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writer--]。二○六、竹叶【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汁,治风痉。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茎叶。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均为野生。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切段,生用。药材性状:以色青绿、叶大、梗少、无根及花穗者为佳。
二○六、竹叶
【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汁,治风痉。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产地】为暖地山中之常绿苞木。
【性味】味辛平,性寒。
【主治】竹叶为解热,祛痰,止渴,镇静药,止消喝,热狂烦闷及小儿警痫。压丹石毒。
【别录】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甄权】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
【大明】消痰,治狂热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风,头痛,止惊悸,温痔烦闷,妊妇头旋倒地,小儿惊痫天吊。
【容川】因叶在四旁,则主四散,故能清肌中之热,竹茹象人之筋脉,则清脉络之热以和血,秉天水之寒气,故治一切热。
【用量】五钱至一两。
【禁忌】寒症忌用。
本品味淡,茎叶似竹,故名淡竹叶。又名:竹叶麦冬(《中国药用植物志》)。《本草纲目》云:“竹叶象形。”又云:“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淡竹叶入药较晚,本品首载于《本草纲目》,列于隰草类,谓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清代,王翊《握灵本草》谓其还能“去胃热”。何谏《生草药性备要》还补充了“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及“散痔疮毒”等功效,并用以“治白浊”。叶桂《本草再新》还用本品治“小儿痘毒,外症恶毒”。刘兴《草木便方》认为本品还能治“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近代,《分类草药性》认为本品可治“眼痛”。《现代实用中药》在应用方面指出,本品“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广西中药志》还用本品“治鼻衄”。《江西草药》认为本品还可治“尿血”。
【性能】甘、淡,寒。主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应用】
一、热病烦渴
淡竹叶能泻心火、清胃热,以治热病热扰心神,心火亢盛的心胸烦热及胃热津伤的口渴。此外,对于热病发热,淡竹叶还有一定的解热作用。若兼小便短赤者,还能清热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因其清热泻火之力平和,主要用于轻证,对重证常嫌力缓不济。多入复方,且常居辅助地位。临床多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发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可与石膏、知母、麦冬等配伍。近代用《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之证时,方中的竹叶实多用淡竹叶。
二、外感风热
淡竹叶不仅能清热,而且清热有助于消除口渴,故可配伍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口渴。可与薄荷、金银花、连翘等配伍。现代临床用《温病条辨》银翘散治外感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时,方中的竹叶亦多用淡竹叶。
三、口疮尿赤
淡竹叶上清心火,下利小肠,可导热邪从小便出,故可治疗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与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涩痛。据报道,治疗小儿口舌糜烂,发热、烦躁、便秘、溲赤。用淡竹叶、生石膏、生大黄,水煎服。配合2%普鲁卡因2ml调锡类散1支,涂患处,每日2~3次。治疗后2~5天退热,溃疡愈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1):20]。《江西草药》用淡竹叶12g,灯心草9g,海金沙6g,水煎服,治热淋;又用淡竹叶、白茅根各9g,水煎服,治尿血。现代临床用《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治心经热盛之心胸烦热,或心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尿赤涩痛等证时,方中竹叶亦多用淡竹叶。
四、痘疮(天花)
淡竹叶可解热,清心除烦,分利小便以渗泄热邪。故前人还将淡竹叶用于痘疮发热、烦躁、小便赤涩之证。《张氏医通·卷十二·婴儿门下》云:“痘疮解毒,以利小便为要,小便不利,乃热毒结于下焦。”故《张氏医通·卷十五·婴儿门下》化斑汤治斑与痘夹出,用淡竹叶与黑参(玄参)、连翘、鼠粘子(牛蒡子)等药配伍,以清凉解毒,消斑起痘;托里快斑汤治痘起发迟而热不止,及痂后痘毒未尽而发热,用淡竹叶与紫草、连翘、黄芪等药配伍,以托里解毒消斑。
此外,本品配伍用于治疗呕吐、胃脘痛、呃逆、病毒性心肌炎、白塞病等亦有报道。如用竹叶石膏汤治疗顽固性呕吐、胃脘痛、呃逆各1例,疗效较好[新中医,1987,19(10):16];用导赤散加味,治疗白塞综合征,治疗8例,7天左右基本痊愈[山东中医杂志,1983,(5):43];用导赤散随症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4例,55例痊愈,9例好转[浙江中医杂志,1987,(1):43]。
【用法用量】9~15g。
二○六、竹叶
【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汁,治风痉。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206,竹叶,竹叶一样入经方。老师,什么竹叶?竹子的叶子啊?就是竹子的叶子。你
拿来洗干净自己晒晒也可以,没有关系。当然你把它整理好了,绑起来就是这样子啊。那既然要入药,总是要做点功嘛让你看看。好象只有我的竹叶可以吃,你的竹叶不能吃,实际上都一样,只要你确定没有农药,没有乱洒农药的,确定它洗得干干净净的,晒干的,都可以。那就是竹叶。竹叶呢,当然你是用,你用3钱啊,2钱3钱,5钱都没有关系。竹叶我们在治疗,治病用得很多,你看它的性味,辛平,性寒。它是解热,祛痰,止渴,镇静,治疗消渴。临床上用得最多就是消渴,就是所谓的糖尿病。嘴巴口渴,我们开竹叶汤啊。张仲景在妇科里面也会用到竹叶来解热,能够袪痰。那这个竹叶呢,它专门去热,因为它是性寒的药,专门去这个痰热。尤其是痰热,妇女怀孕中间的热,这个竹叶非常的好用。消渴,口渴很重,那我最喜欢用的是,竹叶,3钱,老师那个天花粉不是很好?对呀,栝楼根呀,天花粉5钱,这个津液要把它升上来,老师,葛根可以升津液,他气没有上来,水上来,气还是不够,人精神还是不好,那用升麻,诸如此类的,处方加减就是这样出来拉。
那【唐容川】说,竹叶呢,因为叶是往四面伸开来的,它是主四散。所以它能够消散肌肉里面的热。那竹茹呢,象人的经脉,药房拿来的时候哦,这边,等下我们找找看有没有。它捆起来的一个圆圈圈啊,好象一个足球一样。竹茹跟我们吃的竹笋不一样哈,那不要把竹笋拿来哦,不一样。它能够清络脉的热,很和,来和血,让血不会那么热。所以竹叶呢,治一切的热,凡是热症,通通可以选用竹叶。既然竹叶是寒凉的药,那你寒症,病人寒症,已经很寒了你还在开竹叶,寒上加寒,不好,尽量不要用。在寒的药,光是寒的药,我们就分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寒,竹叶是一种寒药,那跟黄连,黄芩,也是寒药,不一样的性质,如果我们没有讲绝对处方,经方的话,很不容易区分。讲处方的时候就分开来了。哇,老师,这个是寒凉,这个是寒凉,你看张仲景在这就选黄芩黄连不选用竹叶,在妇科里选用竹叶不选用黄芩黄连,都有他的意义在里面。
附:竹叶
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乔木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叶。性味辛、甘、淡。归肺、心、胃、胆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凉心利尿,清肝利胆功效,主要用于气分实热,大热烦渴之证,《外台秘要》竹叶汤,以本品为主,辅以石膏、栝楼、茯苓等;用于热病伤阴,余邪未去之证,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即以竹叶、石膏为主药,辅以麦冬、人参、半夏;用于阴虚烦渴,如《千金要方》以本品与小麦、人参、天花粉、生姜等同用,治疗阴虚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唇燥;用于内热消渴,如《证治汇补》人参竹叶汤,以本品与人参为主药,辅以炙甘草、麦冬、栀子、黄芩、黄连,治疗“上消,多饮多食,大便如常,小便频多”之证。用于热扰心神,发热神昏,如《温病条辨》清宫汤,即以竹叶配玄参心、莲子心、连翘心、连心麦冬等;用于口舌生疮,尿涩而痛之证,如《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以本品与生地、木通、生甘草同用。用于肝胆郁热,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带下黄疸等证,如《圣济总录》竹叶汤,即以竹叶为主药,辅以木通、玄参、大黄等,治疗“肝经实热,目赤疼痛”;《温病条辨》竹叶玉女煎,即以竹叶为主药,辅以石膏、生地、牛膝、麦冬,治疗妇人经来,适感温病,邪乘虚入,郁遏肝胆疏泄,蕴热内生,上扰清窍,耳聋耳鸣,烦渴干呕者。
附:竹叶卷心
淡竹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竹叶卷心清心泻火作用更强,多用于温病热陷心包,神昏谵语之证,常配玄参、莲子心、连翘心等用,如清宫汤(《温病条辨》)。
甘草。。。23【本经原文】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河西沙山及上郡。
白术。。。25【本经原文】味苦,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精,神药经云:必欲长生服山精。
干姜。。。157【干姜本经原文】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珠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六味药。。。
香豉。。。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10豆鼓呢是用黑大豆做出来的,又名为香鼓,就是我们一般吃的豆鼓
五味子。。。71五味子【本经原文】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酸,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