子、焦地榆等,治疗慢性腹泻有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2]。

  三、痢 疾

  本品酸温。活血祛瘀之中,行补脾、消滞、止泻痢之功。对多种痢疾有效,可单用。如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白糖拌,红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空心下(《医钞类编》)。山楂炭味微苦涩,有收敛止泻之功,偏于止泻痢,单味研粉,加糖冲服或配茶叶、姜煎服,无论痢疾虚实久近,皆可用之(《验方新编》)。痢疾初起,或红或白,里急后重,身热腹痛,脾胃不虚而有湿热者,可以本品配黄连、黄芩、白芍等应用,如《验方新编》之“痢疾三方”​。新旧赤白痢,本品配乌梅肉、核桃肉,白糖为丸,亦治(《万病验方》)。对噤口痢疾,不思饮食,可以本品配神曲、川连、乌梅等,水煎服,​“且吐且饮,自然思食。止痢”(《验方新编》)。产后饮食伤脾,停食,泻痢,可以本品配砂仁,生化汤加减治疗(《傅青主女科》)。据报道,山楂略炒焦,加白酒炒干,水煎后加红糖煮沸,温服,治急性痢疾效果满意[新医学,1975,(2):111]。另据报道,山楂配合木香、苦参、地榆,组成健脾消食、行气止痛、清热利湿解毒之“香参汤”​,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有效[辽宁中医杂志,1988,(12):24]。

  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

  本品能入血分,功善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造成的多种疼痛症。如《方脉正宗》即以山楂一味煎汤饮,治疗诸滞腹痛。独圣散仅用山楂一味。​“不惟消食健脾,功能行瘀消滞”​。用于产后心腹绞痛,血滞作痛(《内科证治新诠》)。妇人经脉阻滞,气逆不调,多痛而实者,可以本品配当归、牛膝、香附等治之,如调经饮(《景岳全书》)。本品性善于消滞,然不甚耗真气。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妇人产后血有留瘀之实痛及产后恶露不尽,瘀阻腹痛等,常配合补血行气药用之。如常用方剂通瘀煎(《景岳全书》),即以本品配归尾、香附、红花等组成,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此外,产后因寒气所侵,败血不行,结聚成块而致头痛发热,腹中刺痛难忍者,可以本品配乌药、肉桂、当归等治之。而主治产后瘀血未散、结作成团而作痛之方剂散结定痛汤(《傅青主女科》)。以本品配当归、川芎、丹皮等,于补血之中行活血逐瘀之法,气血不耗,而瘀亦尽消矣。据报道,取完整带核鲜山楂1000g,加水适量,文火熬煮,水开后约10分钟,加入红糖25g,再熬煮10分钟,待其成为稀糊状即可。经前3~5天,取山楂泥30ml,食用,每天2次,至经后3天。此为1个疗程,连续食用3个疗程。38例痛经患者除1例无效外,其余皆在3个疗程内治愈[中国临床医生,2004,32(4):25]。

  五、心腹刺痛、胸痹

  山楂行气散瘀,​《食鉴本草》言有“化血块、气块、活血”之功。对于气滞血瘀日久的心腹刺痛、胸痹有效。如用心可舒胶囊(山楂、丹参、葛根、三七、木香)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胸闷、心悸、头晕、头痛、颈项疼痛、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据报道,以山楂叶提取之总黄酮,制成片剂(每片含25mg),每日服3次,每次4片,4周为1个疗程。治疗心绞痛 219例,结果症状有效率92.2%,心电图有效率47.1%[北京医学,1986, (2):101]。又据报道,用山楂与葛根提取物制成的心血宁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186例,有效率89.87%,并有良好的降血压和降血脂功效[中成药,1994,(7):25]。

  六、疝气疼痛

  疝本肝经疾患,治法以疏导为主,或温之,或散之,各随经之证施治。山楂性温,入肝经,功善行气、活血、止痛。对肝经湿热、食积,或瘀血成痛之疝气者,常配枳实、栀子、吴茱萸等应用;亦可配行气之小茴香、活血祛瘀之牡丹皮、疏肝之柴胡等,治疗各种疝气痛(《万病验方》)。

  七、高脂血症

  本品入脾经,助运化,行气血,善消油腻之积,可使浊化脂消,故常用治高脂血症,可单用或配伍用。如治疗高脂血症之冠心宁片(每片含山里红原生药3.1g),每天服3次,每次5片。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04例,1个半月后,降至正常者77例,下降20%者15例,1例上升;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21例,1个半月后,降至正常者17例;高β-脂蛋白血症患者59例,平均为473%,服药后平均降为361.8%[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医药卫生学术讲座资料之四十),1977:3]。另据报道,山楂精降脂片(以山楂为原料)每日3次,每次2片,疗程为1个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有效率为80%,降低甘油三酯有效率为90%[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 (4):35]。

  八、冻 疮

  本品酸温,入血分,功善行气活血、散瘀止痛。​《本草撮要》曰:“冻疮涂之”​。临床上可治疗冻疮,如用山楂在炉火上烤熟,将其皮捅破,取其流出之汁液涂于冻伤处,其汁以不烫为宜,每日数次,连用数日可愈[中国民间疗法,2003,11(5):23]。

  【用法用量】

  9~12g。

  生山楂擅长于活血化瘀、化浊降脂,消食作用亦强。常用于血瘀闭经、产后瘀阻腹痛、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亦用于食积。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常用于脾虚食滞。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并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多用于食积兼脾虚泻痢。山楂炭味微苦涩,功偏于止泻、止血,可用于脾虚泄泻、痢疾、胃肠出血。

  【使用注意】

  脾胃虚而无积滞者慎用。

  【按语】

  关于山楂药名的讨论

  本品以山楂之名载入本草始见于《本草纲目》​,在此之前多以其他名称载入。唐·《新修本草》木部下品中称为“赤爪草”​,至宋·《证类本草》赤爪木项下均载:“赤爪实,味酸冷,无毒,一名羊求,一名鼠楂。​”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载:“赤爪草,即鼠楂求也,生高原,求似小楂而赤,人食之。​”明·《救荒本草》称:“山里果儿,一名山里红,又名映山红果。​”明代李时珍考证历代本草及有关文献,将诸多别名统于《本草纲目》果部山植项下,​“赤爪、棠梂、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并解释曰:“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世俗皆作查字,误矣。查,音槎,乃水中浮木,与楂何关?郭璞注尔雅云:朹,音求,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此即山楂也。​”可见山楂之名自《本草纲目》开始沿用。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山楂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槲皮苷等黄酮类化合物,其次为山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等多种有机酸。另含内酯、脂肪酶、糖类、维生素C、维生素B2及钙、磷、铁等。

  二、药理作用

  山楂提取物有强心、降压,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扩张血管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中山楂水解物山楂总黄酮和三萜酸类均有降压作用,但以三萜酸类降压效应最强。其次是山楂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并提示总三萜酸可能为降血脂的有效成分。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可增加家兔血清溶菌酶含量及心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等。对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另外,服后可增加胃中的酶类及胃液分泌量,促进消化,且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心律失常

  北京产山楂叶提取之总黄酮,制成片剂(每片含总黄酮75mg),每天3次,每次4片,30天为1个疗程。结果:33例心律失常除1例房颤治疗前后心律无明显改变外,其余32例期前收缩病例治疗前5分钟期前收缩次数平均55.66± 47.15([插图]±SD),治疗后平均为21.50±30.23,减少61.4%。其中显效(期前收缩消失)9例,有效11例,无效9例,加重3例,总有效率62.5%[山西医药杂志,1988,(1):24]。

  2.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山楂糖浆(每1ml含生药0.65g)每天服3次,每次20ml,3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高血压患者50例,其中以Ⅰ期者居多,结果显效35例,好转12例。未见副作用[广东医药资料,1977,(11):44]。

  3.治疗肝炎

  山楂研粉,每次口服3g,每天3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36例,迁延性慢性肝炎34例,共服2~4个疗程。结果:病毒性肝炎痊愈30例,好转3例;迁延性慢性肝炎痊愈26例,好转4例。服药后,有较好的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作用,并对肝大、疼痛,胃纳差、便溏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人民军医,1877,(8):封三]。

  4.治疗肾盂肾炎

  每天用山楂90g,水煎服.连服7天。治疗急性肾炎45例,痊愈34例,好转7 例;治疗慢性肾炎患者60例,治愈42例,好转18 例;10例伴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降至正常[陕西新医药,1975,(1):35]。

  5.治疗呃逆

  成人服山楂汁,每次15ml,每天服3次。治疗顽固性呃逆85例,一般1天即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5):315]。

  6.治疗下肢软组织损伤

  将山楂核提取物制成贴膏(舒痛精贴膏),治疗膝、踝、足部软组织损伤疼痛85例,痊愈率63.1%,显效率12%,有效率15.5%,无效率9.5%。其中43例用麝香壮骨膏作自身对照,结果表明,本品优于麝香壮骨膏者43例,相仿7例,差2例[中成药,1990,(9):23]。

山楂相关的方剂

  • 午时茶颗粒

    猜你喜欢

    163麻黄【本经原文】味甘,温,无毒。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一名龙沙。
    ()
    124【本经原文】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
    ()
    ()
    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10豆鼓呢是用黑大豆做出来的,又名为香鼓,就是我们一般吃的豆鼓
    ()
    ()
    101原名檗木今名黄柏。本经原文】味苦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下漏下,赤白阴阳蚀疮。今名黄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