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熟地黄

熟地黄朗读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块根,经加工炮制而成。主产于河南、浙江等地。野生或栽培,但以栽培为主。河南栽培者,称怀庆地黄。栽培品秋末采挖,野生品于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缓缓烘焙,或晒干,再加黄酒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到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亦可取生地黄,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质柔软而带韧性,表面及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其炮制品有酒制熟地黄、清蒸熟地黄、熟地黄炭。

熟地黄详情

熟地黄是用生地黄加工炮制而成的,而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地黄之“地”源于古代对地黄检验的一种方法。唐·《日华子本草》记载:“生者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入药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黄”之释义有二,一说:“古称种地黄宜黄土”;二说:“根如人手指,通黄色”(《图经本草》)。传说古代用地黄染色。熟地黄异名有熟干地黄(《千金方》)、大熟地(《和剂局方》)、熟地(《景岳全书》)、怀庆熟地(《医宗金鉴》)。因地黄异名称“苄”​,​《尔雅翼》:“苄以沉下者为贵,故字从下。​”所以熟地黄异名又称熟苄(《外科理例》)。

熟地黄的炮制方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雷敩的《炮炙论》中:“采生地黄,去白皮,瓷埚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但书中并未直接提及“熟地黄”药名,而最早有本品药名记载的在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中出现。宋·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云:“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指出了熟地黄的适应证,及与生、干地黄的药性之异。金元时期张元素的《珍珠囊》直言其功效:“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本品的论述较为全面,谓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月经不调,胎产百病。​”清·吴仪洛的《本草从新》概言其:治“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同时期黄宫绣的《本草求真》​、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及其他医书对本品的奏效机制、用量、配伍、炮制和使用注意等给予了较详细的阐释。从历代本草对熟地黄的论述中,逐步总结出了本品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

【性能】
甘,微温。主归肝、肾经。
【功效】
补血,滋阴,益精。

【用法用量】
煎服,9~15g。清蒸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但尚有滋腻碍胃之弊。酒制熟地黄借酒力行散,更有利于补血,使滋腻性减。熟地黄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虚性出血证。
【使用注意】
本品质地较为黏腻,凡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

历来认为熟地黄是以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加工炮制而入药的,但近些年来被提出是以地黄的块根入药。是因为以往医家对根茎和根的概念认识模糊,还是确实对地黄的块根有了新的发掘,此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探讨。

目前中药学教材均认为熟地黄归肝、肾二经,如清·陈士铎《本草新编》云其:“味甘,性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入肝肾二经。生血益精,长骨中脑中之髓。​”但纵览本草文献,大多医家认为熟地黄归属手足少阴、厥阴经,即心、肾、肝经。如明·陈嘉谟《本草蒙筌》云其:“性微温,稍除寒气,入手足少阴、厥阴经。​”明·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云其:“味甘苦,性温无毒,入心、肝、肾三经。​”​《本草备要》​《本草择要纲目》​《得配本草》等多部著作持此观点。其次认为熟地黄归属足三阴经,即肝、脾、肾经。如清·姚澜《本草分经》云其:“入足三阴经,滋肾补肝,封填骨髓,亦补脾阴,利血脉益真阴……。​”吴仪洛《本草从新》云其:“甘而微温。入足三阴经。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耳为肾窍、目为肝窍、目得血而能视、耳得血而能听)。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同时期的《本草害利》和《药性切用》等部分著作持此见解。另,少数医家认为熟地黄仅入肾经,如清·陈其瑞《本草撮要》云其:“味甘,入足少阴经。功专生精填髓。​”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古代多数医家之所以认为熟地黄归属心、肝、肾经,较当今多了心经,是源自受生地黄归经的影响,如《本草纲目》曾引:“好古曰:生地黄治心热、手足心热,入手足少阴厥阴,能益肾水,凉心血,其脉洪实者宜之。若脉虚者,则宜熟地黄,假火力蒸九数,故能补肾中元气。仲景八味丸以之为诸药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汤液四物汤治藏血之脏,以之为君者,癸乙同归一治也。​”癸水属肾,乙木属肝。由此,李时珍借他人之言道出了由生地黄到熟地黄归经、功用之变化。从临床所见熟地黄用于心经主证,多与阴虚结合,而心阴不足主要由肾之真阴亏损导致;且熟地黄味厚气薄、阴中之阳、偏于下行,而肝肾同属下焦,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结合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之功效,言其归肝、肾二经较为恰当。而认为熟地黄归肝、脾、肾经之脾,可能与熟地黄释名有关,如《景岳全书》云:“夫地黄产于中州沃土之乡,得土气之最浓者也。其色黄,土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得土之气,而曰非太阴、阳明之药,吾弗信也。​”从临床而言,熟地黄虽然可用于脾胃虚弱、生化无源之气血虚弱证,如八珍汤之类,但如有脾虚食少便溏者仍当慎用。综上,笔者倾向熟地黄应归属肝、肾二经。部分摘录之《中华临床中药学第2版》 建议购买学习

 

熟地黄相关的方剂

  • 定坤丹
  • 王幸福肩周炎专方

    猜你喜欢

    98【本经原文】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
    ()
    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
    207【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温,杀三虫。久服轻身。生川谷。一名藙。
    ()
    264附子【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
    58黄耆【本经原文】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