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牛黄

牛黄朗读
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地区。全年可采。宰牛时检查胆囊、胆管及肝管,如有结石,立即滤去胆汁,取出牛黄(在胆汁中久浸则易变黑)。除净附着的薄膜与肉质,用灯心草、通草丝或棉花等包好,放阴凉处。至半干时用线扎好,以防破碎,阴干。牛黄易破碎,受潮易结块,需防潮、防压、防震贮存,宜装入垫有棉花的密闭容器,置阴凉干燥处。胆囊结石呈卵形、类球形,习称“蛋黄”​、​“胆黄”​。胆管、肝管结石多呈管状或破碎小片状,习称“管黄”​,以“胆黄”质优。气清香,味苦而后甘。以完整、色棕黄、质松脆、断面层纹清晰而细腻、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者为佳。多直接研细作丸散配料。

牛黄详情

  牛黄为牛的病理产物,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曰:“所谓黄者,牛之病也。牛病凝于肝胆而成黄,故名牛黄。​”又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牛之精气不能运于周身,则成牛黄,属土,故其色黄也”​。牛黄的异名有犀黄(《外科全生集》)、丑宝(《政和本草》)、各一旺(蒙古名)等,还有按药材产地及形状所起的商品名如广黄、关黄、蛋黄、乌金黄、管黄等。牛黄因稀少难得且疗效卓著,自古以来就是名贵药材。​《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于上品,谓:“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首先记录了牛黄的主治证候。​《名医别录》进一步明确其主治范围,言其能“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并提出其有“堕胎”作用,为牛黄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后世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补充。​《药性论》增加疗“小儿夜啼,主卒中恶”;孙思邈《千金翼方》认为其有“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之功用;《本草经集注》又提出“久服轻身,增年,令人不忘”;《日华子本草》言其“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日用本草》认为牛黄以“治惊痫搐搦烦热之疾”为主,可“清心化热,利痰凉惊”;《本草纲目》言“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冯氏锦囊秘录》认为“凡小儿纯阳之气,病多胎毒痰热,属肝、心二经所发,故多用此,有起死回生之力,惟伤乳作呕,脾胃虚寒者忌之”;《会约医镜》则曰牛黄可“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顾松园医镜》还认为牛黄不仅可用于内科,​“外科亦用,取其解毒之功”​。此后的本草著作逐渐归纳了牛黄镇惊、止痉、开窍、解毒、清热等诸功效。现代对牛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的阐述,且由于天然牛黄很珍贵,国际上的价格要高于黄金,现在大部分使用的是所谓的人工牛黄。

  【性能】

  苦,凉。主归肝、心经。

  【功效】

  息风止痉,清心凉肝,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应用】

  一、热盛动风证

  牛黄苦、凉,归肝、心二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神农本草经》),又“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会约医镜》),能清心凉肝,有息风止痉、定惊安神之效,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引动肝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证最为适宜。单用本品即能取效,常与清热解毒、息风止痉药配伍。如《小儿卫生总微论》即以牛黄(杏仁大)、竹沥、姜汁和服治小儿热惊。牛黄“得丹砂而有宁镇之功”(《本草汇言》),​《鲁府禁方》牛黄散以本品配伍朱砂可增安神定惊之力。​《证治准绳》牛黄散以本品与钩藤、全蝎等配伍,以增强息风止痉之效。​《古今医鉴》牛黄抱龙丸以之配胆南星、天竺黄等,适用于小儿内热痰盛之急惊风。现代临床也常用本品治疗多种病证过程中出现的发热惊厥,如《新编中成药手册》小儿牛黄散、小儿百寿丸等均以牛黄为主要药物,是治疗小儿温热病邪热炽盛或引动肝风而致惊风发作的常用中成药。据报道,用安宫牛黄丸佐治小儿热性惊厥收到较好效果[浙江中医杂志,2010,(9):663]。以体外培育牛黄与天然牛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由暑温所致惊厥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者有同等良好的疗效,且都可单味使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6):604]。

  二、窍闭神昏证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温热病邪热炽盛、内陷心包,必扰及神明;内热炽盛、炼津成痰、痰热壅盛,则蒙闭心窍。牛黄气味芳香,​“为治心之药”(《本草汇言》),善清心、肝二经之热,既能清热解毒,又善于化痰开窍、息风定惊,一药而三法兼备,故用于温热病热陷心包及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阻闭心窍所致的高热烦躁、神志昏迷、谵语、口噤等甚为适宜。

  1.热陷心包证

  温热病热毒深入,内陷心包,当以清解心包热毒为主。牛黄可借其幽香气清之性,直入心包,使包络之热透达于外。然温邪内陷之证热毒深重,且多兼痰浊内壅、蒙闭心窍,故多配伍清热解毒、化痰开窍之品,如《温病条辨》之安宫牛黄丸即以本品与郁金、麝香等同用。若兼腑实之证,当配大黄、芒硝等泻下热结,如《温病条辨》之牛黄承气汤。治心经邪热、狂语、精神不爽,亦可与大黄、朱砂配伍,泻下邪热,如《御药院方》之牛黄泻心汤。小儿急惊、神昏痉厥,其理与成人大致相同,亦属痰热壅盛、内闭心窍、热动肝风之候。牛黄可息风止痉、止惊风抽搐,已如前述,对痰热内闭心窍之高热烦躁、神志昏迷、口噤不开、喉间痰鸣等又可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与麝香、天竺黄、胆南星等配伍,则清热开窍、化痰之力更著,如《敬修堂药说》之回春丹。现代临床常将牛黄用于乙脑、流脑、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重症肝炎等急性热病所引起的昏迷、痉厥诸证。如用清开灵注射液(牛黄、郁金、水牛角等)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效[内蒙古中医药,2011,30 (4):14]。安宫牛黄散有促进乙脑患者意识恢复及退热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2):24]。以牛黄配麝香、珍珠、琥珀等制成的环心丹,用于重症肺炎高热、昏迷,疗效显著[中成药研究,1981,(6):32]。小儿牛黄清心散(牛黄、黄连、赤芍等)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有高热者有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71]。

  2.中风

  《日华子本草》言牛黄可“疗中风失音,口噤”​,可借其化痰、开窍、息风之功,用于肝阳暴张、痰热壅闭之中风昏迷、半身不遂、音瘖不语、两手握固、口噤不开、喉间痰鸣等。常配麝香、冰片、雄黄等增其化痰开窍之力,有启闭醒神之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至宝丹。​《痘疹心法》之牛黄清心丸,以牛黄配伍黄芩、黄连、栀子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亦常用于中风神昏而热偏盛者。外用方《古今医鉴》之清心散(青黛、硼砂、牛黄、冰片、薄荷)以蜜水调搽于舌体,用于中风舌强不能言语。现代临床常以本品治疗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除随证应用上述以牛黄为主药的传统成药制剂外,在配伍、剂型和给药方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如血栓心脉宁以牛黄配丹参、水蛭、槐花米等化瘀通络之品,经提取制成胶囊,治缺血性中风(脑血栓)疗效明显[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6):327]。牛黄醒脑注射液用于中风神昏者,有开窍醒神作用[山西中医,1992,8 (5):21]。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中风,诸药经过肠道吸收后,作用持久,无毒副作用,同时解决了昏迷患者用药困难及阳明腑实、大便不通的问题[中国中医急症,2006,1(15):5]。

  3.癫痫

  牛黄能清心化痰、凉肝定惊、开窍醒神,可“治惊痫搐搦之疾”(《日用本草》),用于痰火上扰之痫症发作、神昏抽搐,常配麝香、胆南星、天竺黄等以增强化痰息风、开窍醒神之功,如《万病回春》之金箔镇心丸。与全蝎、僵蚕、蝉蜕等配伍则增息风止痉之力,如《证治准绳》化风锭。现代临床将牛黄用于癫痫大发作之神昏抽搐,有开窍醒神、息风定痫之功。​《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以牛黄镇痫散(牛黄、胆南星、全蝎、蜈蚣)治风火夹痰、上蒙清窍之癫痫反复发作有效。还有用牛黄醒脑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癫痫,也能取效[山东中医杂志,1991,10 (5):54]。牛黄天麻散以牛黄与天麻、白附子、僵蚕等配伍,治疗小儿癫痫效果良好[江苏中医,2001,32 (10):35]。宁痫散(天麻、牛黄、全蝎、僵蚕等)治疗小儿癫痫有效[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1):479]。

  三、眩晕证

  牛黄能清肝热、化痰浊,可用于肝经郁热、痰火上扰清窍之头晕目眩证,常配伍羚羊角、柴胡、白芍同用,如《医学心悟》牛黄丸。热毒内蕴上攻头目者,以之配栀子、连翘、大黄,可增清热解毒之效,如《中药大全》牛黄至宝丹。热痰壅盛、头目眩晕、心悸面赤者,可与天麻等同用。​《医学入门》之牛黄上清丸,以牛黄配薄荷、菊花、荆芥等,用于热毒蕴蓄所致头痛眩晕、目赤耳鸣等症。对于肝火上扰之头痛眩晕、失眠等,以本品配珍珠、琥珀、栀子,增强清热、镇静、息风之功,如《新编中成药手册》之牛黄清宫片。现代常用牛黄治疗肝阳上亢、痰火壅盛之头目眩晕及原发性高血压,多配伍羚羊角、珍珠、黄芩等共用,如牛黄降压胶囊治疗轻、中型原发性高血压有效[广西中医药,2002,25(5):13]。心胃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者,以牛黄配大黄、麦冬、菊花等共用,如《新编中成药手册》之牛黄清胃丸。

  四、咳喘证

  牛黄有清热化痰之功,可用于痰热咳喘之证。牛黄单用即有镇咳、平喘作用。痰热内蕴、咳喘痰多、神昏惊痫者,可以之配伍龙脑、朱砂、蛤粉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牛黄膏。温邪热毒所致咳喘、发热咽痛者,又宜与石膏、栀子相伍,如验方新雪丹。现代临床常用单味人工牛黄或其复方制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支气管炎、肺炎之咳喘[中草药通讯,1972,(4):49]。以人工牛黄配蛇胆、川贝母等组成的蛇胆川贝液,对外感燥热咳嗽疗效显著[中成药,1991,13(2):20]。牛黄熊胆川贝滴丸(川贝母、人工牛黄、熊胆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显著[中医临床研究,2009,(21):36]。

  五、热毒证牛黄苦凉,又为清热解毒要药,可疗“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会约医镜》),对于热毒郁结诸证用之适宜。临床常依热毒郁结的部位及症状而配伍相应的药物。多作丸、散、膏、丹,既可内服,亦可外用。

  1.咽肿、口疮、牙疳

  热毒郁结于上,常发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及牙龈肿痛、腐烂等,可以牛黄配黄芩、黄连、雄黄等增加泻火解毒之效,如《证治准绳》牛黄解毒丸。​《外科传薪集》以牛黄冰连散(牛黄、黄连、冰片)吹口、舌患处,取效甚捷。​《瘟疫条辨摘略》之牛黄利喉丸以本品配硼砂、白秋石、西瓜霜等作丸噙化,治痰火上壅、咽喉肿痛。治咽喉肿烂还可以牛黄配珍珠为末吹喉,如《医级》珠黄散。毒壅肉腐、发为牙疳可以本品配人中白、胡黄连、琥珀等研末外搽,去腐生肌,如《外科大成》之牛黄生肌散。牛黄利咽丹(牛黄、黄连、栀子、大黄、冰片等)治疗急喉痹有效[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2007,6(3):18]。复方牛黄片(体外培育牛黄、重楼、虎杖)治疗舌部疾病,包括舌扁平苔藓、舌乳头炎、舌痛症等均有效[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4):230]。牛黄消炎丸(牛黄、珍珠母、麝香、冰片)治疗急性牙周炎和冠周炎效果良好[中国校医,2008,22(5):573]。

  2.疮疡、乳岩、瘰疬

  火郁、痰瘀、热毒壅滞而成上述诸证,牛黄能清热、化痰、解疔肿疮疡诸毒,可配麝香、乳香、没药以增活血散结、祛瘀止痛之效。如《外科全生集》之犀(西)黄丸,用于治疗乳岩、横痃、瘰疬、痰核等。​《疮疡经验全书》治痈疽疮疡以本品配蟾酥、雄黄、麝香等作丸内服,如牛黄蟾酥丸,再以二黄散(牛黄、雄黄、冰片)干掺患处,内外同治,收效更著。明末京都太医秘方片仔癀(《新编中成药手册》)以本品配蛇胆、麝香、三七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力更强,治热毒诸证,常能一片退“癀”(解毒、消肿)。​《中国医学大辞典》之六神丸及《新编中成药手册》之六应丸均以牛黄配蟾酥、珍珠、冰片等共用,为现代治疗痈疽疔毒等证的常用成药。牛黄用于治内外诸痔,既可内服,亦可外用,常配伍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清热解毒之品。如《万病回春》牛黄金花散系以蜜水调搽患处,​《外科大成》牛黄定痛丸以本品配胡黄连、栀子等作丸内服。现代临床常应用牛黄复方制剂来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西黄丸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2]。

  3.热毒发斑

  热毒深入营血发为斑疹者,可借牛黄清热解毒之功,以凉血化斑。常配栀子、升麻等加强清热、解毒、化斑之力,如《太平圣惠方》卷十八之牛黄散。热深毒盛、斑疹密布、浑身赤紫者,以本品配羚羊角、玄参等泻火解毒、凉血化斑,如《杂病源流犀烛》之牛黄八宝丸。

  4.癫狂证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火热炼液为痰,结为痰火,或痰结日久,郁而化火,痰火上扰,心窍被蒙,发为癫狂。牛黄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化痰开窍,宜用于痰热壅实、神志狂乱者,常与镇静安神、清热涤痰之朱砂、珍珠、青礞石等配伍,如《寿世保元》清心滚痰丸。​《重订通俗伤寒论》牛马二宝散以牛黄、马宝等份为末,人参、竹沥汤下,治精神失其常性,遂发躁狂之症。心火炽盛者,以本品配黄连、朱砂、郁金等,增清心安神之效,如《痘疹心法》之牛黄清心丸。若见阳明热结、躁狂谵语、神志昏乱、证情重笃者,可酌用《经验方》龙虎丸(牛黄、巴豆霜、朱砂、砒石)荡涤痰火实热。现代临床以本品治疗精神失常之症时有报道,如牛黄宁宫片(牛黄、琥珀、珍珠等)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有效[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8):845]。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等成药对于肺性脑病、肝性脑病所出现的精神症状亦有较好疗效。

倪海厦讲牛黄

【本经原文】味苦平,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除邪逐鬼。

  这个115,雄黄,大家都知道,有个很有名的药叫牛黄清心丸,那个北平的同仁堂,牛黄清心丸,这个经方,张仲景是没有用牛黄的。

  牛黄是怎么来的?是牛,耕地的,在那个胆上采那个黄,颜色看见就像鸡蛋黄一样,只有生病了胆上才有那个东西,那能够泄热定惊,牛黄一般来说,清心丸嘛,就能止烦除烦,能让心情比较好。那尤其是过去用到牛黄的地方,南派用在清心这一类寒凉的药,用在这个癫痫,发痫。

  当年,尤其是小孩子,卖得很多,那只要小孩子喉咙发炎,扁桃发炎,小孩子发那个癫痫,小孩子出疹子,出红疹通通在使用牛黄,对,牛黄。

  那使用的时候,处方,五分到一钱,能到一钱,在这里牛黄这个药你们拿到手上也是直接……,一般我是不开牛黄丸。

牛黄相关的方剂

  • 牛黄清心丸

    猜你喜欢

    8【本经原文】味甘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生。
    ()
    157【干姜本经原文】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珠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见260栝蒌根(瓜蒌根)产我国陕西者良,他处亦有之,为山野自生之蔓草,根名天花粉,实名瓜篓实,皮名瓜篓皮,中含仁甚多,名瓜篓仁,俱入药。
    ()
    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10豆鼓呢是用黑大豆做出来的,又名为香鼓,就是我们一般吃的豆鼓
    ()
    207【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温,杀三虫。久服轻身。生川谷。一名藙。
    ()
    194防己【本经原文】味辛,平,无毒.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通腠理,利九窍。生川谷。一名解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