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莱菔子

莱菔子朗读
莱菔子(《日华子本草》)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产。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药材性状:气微,味淡、微苦辛。以颗粒饱满、无杂质、油性大、色红者为佳。炮制品有炒莱菔子。

莱菔子详情

关于莱菔子的命名,​《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莱菔》指出:“莱菔乃根名,上古谓之芦萉,中古转为莱菔,后世讹为萝卜,陆佃乃言莱菔能制面毒,是来牟之所服,以菔音服,盖亦就文起义耳。​”本品为莱菔的种子,故名莱菔子;亦称萝卜子。莱菔子始载于《日华子本草》​,载其“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至明·《滇南本草》对其功效与应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言其“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除祛痰之外,以其下气除胀,治消化系统疾病。​《本草纲目》谓其“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对其功效作了补充与完善,明确了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祛痰之功用。​《医林纂要》对莱菔子的用法进行了辨析,认为“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熟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至此,本品功效明确,古今应用无明显差别。现代应用本品有新发展。
【性能】
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应用】
一、食积气滞本品辛、甘。
入脾、胃经。功擅消食化积、行气除胀,常用于食积气滞引起之脘腹胀满、腹痛泄泻等症。其辛能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常与山楂、神曲、陈皮等配伍,治疗食积气胀、消化不良或由食滞引起之腹痛、腹泻等,如《丹溪心法》之保和丸。此方加白术为大安丸,攻补兼施,主治食积气滞兼脾虚证。而《朱氏集验医方》则用其研磨取汁,浸缩砂,炒干,专治气胀气鼓。此外,本品与消导之品配伍,长于治食积泻痢,里急后重。如《方脉正宗》以莱菔子配芍药、大黄、木香,​“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之证。据报道,以本品配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等,制为消化散,以淀粉及白开水调稠糊,临睡前外敷患儿脐上并固定,治疗小儿畏食症有较好疗效[中医杂志,1986,(2):31]。​《仁斋直指方》载:“萝卜子炒黄,研末,乳香汤服半钱”​,治“小儿盘肠气痛”​。
二、咳嗽、痰喘
本品入肺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尤善。所以,朱震亨言:“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用治咳喘痰壅,胸闷食少者尤宜,单用即有效。如《医学集成》之清金丸,以本品“蒸熟,晒研,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发者”​。另外,应用本品时,往往妙在配伍,如遇小儿肥甘厚味食积于中,脾胃受伤,升降失宜,聚湿、化热、生痰,内生火邪,泛逆于肺,肺失宣肃而久咳,用莱菔子配伍其他消食药,除可消积化滞外,自身还具备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再辅以连翘散胃郁之火,则可达到良好的消积止咳效果。据此,有人用保和丸治食积久咳,夜咳或昼夜阵咳患儿120例,治愈105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96.7%[四川中医,1986,(12):13]。本品配白芥子、紫苏子为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具宽肠下气、消食、除痰平喘之功,治疗“高年咳嗽,气逆痰痞”之证。本方加生姜、食盐制成外熨散,用熨烫法治小儿顽固性哮喘118例,疗效显著[广西中医药,1990,(2):6]。
三、其 他
本品生品捣烂,热酒调敷,可治跌打损伤、瘀血胀痛(《方脉正宗》);与生姜汁研细取汁,加麝香少许,滴鼻,​“治风头痛及偏头痛”(《普济方》)。另外,朱震亨以本品配牙皂荚各10g,水煎服,治疗中风口噤。
【用法用量】
4.5~9g。外用适量。生莱菔子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以本品为末,温水调服,可以宣吐风痰。莱菔子炒后变升为降,既缓和了药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多用于食积腹胀,气喘咳嗽。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散耗气,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2.非脾虚气滞者,不宜与人参同用。
 

莱菔子相关的方剂

  • 减压四味汤

    猜你喜欢

    165【本经原文】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一名白木。
    ()
    ()
    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
    207【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温,杀三虫。久服轻身。生川谷。一名藙。
    ()
    194防己【本经原文】味辛,平,无毒.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通腠理,利九窍。生川谷。一名解离。
    ()
    58黄耆【本经原文】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