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西红花

西红花朗读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主产于河南、湖北、四川、云南、浙江等地。均为栽培。夏季开花,当花色由黄变红时采摘,阴干或微火烘干。药材性状:气微香,味微苦。均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

西红花详情

红花在古代文献中多沿袭《金匮要略》称之为红蓝花,因花红色,叶颇似蓝而得名,后简称为红花。​《图经本草》亦曰:“红蓝花,即红花也。​”此外,本品异名有黄蓝(《博物志》),红蓝(崔豹《古今注》),刺红花(《四川中药志》),草红花(《陕西中药志》)等,但历来少用。《图经本草》谓红花:“主产后血病为胜。​”指出了红花为妇科常用血药,但较为笼统。​《开宝本草》谓其:“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比较具体地指出了主治病证及其服用方法。​《本草蒙筌》指出本品还能主治:“喉痹噎塞不通。​”因此,​《本草纲目》归纳本品功用为“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此后,​《本草正》和《本草再新》还分别补充了“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和“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的作用。至此,本草对红花功用的认识已基本趋于完善。现代通过对该药进行成分、药理等方面研究,对功效的认识更为全面,临床应用也更为广泛。

【性能】辛,温。主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应用】
一、血滞经闭、痛经
红花辛散温通,​“色红入血”​,为通瘀活血之要剂。擅长通经,故常用于因血瘀所致的痛经、经闭。单用即可奏效,如《金匮要略》中红蓝花酒,即以本品一味与酒煎服,以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为增强效果,后世亦常以之与其他理气活血之品同用,如《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桃红四物汤等均以之与桃仁、当归等配伍;与醋香附、醋三棱、醋莪术等配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妇科通经丸。上述处方不但用于气滞血瘀之痛经、经闭,还可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月经先后不定期等月经不调证。现代临床将本品制成红花注射液,采用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关元、中极、地机、肾俞、三阴交),于经前1周每穴注射1ml,每日1次,连续注射10天,重复治疗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98.0%,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332]。
二、产后瘀滞腹痛、血晕、胎死腹中、胞衣不下
红花性温,​《本草汇言》认为其能“主胎产百病”​。凡产后腹内恶血不尽,脐腹绞痛,恶露不行,甚至血晕口噤,以及胎死腹中,胞衣不下,尽可用之。1.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行产后脏腑虚弱,血室正开,若起居不慎,风寒乘虚而入,血为寒凝,结而为瘀,瘀阻冲任,胞脉失畅,不通则痛,发为腹痛或恶露不行。红花性温辛散,为活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产科血瘀病证的常用药,如《济生拔萃》红花散即是红花配荷叶、蒲黄、当归、牡丹皮等同用。以产妇安胶囊(红花、桃仁、当归、益母草、川芎、干姜、甘草)治疗产后42天以后恶露淋沥不净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其效果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适于哺乳期用药[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26]。
2.产后血晕产后胞脉空虚,寒邪乘虚内侵,血为寒凝,瘀滞不行,恶露涩少,血瘀气逆,扰乱心神,而致晕厥。红花性温,活血力量较强,对于血晕的病证,外用煮汤熏蒸即可取效,​《本草汇言》就有“新昌一妇,病产晕已死,但胸膈微热……血闷也,速购红花数十斤乃可活”的记载。3.妇人难产或胞衣不下外感邪气或内伤情志等多种原因导致冲任失畅,胞宫瘀滞,不能运胎,以致难产或经脉失畅,血不归经,致瘀结胞中,胞衣阻滞而不下。​《本草汇言》认为“是皆临产诸证,非红花不能治”​,以本品与当归、川芎及芒硝配伍;《景岳全书》脱花煎以之与牛膝、川芎、当归等同用。现代临床用红花10g,以米酒1碗煎成半碗,分2次温服。治疗产后腹痛上下攻窜,部位不定并伴纳呆、便秘者2例,均3剂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86,21 (7):302]。
三、症瘕积聚红花有良好的活血通经化瘀作用,通过活血,能够达到祛瘀消症之效,可用来治疗因气滞血阻日久,瘀停不消所致的症瘕积聚。单用力缓势弱,临床常与活血消症之品大黄、虻虫等配伍,如《宣明论方》大红花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化症回生丹用本品配伍苏木、桃仁、乳香、没药,共奏破血散瘀化积之功。四、胸痹心痛瘀血阻滞胸中,阻碍气机,则胸痛日久不愈。红花作为活血化瘀药,一方面善于通经,另一方面善于止痛,广泛地用于各种疼痛的病证,尤其在现代临床应用于冠心病胸痹心痛方面。​《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即是本品配以桃仁、当归、枳壳等,用于胸中血瘀病证。临床用于瘀血闭阻型胸痹患者,并与银杏叶片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0.6%,证明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闭阻型胸痹疗效显著[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68]。用舒胸胶囊(红花、川芎、三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15例,对缓解心绞痛的症状以及心电图的改变方面均有很好的疗效[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3): 32]。冠心康颗粒(丹参、红花、赤芍、川芎、降香)用于治疗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一次1袋,一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冠心康颗粒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以及伴随症状方面疗效肯定,安全性高[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60(24):74]。
五、跌打损伤跌仆损伤可致气血瘀积,​《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以红花配伍大黄、柴胡、当归、桃仁等活血祛瘀、疏肝调气之品,用以治疗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之证。红花治疗跌打损伤,不仅可以内服,外用效果也很显著。如《医方集腋》七厘散,以红花配伍血竭、麝香等八味药,研极细末,取七厘冲服,后用烧酒调敷。​《急救便方》以红花配伍木香、川麻、甘草同用,治疗跌打及墙壁压伤。对挫伤、捩伤的皮下积瘀、青紫肿痛,可用红花油或红花酒(用乙醇浸成红花酊或用米酒煎煮)外搽。现代用红花制成5%注射液,在痛点或循经取穴注射,治疗急、慢性肌肉劳损,有效率达90.8%,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医药科技动态,1972,(10):25]。用红花酊剂(0.5%)局部外敷,治砸伤与扭伤,可使局部充血、肿胀较快消退。对亚急性腱鞘炎亦有较好效果,834例中806例有效,占96.6%[药学通报,1959,7 (11):567]。取红花、凤仙花各50g,白矾少许,加60度白酒浸泡24小时制成醇提液。用沾有此药液的纱布局部外敷,对因挤压伤造成骨折出现肢体肿胀病例有效,共治25例,24例有效[辽宁中医,1977,(试刊):41]。另以红花、白芍、栀子各9g,研为细末,加蛋清调成糊状制成复方红花糊剂,局部外敷用治疗急性关节扭伤30例,皆有效[人民军医,1975,(2):71]。
六、经行吐衄
瘀阻气逆,经血随冲脉之气上逆,而成经行吐衄,治疗可以本品配伍桃仁、牛膝、枳壳、当归等,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若因阴虚肺燥所致经行吐衄,可与当归、白芍、生地黄、天花粉等养阴生津之品配伍,如《医方集解》活血润燥生津汤。
七、回 乳
《景岳全书》云:“女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行为经,上行为乳。​”​《女科撮要》有“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之说。因此可采用活血通经、引血下行以回乳,如《济阴纲目》免怀散以本品与赤芍、当归尾、川牛膝等配伍,用于回乳或漏乳日久不止者。
八、头痛、眩晕、中风
1.头痛、眩晕瘀阻头面,不通则痛,可致头痛、眩晕,​《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以红花与赤芍、川芎、麝香等配伍进行治疗。经期头痛可与桃仁、川芎、川牛膝等合用,如经期头痛验方(《中医妇科验方选》)。现代采用复方莪红胶囊(莪术、红花、何首乌、葛根、细辛)治疗风寒瘀血型偏头痛,临床观察表明,复方莪红胶囊对头痛及伴随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畏光、精神不振等症的疗效与正天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但复方莪红胶囊对畏声、遇风寒加重、舌质紫暗、舌有瘀斑及脉浮紧等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研究的结果还证实,复方莪红胶囊对中轻度头痛的作用优于重度头痛,对30岁年龄组的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年龄组[湖北中医杂志,2007,29(8):17]。
2.中风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因虚致瘀”之中风后遗症,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可与黄芪、当归等合用,如《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能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证渐愈。现代用丹红注射液(丹参、红花)对发病72小时以内的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并与西医常规治疗相对照,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3.3%,且两组神经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基础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西药的作用而达到强化扩血管、抗血栓、抗动脉硬化、抗炎等目的[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7):153]。
【用法用量】
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制成酊剂、油剂外搽。
【使用注意】
1.孕妇忌用。2.月经过多,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3.血虚及无瘀滞者忌用。4.部分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作痒,重者可见浮肿、腹痛、呼吸不畅、吞咽困难、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尿少,甚则可见管型;或双眼结膜充血,双睑水肿、分泌物增多,喉头水肿,四肢抽搐,心跳加快等[中医杂志,1980,21(6):27;山东医药,1983,(9):4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1): 1894]。轻者停药即可缓解,重者可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肌内注射地塞米松5mg或口服氯苯那敏等。
 

西红花相关的方剂

  • 定坤丹

    猜你喜欢

    157【干姜本经原文】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珠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246、蟅虫(地鳖中、土元)【本经原文】味咸,寒,有毒。治心腹寒热洒洒,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生川泽及沙中、人家墙壁下土中湿处。一名地鳖。
    ()
    高齐民先生对《伤寒杂病论》单味药的分析
    ()
    高齐民先生对《伤寒杂病论》二味药经方用药分析
    ()
    264附子【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
    353杏核仁【本经原文】味甘,温,有毒。治咳逆上气,肠中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生川谷。今名杏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