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白芥子

白芥子朗读
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白芥Sinapi alba L.的种子。主产于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多为栽培。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采取种子晒干,生用或炒用。

白芥子详情

白芥子,陈藏器曰:“叶如芥而白”​,入药用其种子,故名白芥子。本品的异名有胡芥(《蜀本草》),辣菜子(《中药志》)。白芥子收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谓其“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色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陶弘景曰:“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孙思邈曰:“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医学入门》曰:“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本草纲目》曰:“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现代实用中药》曰:“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药材资料汇编》曰:“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东北药材志》曰:“大量用可作麻醉剂。​”至此,对白芥子功效的认识日趋完善。现代对该药功效的认识更为深入,应用更为广泛。

【性能】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
一、寒痰喘咳证
白芥子辛温走散,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配苏子、莱菔子。如《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方中以白芥子下气除痰,紫苏子降逆平喘,莱菔子消食行痰,对痰多胸闷咳喘颇为恰当。若冷哮日久者,可用本品配细辛、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膏肓等穴,即张石顽白芥子涂法。
近年来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1)白芥子、细辛各21g,元胡、甘遂各12g,研末,分3次外用。用时取生姜75g捣汁,调药末成糊状,摊在6块油纸上,贴在肺俞、心俞、膈俞上,用胶布固定,贴4~6小时后取下,每10天贴1次,共贴3次,在三伏天使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15例,显效23%,有效57%,无效20%;天津公安医院贴治2055例,其中连贴2年者共834人,有显著效果和好转达83.6%,无效16.4%;中国中医研究院贴治148例,大多贴1~3年,有效率79.6%,无效20.4%[中药现代临床应用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493]。
(2)白芥子2份,细辛、甘遂、仙茅各1份,烘干,研末过筛,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取适量涂于胶布上贴背部相应穴位。共治疗哮喘325例,疗效稳定95例,不稳定者175例,无效55例,总有效率83.1%[湖北中医杂志,1985,(5):32]。
(3)白芥子、细辛、元胡各21g,甘遂12g,共研末,加入少量面粉,生姜汁调膏,用于贴敷大椎、风门、肺俞、膏肓穴,用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治疗哮喘340例,病程10年以上者157例,有效139 例(88.5%),无效18例(11.5%);病例10年以下者183例,有效172例(94%),无效11例(6%)[福建中医药,1983,(5):12]。
二、悬饮证
悬饮证,咳喘胸满胁痛者,以白芥子配甘遂、大戟等以逐饮。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控涎丹,功能祛痰逐饮,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胸闷咳喘胁痛,痰唾稠黏,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等证。
三、阴疽流注
白芥子能祛经络之痰,又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治阴疽流注,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品,以温阳通滞、消痰散结,如《外科全生集》阳和汤。又如《方脉正宗》治风湿痰涎、结成痞块,可用本品内服、外敷。若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如《濒湖集简方》所载。​《本草权度》载以本品研末水调外贴,治小儿乳癖。
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白芥子功能通经络、化寒痰、消肿止痛,尤善治皮里膜外之痰,因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者,以白芥子配马钱子、没药等,如《妇人良方》白芥子散。此外,亦可治牙痛,如《太平圣惠方》中白芥子吹鼻散。亦可治胃翻,吐食上气,及羸不欲动,如《普济方》以酒调服。亦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声不语,如《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剂;或入酒剂。外用:适量,入膏剂、散剂,多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故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2.本品所含的白芥子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易引起充血、甚至发疱,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或溃破者慎用。
3.本品内服用量不宜过大,过量易致肠炎,产生腹痛、腹泻。
 

倪海厦讲白芥子

  一、关于白芥子

  “毒性”的讨论白芥子,​《品汇精要》曰:“味辛,性温,无毒。​”姚可成《食物本草》谓:“辛,热。​”​《本经逢原》曰:“辛,温,微毒。​”白芥子是有毒还是无毒,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白芥在《本草纲目》归入菜部第二十六卷,其茎叶皆可食,其子入药,亦曰:“无毒”​。因而白芥子应为无毒之品,但水解后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

  二、关于白芥子

  “治扑损瘀血”的讨论白芥子,​《医学入门》有治“扑损瘀血”的记载,是否说明白芥子能活血散瘀呢?白芥子乃为辛温化痰之品,能温散痰饮、通络止痛,痰湿凝阻经络则血脉运行不畅,扑损瘀血难以吸收消散,故病情加剧。若阻于经络之痰消湿除,则血脉运行通畅,则扑损之瘀血自然消减,故治“扑损瘀血”不是化瘀,而是化经络之痰湿。

  三、关于白芥子治阴疽漫肿的讨论

  白芥子辛散走窜,温散寒凝之力强,有散结消肿之功,故为治阴疽漫肿之品。前人所谓“层冰不解,化生阴疽,如阳光一照,阴霾四散,寒凝立解”​,即指此温散之力强而言。四、关于白芥子炮制研究的讨论白芥子中含有白芥子苷,在芥子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而发挥生物活性,但白芥子油有刺鼻的辛辣味及对皮肤、黏膜和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因此,为防止白芥子苷的酶解,药典规定用清炒炮制,以杀酶保苷[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1):28],确保白芥子苷内服后在胃肠道环境中缓慢地水解,定量地释放出芥子油而产生治疗效果。也有用蒸、煎、熬等热处理方法,如刘德隆等采用清炒法、电热恒温烘烤法和远红外烘烤法炮制白芥子,通过测定其有效成分白芥子苷的含量,对三种炮制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三种白芥子炮制品中的白芥苷含量分别为清炒白芥子含0.45%、电热恒温烘白芥子含1.25%、远红外法白芥子含2.27%。远红外干燥具有既可以使物质内部迅速干燥,又不使物质表面焦糊,从而达同步干燥的优点,同时时间短,值得推荐。沈海葆等研究了生、制品芥子及其水煎液中白芥子苷的煎出量,结果发现生芥子含苷2.5%,炒芥子含苷3.19%;生芥子水煎液中芥子苷的煎出量为0.79%,而炒芥子水煎液中芥子苷的煎出量为1.02%;但生、炒芥子若碾粉入煎剂,其煎出率分别为1.24%和1.28%。所以芥子应以炒制品碾粉入药[中药通报,1987,4(4):18]。

白芥子相关的方剂

  • 金沸草散
  • 王幸福肩周炎专方

    猜你喜欢

    208【本经原文】味苦,寒,无毒。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生川谷。一名木丹。
    ()
    ()
    ()
    ()
    264附子【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
    37薏苡仁【本经原文】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