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柏子仁

柏子仁朗读
九十七、柏实   【本经原文】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今名柏子仁。   为柏科植物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L.) Franco的成熟种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冬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压碎种皮,去净外壳杂质,取净柏子仁。气微香,味淡而有油腻感。以粒饱满、黄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无皮壳杂质者为佳。生用或炒用,亦可制成柏子仁霜用。

柏子仁详情

  柏子仁最早见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柏实。其后多数古本草著作中皆以柏实为正名。亦有称柏子、柏仁(《本草经集注》),柏子人、侧柏子(《证类本草》引《药性论》:“柏子人……味甘辛,能治腰中冷,膀胱冷,脓宿水,兴阳道,益寿,去头风,治百邪鬼魅,主小儿惊痫。​”​《证类本草》引《日华子本草》云:“柏子人治风,润皮肤,此是侧柏子入药,微炒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发明》:“王好古曰:“柏子仁,肝经气分药也。又润肾。​”​“时珍曰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能补”​。今则以柏子仁为正名。皆因其乃侧柏树的成熟种仁入药之故。本品异名还有柏树子、香柏子、柏如麦仁等(《中国药材商品学》)。

  《神农本草经》将本药列为上品,载其有“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之效;《名医别录》又进一步指出柏实“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可见早在汉代,就已经认识到柏子仁安心神、滋养补虚的作用,为后世用柏子仁主治阴血不足、心肾两虚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遗精等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认识到柏子仁补虚、除痹等作用。​《证类本草·柏实》药性论云:“柏子人……能治腰中冷,膀胱冷,脓宿水,兴阳道,益寿,去头风,治百邪鬼魅,主小儿惊痫。​”其安定神志之功得到继承。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指出,本品有“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的功效,突出了柏子仁养心安神的功效。从此,养心安神作为柏子仁的主要功效,为历代所公认。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以本品同大麻子仁、松子仁合用,治疗老人虚秘,是对柏子仁滋养补虚作用方面的发展,从而增加了补虚润肠的功用。现代对该药认识和应用,基本上为养心安神和润肠通便两种功能。

  【性能】

  甘,平。归心、肾、大肠经。

  【功效】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应用】

  一、失眠、心悸

  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本草纲目》),主入心经,故有滋养心神以养心安神之效。​《圣惠方》曾单用柏子仁治疗小儿躽啼惊痫者。临床多用于治疗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之惊悸不宁、失眠、健忘等证。

  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本草纲目》),主入心经,故有滋养心神以养心安神之效。​《圣惠方》曾单用柏子仁治疗小儿躽啼惊痫者。临床多用于治疗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之惊悸不宁、失眠、健忘等证。

  1.心阴虚及心血虚之心悸、怔忡、虚烦不眠《药品化义》:“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同茯神、酸枣仁、生地、麦冬,为浊中清品,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忡,颜色憔悴,肌肤燥痒,皆养心血之功也。​”治疗心虚血少而致心神不宁、心悸、失眠,与酸枣仁、茯苓、当归等配伍,如《证治准绳》养心汤。治疗产后心血不足、心神不宁者,与黄芪、当归、茯神等同用,如《傅青主女科》养心汤。治疗气阴亏虚、惊悸怔忡、虚烦不眠、盗汗之证,与人参、煅牡蛎、五味子等配伍,如《普济本事方》柏子仁丸。治产后气血虚弱、瘀血停滞、妄言妄语者,与远志、人参、熟地黄、白羊心等配伍,如《太平圣惠方》柏子仁散。治心血不足、心气亦虚之惊悸失眠,与人参、茯苓、酸枣仁伍,如《仁斋直指方》宁志丸。可见,凡心之阴血不足,皆可取其养心安神之功以治之。

  2.心肾两虚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遗精柏子仁入肾经,​《本草汇言》:“柏子仁味甘气平,无毒,入足厥阴、少阴,又入手少阴经。润燥补髓,养心神、定惊悸之药也”​。​《本草经疏》:“其主惊悸者,心藏神,肾藏精与志,心肾两虚则病惊悸。入心故养神,入肾故定志,神志得所养而宁定,则其证自除矣。​”故用于治心肾两虚见心神不安者。治疗劳欲过度、心血亏损、肾阴耗伤而见精神恍惚、惊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证,配伍枸杞子、熟地黄、麦冬等,如《体仁汇编》柏子养心丸。治心肾不足之心悸、失眠、遗精等证,柏子仁15g、山茱萸120g、远志15g、覆盆子30g、山药30g,共研细末,用山药、白面同酒煮糊,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每日2次,空腹时用温酒送下,如《御药院方》柏子仁丸。

  二、肠燥便秘

  柏子仁为种仁入药,富含油脂,质地滋润,入大肠经,有润肠通便之功,常用于阴血亏虚、老年津亏、产后血虚等引起的便秘之证。治老人虚秘,​《本草衍义》用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份,同研,溶白蜡成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治疗老年或久病体虚、产后血虚之便秘,本品同桃仁、杏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世医得效方》五仁丸。

  三、虚 汗

  本品味甘补虚,​《别录》谓其“益血止汗”​,故也可于治疗虚汗证。如《本事方》柏子仁丸,新柏子仁(研)配伍半夏曲、牡蛎、人参、白术、麻黄根、五味子、枣肉,为丸服或作散服,以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

  四、妇人血虚 月经不调

  本品甘润,滋养阴血,亦用于治妇人血虚之月经病。治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羸瘦而生潮热,以及室女思虑过度、经闭成痨,用炒柏子仁、酒浸牛膝、卷柏、泽兰、续断各30g,熟地黄45g,研细末,炼蜜为丸服,如《妇人良方》柏子仁丸。治妇女忧思过虑、劳伤心神、崩中下血,以生、炒柏子仁与酒当归、川芎、阿胶、鹿茸、川续断等配伍,如《重订严氏济生方》柏子仁汤。

  五、肾虚证

  柏子仁味甘质润,入肾经,​“润燥补髓”​,用于治肾虚病证。

  1.肾阴虚治

  肾阴亏损、腰背重痛、足膝酸软、阴虚盗汗,​《药品化义》柏子仁同熟地黄、龟甲、枸杞子、牛膝共用,以封填骨髓。治虚劳、梦遗滑精、小便频数等证,与枸杞子、地肤子、韭子、枣肉配伍为丸服,如《证治准绳》柏子仁丸。

  2.囟门不合

  《证治准绳·幼科》云:“肾气怯则脑髓虚而囟不合。​”本品“润燥补髓”而能治小儿囟门不合。如《千金要方》柏仁散,以柏子仁、白及各30g,防风45g共研细末,用乳汁调涂于囟门上,每天1次。又如《幼幼新书》封囟散,以柏子仁、防风、天南星各120g,上述药为细末,每次3g,用猪胆汁调匀,稀稠适度,摊于棉帛上,随囟大小,每天1换,时时汤润,亦治囟开崎陷。

  六、久咳、虚喘

  本品“益气者,气平益肺气”(《本草经解》);又“能入肺宁嗽定喘,导引肺气下行”(《医学衷中参西录》),故治久咳虚喘。治久嗽、肌体虚羸、不思饮食,用柏子仁60g、五灵脂30g、葶苈子30g、蛤蟆头1 枚(烧灰)、炒杏仁30g共为丸服,如《太平圣惠方》柏子仁丸。

  七、出 血

  古人亦有用柏子仁治疗出血病证的记载,如《世医得效方》单用本品酒煎服治肠风下血;又如《普济方》之七宝丸,以之与麦冬、款冬花、知母等配伍,炼蜜为丸或水煎服,治虚劳喘嗽咳血;《辨证录》之柏子安心汤,以本品与人参、生地黄、茯苓、远志、当归、五味子、贝母、黄连等配伍,治舌出血;《不知医必要》之柏艾散,以本品与生地黄、山药、莲子心、牡丹皮、山茱萸、泽泻、鲜荷叶等共研细末,每次9g,用生艾叶捣汁100ml冲服,主治鼻出血。

  【用法用量】

  10~20g。柏子仁霜滑肠通便之性减弱,对于心神不安兼脾虚便溏泄泻者较为适宜。

  【使用注意】

  便溏及痰多者慎用。

倪海厦讲柏子仁

九十七、柏实

   【本经原文】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今名柏子仁。

  97页,这个柏实呢,哦,97号,这个药,我们平常写柏实,你搞错了,你写柏子仁,他在药房里边才知道,比较通俗的名称我们称为柏子仁。大家只要记得任何的实,这个实呢都是种子嘛,就都有仁在里面。这是柏实,平常我们叫柏子仁。那这个长年服用,可不可以啊,可以,但是如果你有下痢,虚利的人,一天跑个十几二十次,再吃柏子仁,跑个二三十次,那更麻烦,所以有虚的人不要吃,常常便秘的人,如果说,我们要开方子,老师,我是女孩子,我要漂亮,我有一点便秘,老师你给我配点吃比较好吃,喝也比较好喝的药,我每天上班都可以喝。当然可以啊,你这个仁如果不炒过,很难吃的,油的东西,炒过,加过温的,是不是变香味?肥猪肉叫你吃吃看,你一定吃不下,可是熬的油,猪油很好吃,所以柏子仁炒过跟这个决明子炒在一起,炒完以后,才香,放点枸杞,带到上班去吃。所以你加减很多,那你的工作都是看电脑,都不讲话的,你就不要加其他的,如果你讲话很多,每天都要演讲,你就放点黄芪呀甘草进去,让自己气比较足一点,好,都可以用。当然,你还有痰,老师我抽烟很多,我们后面有药祛老痰,顽痰,多顽固的痰都可以给你清出来,都可以清掉。那这个柏树呢,松柏长青嘛,柏树出去认一下,很好认。那(台)湾很多风景游览区,跟你说,这是柏树,这是松树,你就看,柏树就是那个,那个就是柏。到处都有啊,那柏叶呢,如果侧身的,我们叫侧伯叶。这个柏树的叶子生下来好像针形一样,这样针形的,细细的,针形的。那如果生的这个叶子是这样子,它从那边硬挤一根出来,硬挤一根出来这就是侧伯叶。采药的师傅呢就把硬挤出来的采下来。侧伯叶,你那个柏树的子呢,果实的子就是柏子仁。因为它是硬从叶子那边硬长了一根出来,你看那个洞,那个很硬嘛,那个树枝是针叶嘛,很硬。它硬生一根出来,你看利不厉害。很厉害,我们就用它生发,头发很有名的生发剂就是当归,发为血之余嘛,我们要补血,还有侧伯叶,那侧伯叶当归呢,我们汉唐34号里面就有当归侧伯叶生发。利用侧伯叶的性,硬把你头发从旁边生出来,你那个发秃头秃掉了,洞没有了,从旁边硬给你长一根出来,所以你吃侧伯叶吃一段时间,呵,一根头发三四根在里面。啊,老师,我再加个何首乌,首乌啊,让头发变黑又亮啊,光是头发很多,到时我都会讲到,我可以让头发变得很漂亮。不用化学药物,根据最新的你们看到的报道,那个染发剂都会致癌的,你去看,仔细看都是致癌的,你看你是要天然的还是怎么样,随便你。那柏子仁呢是滋润要药,主养心气,润肾燥,那这个平常可以吃,没有关系,如果吃多了,我刚才跟诸位讲,都会下利。因为它是滋补的药,所以说这个没有剂量,平时一钱到三钱,不用吃太多。能够润肝,滋润肝,像我们肝主筋,我们全身的筋啊,肝主筋。肝燥的时候,眼睛会跟着很干燥。肝开窍于眼睛,肝经络过我们睾丸,络过我们的阴部,那肝主全身的筋。当

  你太燥的时候,晚上也不好睡觉,眼睛也干燥,没有津液都可以用柏子仁,柏子仁本身就润肝的。就好像这树木太干了,因为太久没有下雨了,你加一点水到土里面树就会吸收,那个水就是柏子仁,那个树木就是肝脏。所以说,甄权都在说啦,治腰痛啊,那个肾冷啊,膀胱冷,可以让水排出来,利小便啊,兴阳道,就是让精子排出来很顺。那中间呢,诸位看吴克潜,也是近代的经方家哈,那这个里面他讲得就比较多哈,所以,这个一般我们健脾的药,补脾的药比较燥,唯有这个柏子仁补脾,比较——它的气味是清香,所以它跟别的补脾的药都不一样,那下面还有很多啦,诸位可以看看,参考看看。那以后,、现在有些药你看到还没学到,等以后你学完本草经,你一看药方就知道要干嘛的,它为什么要放到里面,你一定要知道药为什么要放到里面,你不要去背它,你背起来的话你还是不会用,不会加减嘛,对药性一定要很了解。张仲景也用柏子仁,经方里面也有柏子仁

《神农本草经》记载柏子仁具有益气、安神作用并作服食之品,因此认为其具有甘味而性平。自《神农本草经》以来的本草著作,大多认为柏子仁味甘、性平。尤其是平性,为大多数本草的共识。但是,历史上也存在不同观点,如《景岳全书》认为柏子仁“味甘平,性微凉”​,即便如此,仍不忘补充“总之,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所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虽云平性,但认为能“清心经之游火”​,是以应该“平、微凉”(《得配本草》)。可见,以上3家虽有性凉之说,也限于平而偏凉的范围。历史上也有认为柏子仁性温的,如《分部本草妙用》​、​《医林纂药·药性》​。这种认识也有根据,如《药性论》称其“能治腰肾中冷,膀胱冷脓宿水,兴阳道”;《药性解》称其“兴阳道,暖腰膝”;《本草求真》称其“体虚火盛者亦忌”​。柏子仁究竟性寒还是温?按照常理,既能治寒证,也能治热证,唯有平性药。因此,现今将柏子仁定为平性是合理的。
《药性论》认为柏子仁“能……去头风”​,而“味甘辛”​。​《日华子本草》也认为能“治风,润皮肤。​”柏子仁味辛,还得到《雷公炮制药性解》​、​《汤液本草》​、​《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诸家本草的认可。此盖源于“辛而能润”​,符合《神农本草经》​“润泽美色”之旨;辛散,​“却风寒湿痹止疼”(《本草蒙筌);辛入肺,​“其味甘而兼辛,又得秋金肃降之气,能入肺宁嗽定喘,导引肺气下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然而,古代“辛润”之说只是辛味在特殊病证条件下的作用,公认度已逐渐式微。且柏子仁富含油脂,质润之性能足以说明其“润燥”之功。其次,辛散祛邪虽为辛味主要特性,但就柏子仁而言,​《神农本草经》​“除风湿痹”之功虽为历代继承,但该方面的应用却稀少。再者,虽云辛入肺,但柏子仁治疗肺部疾患却主要来自其甘补之性。故柏子仁味辛之性现已少提及。柏子仁的归经素以入心、肾二经为主,这是与其长于养心气、润肾燥、通心肾安神之功相一致的。​《本草求真》谓:“柏子仁专入心”​,​“考书俱言四脏皆补,究之止属心药耳。盖香虽能补脾,而实可以通窍而入心;润虽可以补肝而益肾,而实可以益血而神守。​”说明养心安神实为柏子仁的主要功效。历代亦有谓其入肺、脾、肝、膀胱者,如《雷公炮制药性解》载:“入肺、脾、肾三经”;《本草经疏》载:“入足厥阴、少阴,亦入手少阴心经;《本草新编》载:“入心、肝、肾、膀胱经”;《本草纲目》载:“透心肾,益脾胃”​。不过,综观历代医家对柏子仁功用的论述,按照归经与应用的相关性观点,取其入心与肾经,弃其入肺、脾、肝、膀胱经是合理的。柏子仁作为润肠通便药物使用历史悠久,​《本草衍义》已有柏子仁治老人虚秘的记载。但历代均无柏子仁入大肠经的记载。自全国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药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始,才增载了柏子仁入大肠经的性能。此观点在理论上使柏子仁的性能与功用得到统一,可谓对前人功用认识的药性完善。

柏子仁可生用、炒用,亦可制霜后应用,三者均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历代本草文献并无不同。在治疗应用方面,亦无鉴别或不同的记载。近年,有人对生柏子仁和柏子仁霜的安神作用作了色谱比较和对阈下催眠剂量异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的比较实验观察。结果表明,柏子仁霜对阈下催眠剂量异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显著强于生柏子仁[黑龙江中医药,1983,(2):52-53]。目前对三者的应用是:一般用于养心安神时,选用炒柏子仁或柏子仁霜;若患者兼有便溏时,用柏子仁霜更为适宜。而用于润肠通便时,宜选用生柏子仁。至于安神作用方面三者的孰强孰弱,仍需进一步通过临床实践进行观察。上述实验结果可作为临床用药参考。

《名医别录》中始有柏子仁“益血止汗”的记载,其后本草如《开宝本草》​、​《本草经疏》​、​《本草蒙筌》​、​《本草备要》等多有录之者。​《本事方》立柏子仁丸方以治虚汗。可见,古人对柏子仁止汗不仅有认识,也有临床应用。但这一功效随着用药历史的绵延而逐渐被淡忘。故当今只论柏子仁安神、润肠两大功效,甚至将止汗与否作为酸枣仁与柏子仁的鉴别用药要点。对于柏子仁的止汗机制,与其味甘、入心而补养阴血有关。吴仪洛《本草从新》释其“养血止汗”时谓:“心生血,汗为心之液”​。一语道破柏子仁止盗汗之用,实为补养阴血之功也。是由于柏子仁止汗非直接作用还是作用弱而被淡忘,有待进一步临床和药理学研究给出答案。

《神农本草经》柏子仁有“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这种一润、一燥作用的记载,应该是后世柏子仁润燥争议的肇始。​《神农本草经》观点对后世本草有较大影响,如《名医别录》:“疗……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日华子本草》:“治风,润皮肤。此是侧柏子,入药,微炒用”​,都可看作是对《神农本草经》关于柏子仁润燥相兼认识的继承和发展。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以其治老年虚秘,此后历代本草几乎一致认为柏子仁具有滋润之性。如《本草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本草正》:“柏子仁,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长。​”​《本草汇言》:“柏子仁殊甘气平。……润燥补髓,养心神、定惊悸之药也。此药气极芬芳,则脾胃所喜,质极润泽,则肝肾所宜,故前古谓安养五脏,主惊悸,定心神,悦颜色,聪耳目,为延年却病之上剂也”​。​《药品化义》:“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同伏神、枣仁、生地、麦冬,为浊中清品,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忡,颜色憔悴,肌肤燥痒,皆养血之功也。又取气味俱浓,浊中归肾,同熟地、龟甲、枸杞、牛膝,为封填骨髓,主治肾阴亏损,腰背重痛,足膝软弱,阴虚盗汗,皆滋肾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缓肝,补肝胆之不足,极其稳当。但性平力缓,宜多用之为妙。​”​《本草备要》:“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当然也有持性燥之论者,如《本经逢原》:“柏子仁<本经>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经疏>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虽然历史上有张石顽等医家对柏子仁性燥的坚持,但难以扭转众多医药家对柏子仁性润的认识。如今,柏子仁性燥、祛风湿等认识已经被放弃,而性润主补为大家所公认。

猜你喜欢

22【本经原文】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肾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
()
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10豆鼓呢是用黑大豆做出来的,又名为香鼓,就是我们一般吃的豆鼓
()
264附子【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
71五味子【本经原文】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酸,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
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
210枳实 本经原文z】味苦,寒,无毒。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