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红参

红参朗读
 人参为五加科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系珍贵药材。由于价格昂贵,所以伪品较多,品种较为混乱。详见人参

红参详情

  人参为五加科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系珍贵药材。由于价格昂贵,所以伪品较多,品种较为混乱。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真假糅杂,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谓“人参生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高丽人作人参赞曰:三桠五叶,背阳向阴”​。前者为 轮叶沙 参 Adenophoratetraphlla (Thunb.)Fisch,后者为五加科人参。宋·苏颂《图经本草》所绘人参四图,即潞州人参、滁州人参、瞐州人参、威胜军人参,其中潞州人参乃五加科真人参,而滁州人参、兖州人参均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人参,伪者,皆以沙参、荠苨、桔梗采根造作乱之”​。清代,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辽东人参入关困难(清朝皇族认为关东大部分地区是他们祖宗的发源地,一草一木不许乱动),参价暴增,伪品更多,如清·黄宫绣《本草求真》所说“辽参价贵,而也好异居奇,乃从太行山之苗,以及防风、桔梗、荠苨伪造,相继混行,即山西新出之党参改之”​。外国商人也借其国力,染指其中。如日本商人以日本人参(东洋参)倾销我国,美国商人也在我国倾销花旗人参(西洋参)。各地多以生药外形略有相似之品称“土人参”​,品种极多,以假乱真。如福建混称商陆为“土人参”​,四川称栌兰为“地洋参”​“土洋参”​“野洋参”​,湖北称紫茉莉根为“土人参”​“土参”​,华南称大蓟为“土人参”​“土洋参”​,陕西华阴县称华山参为“人参”​,江苏、如皋、南通误将山土瓜当为“朝鲜人参”等。

  近代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人参种类不一,但古代所用人参,方书皆谓出于上党,即今党参是也”​。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人参条下“古之人参即今太行山脉之党参,至长白山之参,金元以来,方渐用之,以其力厚于党参,故人参之名,渐移于此”​。将党参、人参混为一谈。现代医者,亦用党参代用人参。殊不知人参与党参植物来源不同,化学成分有别,药效作用各异,不能混为一谈。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上党人参品质最佳,而高丽、百济所产均次于上党人参。宋·苏颂《图经本草》曰:“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今河南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场及闽中来者,名新罗人参,然俱不及上党者佳”​。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谓“人参,今之用者,……尽是高丽所出,率虚软味薄,不若潞州上党者味厚体实,用之有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今皆属于朝鲜矣,其参犹来中国互市”​。由此可知,宋以前人参有上党参、辽参、高丽参3种,上党参品质最好,后因山西上党一带原始森林破坏(我国历史学家研究证明),人参失去生长条件,上党人参绝迹。党参明以前无记载,清·张璐《本草逢原》才予收录。谓“产山西太行山者,名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将党参与上党人参名称混淆,但将其功用区别开来。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谓“参以黄润紧实似人体为佳。上党参为参产道地,然民久置不采,有所云党参者,皆是假物”​。又云“山西太行新出党参,其性止能清肺,并无补益”​。说明党参非上党参。经现代植化、药理学研究证明,人参与党参化学成分不同,药理及临床应用亦不完全相同[西北药学杂志,1987,2(2): 24-26];且人参的健脾益气作用优于党参[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基础理论研究特集),1995(S1): 302]。

  总之,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产于我国东北或朝鲜半岛等地,以吉林参品质最优,朝鲜参次之,东洋参质量最差。其余,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f.、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Thunb.)Fish和杏叶沙参 A.axilliflora Borb.及阔叶沙参A.Pereskia Folia(Fisch.)G.Don,以及土人参等,均与五加科人参不同,不能混淆。

  参芦系人参主根与茎之间的根状茎。历代一些本草记载参芦具有涌吐作用,使用人参时要去掉芦头,以防止呕吐,并将参芦列为催吐药。如唐·李珣《海药本草》谓“去其芦头,不去者吐人,慎之”​。​《雷公炮炙论》​“去四边芦头并黑者,锉入药中,夏中少使,发心痃之患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谓“芦,气味苦温无毒,主治吐虚劳痰饮”​。清·汪昂《本草备要》​“人参芦,能涌吐痰涎,体虚入用之,以代瓜蒂”​。清·张璐《本草逢原》​“参芦能耗气,专入吐剂”​。​《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人参炮制项下,均要除去芦头。然《神农本草经》等本草著作并未言人参去芦,亦未言参芦催吐,均用全参。现代植物、药理、毒理和临床研究表明,参芦与人参所含人参皂苷的数量和种类基本相同,总皂苷元的含量参芦高于人参主根,参芦的挥发油为人参根的3倍,参芦所含糖类、氨基酸、多肽等与人参根相似[中药通报,1987,(5):314];参芦与人参一样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利尿、促进DNA合成等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5):317];对鸽、猫、狗等实验动物无致吐作用[中药通报,1987,(6):366];参芦总皂苷与参根总皂苷的毒性相似[中药通报,1987,(5):317];参芦制剂门诊治疗患者1500余人,无1例患者呕吐[北京中医,1986,(1):30]。故应正本清源,纠正“人参芦催吐”的不实之说,这无论对学术发展,还是节约药材、避免浪费,均具有重要价值。

  考人参药性,​《神农本草经》谓人参性“微寒”​、​《名医别录》谓人参性“微温”​,从此后世众说纷纭。有言其性“微寒”​、​“小寒”者,如《吴普本草》​《太平御览》​《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读》;有言其性“微温”​、​“温”者,如《海药本草》​《本草从新》​《本经逢原》​《中药大辞典》​《中药学》教材;有将“微寒微温”四字并列者,如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有言其性“生用气凉,熟用气温”者,如李闻言《月池人参传》​、汪昂《本草备要》​、沈金鳖《要药分剂》​、严西亭《得配本草》等;清·张秉成《本草便读》第一次言其性“平”​,​《中药辞海》亦用此义;张山雷《本草正义》认为“辽参……微寒”​、​“高丽参……微温”​。

红参相关的方剂

  • 定坤丹

    猜你喜欢

    118阿胶【本经原文】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
    264附子【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
    194防己【本经原文】味辛,平,无毒.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通腠理,利九窍。生川谷。一名解离。
    ()
    41【本经原文】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岐伯曰无毒。色白者善。
    ()
    七、朴硝 【本经原文】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吴普曰朴硝,神农歧伯曰无毒。(芒硝的化学名称为十水硫酸钠)   第七味
    ()
    212秦皮【本经原文】味苦,微寒,无毒。治风寒湿痹,洒洒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久服头不白,轻身。生川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