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writer--]。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白芥Sinapi alba L.的种子。主产于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多为栽培。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采取种子晒干,生用或炒用。
一、关于白芥子
“毒性”的讨论白芥子,《品汇精要》曰:“味辛,性温,无毒。”姚可成《食物本草》谓:“辛,热。”《本经逢原》曰:“辛,温,微毒。”白芥子是有毒还是无毒,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白芥在《本草纲目》归入菜部第二十六卷,其茎叶皆可食,其子入药,亦曰:“无毒”。因而白芥子应为无毒之品,但水解后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
二、关于白芥子
“治扑损瘀血”的讨论白芥子,《医学入门》有治“扑损瘀血”的记载,是否说明白芥子能活血散瘀呢?白芥子乃为辛温化痰之品,能温散痰饮、通络止痛,痰湿凝阻经络则血脉运行不畅,扑损瘀血难以吸收消散,故病情加剧。若阻于经络之痰消湿除,则血脉运行通畅,则扑损之瘀血自然消减,故治“扑损瘀血”不是化瘀,而是化经络之痰湿。
三、关于白芥子治阴疽漫肿的讨论
白芥子辛散走窜,温散寒凝之力强,有散结消肿之功,故为治阴疽漫肿之品。前人所谓“层冰不解,化生阴疽,如阳光一照,阴霾四散,寒凝立解”,即指此温散之力强而言。四、关于白芥子炮制研究的讨论白芥子中含有白芥子苷,在芥子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而发挥生物活性,但白芥子油有刺鼻的辛辣味及对皮肤、黏膜和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因此,为防止白芥子苷的酶解,药典规定用清炒炮制,以杀酶保苷[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1):28],确保白芥子苷内服后在胃肠道环境中缓慢地水解,定量地释放出芥子油而产生治疗效果。也有用蒸、煎、熬等热处理方法,如刘德隆等采用清炒法、电热恒温烘烤法和远红外烘烤法炮制白芥子,通过测定其有效成分白芥子苷的含量,对三种炮制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三种白芥子炮制品中的白芥苷含量分别为清炒白芥子含0.45%、电热恒温烘白芥子含1.25%、远红外法白芥子含2.27%。远红外干燥具有既可以使物质内部迅速干燥,又不使物质表面焦糊,从而达同步干燥的优点,同时时间短,值得推荐。沈海葆等研究了生、制品芥子及其水煎液中白芥子苷的煎出量,结果发现生芥子含苷2.5%,炒芥子含苷3.19%;生芥子水煎液中芥子苷的煎出量为0.79%,而炒芥子水煎液中芥子苷的煎出量为1.02%;但生、炒芥子若碾粉入煎剂,其煎出率分别为1.24%和1.28%。所以芥子应以炒制品碾粉入药[中药通报,1987,4(4):18]。
栀子。。。208【本经原文】味苦,寒,无毒。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生川谷。一名木丹。
五味药。。。
六味药。。。
四味药。。。
附子。。。264附子【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薏苡仁。。。37薏苡仁【本经原文】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