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白蔹

白蔹朗读
二八三、白敛   【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生山谷。一名莬核,一名白草。   

白蔹详情

二八三、白敛

  【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生山谷。一名莬核,一名白草。

  【产地】产我国湖南湖北,及北地各省亦多有之,根入药。

  【性味】味苦,性平,无毒。

  【主治】白敛主散结聚,治痈疽疮毒,痔瘘血痢,生肌止痛,外用敷一切疮,并治面上粉刺赤鼻。

  【别录】杀火毒。

  【大明】治发背瘰疬,面上疱疮,肠风痔瘘,血痢,仪箭疮扑损,生肌止痛。

  【用量】普通五分至钱半。

  【禁忌】反乌头。
为葡萄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块根。产于东北、华北、华东及河北、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尤以春季采挖为佳。洗净泥土,除去茎及细须根,纵切或斜切成片,晒干。药材性状:气微,味甘,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生用。
白蔹,原名白敛。寇宗奭曰:“白蔹,服饵方少用,惟敛疮方多用之,故名白敛”​。异名有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野红薯(《全国中草药汇编》)等。白蔹,首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归为下品,载其:“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较全面地记述了白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言:“下赤白,杀火毒”​,强调了白蔹的清热解毒之功。​《日华子本草》则言其“止惊邪、发背、瘰疬、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伤、生肌止痛”​,治疗范围和主治病证较以前的本草学大有扩展,补充了本品消肿生肌止痛的功用,较之前代本草是一个创新和发展。宋、金元至明代诸家本草基本上均维持旧说,主要用来治痈肿疮毒。李时珍《本草纲目》除继承前之本草之外,又谓其“解狼毒毒”​。清代《本经逢原》曰:“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及治金疮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功效主治亦有新意。现代对白蔹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治疗方法以及剂型有较大发展,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性能】苦、辛,微寒。主归心、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应用】
一、痈肿疮毒,烧烫伤《本草经疏》云:“白蔹,苦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本品有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之功。内服、外用皆可。痈肿疮毒初起,可以消散;脓成不溃者,可以排脓;溃后久不收口者,又可敛疮生肌收口。历代医家称其为“疔肿疮疽家要药”​。治发背或疔疮初起,用水调白蔹末,涂之(《本草纲目》)。治疮痈肿痛,可用白蔹、藜芦为末,酒和贴之(《肘后备急方》);或用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份,研末,筛,和鸡子白,敷上,如《普济方》白蔹散。治诸疮不敛:以白蔹、赤蔹、黄柏各9g,炒研,轻粉3g,研为细末,先用葱白浆洗净,敷之(《本草纲目》引《瑞竹堂》方);或以白蔹、白及、络石各15g,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如《鸡峰普济方》白蔹散。现代用赤小豆、白蔹等量炒黄研末,鸡蛋清调涂疖肿部位,每日换药1次,一般2~7日治愈疖肿[中国民间疗法,2008,(8):62]。
本品清热消肿、解毒生肌,用白蔹末外敷(《外台秘要》),可治汤火灼烂。现代临床治疗烧伤,用白蔹粉末500g、麻油100ml,加水适量搅拌成糊状,消毒后备用。采用暴露涂布法,每日涂药2~3次,直至创面无分泌物渗出,长出新鲜上皮为止,治疗烧伤300例,治愈率为100%,治疗烧伤,效果好,疗程短[江西中医药,1994,25(12):23]。
二、粉刺瘰疬
本品苦泻清热散结,亦可用于粉刺、瘰疬诸证。治面生粉刺,以白蔹、杏仁、鸡屎白为末,蜜和杂水拭面(《肘后备急方》)。治冻耳成疮,以白蔹、黄檗等份为末,生油调搽(《本草纲目》引谈野翁方);或白蔹、黄柏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如《仁斋直指方》白蔹散。现代临床治疗痤疮,白石脂30g,白蔹30g,苦杏仁30g,碾碎,用鸡蛋清调药外用。治疗痤疮、酒糟鼻[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3]。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以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川大黄各15g,上药捣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处,干即易之,如《太平圣惠方》白蔹散;或以白蔹、黄连各60g,生胡粉30g,上捣筛,熔脂调和敷之,如《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三、吐血、咯血不止
白蔹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之效,亦可用于出血证的治疗。治吐血不止:以白蔹3两,阿胶2两(炙令燥),每服2钱匕,酒、水共1盏,加生地黄汁2合,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如无地黄汁,加生干地黄1分同煎亦得。如《圣济总录·卷六十八》白蔹汤。现代临床用治支气管扩张出血,用白毛夏枯草20g,白芍12g,白及15g,白蔹、白薇各9g。每天1剂,加水550ml,煎至250ml,渣加水350ml,煎至150ml,分2次饱腹服。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36例,显效24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陕西中医,2001,22(10):584]。
四、诸物哽咽、刺在肉中
白蔹有解毒散结,消肿之效。治诸物哽咽、刺在肉中,有消肿、排脓、排除异物的作用。治诸物哽咽,用白蔹、白芷等份,为末,水服6g(《太平圣惠方》)。铁刺诸哽及竹木哽在咽中,可用白蔹、半夏(炮)等份,为末,酒服1.5g,每日2服(《太平圣惠方》),亦治刺在肉中。
五、胎孕不下
以白蔹、生半夏等份,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榆皮汤下五十丸(《保命集》方)。
六、风痹筋急、肿痛
《本草正义》谓白蔹有“凉血破血,化瘀生新”之用。治风痹筋急、肿痛:以白蔹0.6g,熟附子0.3g,为末,每酒服半刀圭,每日2服,以身中热行为候,十日便觉,忌猪肉、冷水(《千金要方》)。
七、扭挫伤、骨折
《本草正义》言白蔹能“化瘀生新”​,用治扭挫伤,以见肿消(白蔹)2个,食盐适量,捣烂外敷(《全展选编·外科》)。用生大黄、白蔹各等份研成细粉治疗骨折并发张力性水泡。共治疗156例,其中敷药1次治愈98例,2次治愈50例,3次治愈8例[河南中医,1998,18(1):60]。
八、手足皲裂
白蔹有敛疮生肌之功。现代临床用治手足皲裂,用白及15g,白蔹30g,大黄50g。炒黄后共研末,用适量的蜂蜜将药末调成糊状,涂抹于患处,每日3次。连涂10天为1个疗程[东方药膳,2006,(4):12]。
九、治疗老年斑
甘松,山柰、细辛、白芷、白蔹、白及、防风、荆芥、密陀僧、枯矾、檀香、川椒、菊花、白僵蚕、山栀、天麻、羌活、独活各3g,干红枣7枚,共研细末,过120目筛,与适量白凡士林油调合成膏状,每晚睡前洗脸后、薄薄涂抹一层,第2天洗掉即可,坚持数月,治疗老年斑效果明显[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3]。

【用法用量】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1.反乌头。2.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倪海厦讲白蔹

【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

  温疟,女子阴中肿痛。生山谷。一名莬核,一名白草。

  283白敛,本经原文:白敛味苦,平,无毒。诸位看主治,白敛专门主散结聚,脓块,脓肿。白敛也是比较强的药,那个痔疮,痔肉,拉肚子,生肌止痛,外用,像我们那个外用,外敷的药盒里面都有。治疗面上的粉刺还有刺鼻,就是那个酒糟鼻、红鼻子嘛,这个最主要是去化脓的,皮肤啊,你看【大明】说:治发背瘰疬,脸上的泡疮,肠风痔漏,血痔,刀箭的伤,外科在使用白敛。你看,白敛长的这个样子。


一、关于白蔹的品种
同属植物乌头叶葡萄 Ampelopsis aconitifolia Bge.的块根在有些地区也作白蔹入药。
二、关于白蔹与附子、川乌、草乌配伍的研究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定量分析了川乌单煎液及其与生半夏、法半夏、全瓜蒌、瓜蒌皮、瓜蒌子、浙贝母、川贝母、白蔹、白及共煎液的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并利用电喷雾质谱,通过加入内标的半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生川乌配伍前后生物碱成分和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生川乌与生半夏、瓜蒌子、全瓜蒌、瓜蒌皮、浙贝母、白及的共煎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高于生川乌单煎液,而生川乌与法半夏、川贝母、白蔹的共煎液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微弱或有所减少。电喷雾质谱半定量分析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分析结果一致,并且与上述药对的LD50值结果也基本一致,而毒性成分的变化趋势与共煎前后溶液的pH变化相关。另外,生川乌单煎及其与“半蒌贝蔹及”配伍经不同时间煎煮,结果显示药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化学学报,2010,68(9):889]。

白蔹相关的方剂

  • 薯蓣丸

    猜你喜欢

    175、黄芩 【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
    ()
    见260栝蒌根(瓜蒌根)产我国陕西者良,他处亦有之,为山野自生之蔓草,根名天花粉,实名瓜篓实,皮名瓜篓皮,中含仁甚多,名瓜篓仁,俱入药。
    ()
    ()
    高齐民先生对《伤寒杂病论》单味药的分析
    ()
    194防己【本经原文】味辛,平,无毒.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通腠理,利九窍。生川谷。一名解离。
    ()
    58黄耆【本经原文】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