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木防己

木防己朗读
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 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又称汉防己,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多为野生。秋、冬二季采挖,洗净,切段,粗根纵切两半,晒干。切片,生用。药材性状:气微,味苦;以块大、粗细均匀、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木防己详情

防己的命名缘由,​《本草正义》云“名曰防己者,以脾为己土……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又名解离(《神农本草经》),载君行(《本草蒙筌》),石解(《本草纲目》)等。防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于中品,谓其“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较准确地认识了“利小便”之功效。而后《名医别录》补入“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中风手脚挛急”​,​《药性论》则较明确地指出其“治湿风,口面斜,手足疼”这一祛风湿止痛之功用,张元素在《医学启源》进一步提出其作用部位“疗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脚气。去膀胱留热”​,​《得配本草》补充“除温疟,退痈肿,疗虫疮”​。至此,对其主要功用已有了较完善的认识。后世医家虽有不少论述,亦不过是对其作用机制及主治证、使用注意等方面作较具体的阐述。如《本草求真》曰:“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长沙药解》曰:“汉防己泄经络之湿淫……凡痰饮内停,湿邪外郁、皮肤黄黑,膀胱热涩,手足挛急,关节肿痛之症,悉宜防己。​”现代对汉防己的研究较多,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更为深入,临床应用亦有所发展。
【性能】
苦、辛,寒。归膀胱、肾、脾、肺经。
【功效】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应用】
一、痹 证
本品辛能宣散,苦寒降泄,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故能用治风湿痹痛,其苦寒之性较甚,有较好的清热作用,故尤宜于湿热偏盛,症见骨节烦痛、屈伸不利者。若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常与薏苡仁、滑石、蚕沙、栀子等伍用,以清热祛风除湿,如《温病条辨》宣痹汤。因其祛风湿及止痛之力均较强,对风寒湿痹,历节疼痛者亦可选用,但应与善祛风寒湿之乌头(或附子)、温通经脉之桂心(或桂枝)等配伍,如《千金要方》防己汤。治湿热阻滞,脚气肿痛,又可与木瓜、桂枝、牛膝等同用,以清利下焦湿热(《本草切要》)。
据临床报道:将木防己制成10%白酒浸剂(浸泡60天),每日2~3次,每次10~20ml口服,10天为1疗程,共3~6疗程。疗程间休息4~5天。共治热痹120例,总有效率为93.3%[山东中医杂志,1987,(6):21]。亦有以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各15g,白术12g,甘草10g)为基本方,据湿热痹痛型和寒湿痹痛型辨证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00例(其中湿热痹痛型65例,寒湿痹痛型135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89,24(2):50]。另有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急、慢性风湿性或类风湿关节炎64例。结果:痊愈56例,有效5例,缓解3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4):22]。用风1号合防己黄芪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6例,化裁治疗,晨僵持续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数、握力、步行时间及ESR有显著性改变(P<0.0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1):55]。采用木防己汤加味(木防己、石膏、桂枝、苏条参、苍术、黄柏、苡仁、牛膝等)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早晚各服1次,30天为1疗程。结果:近期治愈1例,占2.78%;显效23例,占63.89%;有效10例,占27.78%;无效2例,占5.56%。自觉症状缓解最短3天,最长6天[云南医药,2005,26(5):450]。
二、水 肿
本品苦寒降泄,善走下行,功能清湿热,利小便,尤以泄下焦膀胱湿热见长,使内蕴之水湿下行,用于水肿、痰饮等证。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即取本品散风除湿、利水消肿,与补气健脾利水之黄芪、白术配伍,而治卫气不固,风邪外袭之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以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而该书治脾失健运,水溢皮肤之皮水,一身肌肤悉肿,小便短少者,则以之与茯苓、黄芪、桂枝等健脾利水、温阳化气之品合用,如防己茯苓汤;临床报道:本方加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20例,治愈13例,占65%;显效4例,占20%;无效3例,占15%[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2):188]。另以本方加泽泻为基本方,辨证加味治疗特发性水肿50例,治愈32例,基本痊愈12例,好转5例,无效1例[中医历代名方集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665]。该书中又取本品化湿利水,以之与椒目、葶苈子、大黄等同用,治湿热壅滞,痰饮水走肠间,腹胀水肿,即己椒苈黄丸;临床报道:本方加泽兰、黄芪、白术等,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满意疗效[北京中医,1989,(2):
18]。再如该书中木防己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坚痞者,即以本品与桂枝相配,一辛一苦,行水饮而散结气,可使心下痞坚消散。又如《本草切要》治膀胱水蓄胀满,几成水肿,以之与泽泻、车前等利水渗湿药同用;《本草汇言》用其治水臌胀,则与生姜为伍;《千金要方》则以木防己与防风、冬葵子配用,以治小便淋涩,即三物木防己汤;《圣济总录》以之配甘遂、葶苈子等,治水肿不能平卧,脉证俱实,即防己丸。据临床报道:用防己黄芪汤治疗水肿诸症,如功能性水肿、肾炎水肿、更年期综合征水肿、慢性结肠炎伴水肿、心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收效满意[陕西中医,1987,8(1):27;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2):30]。如以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防己12g,黄芪15g,白术12g,猪苓15g,茯苓30g,泽泻15g,桂枝6g,泽兰15g)治疗特发性水肿58例,结果:治愈41例(70.7%),好转14例(24.1%),未愈3例(5.2%),总有效率55例(94.8%)[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0):25]。防己黄芪汤治疗癌性腹水20例,其中治愈5例(25%),好转11例(55%),无效4例(20%),总有效率80%,所有病例在服药期间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取得满意疗效[四川中医,2007,25(11):59]。苍牛防己汤(苍术、怀牛膝各15g,防己10g,黄芪、大腹皮、白术各30g,甘草5g)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120例,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腹水消退,并能减少腹水复发次数,降低病死率,总有效率95%[新中医,2007,39(12): 82]。亦有用己椒苈黄汤治急性肾炎、尿毒症,肝硬化腹水、肝性昏迷,心包炎、心包积液等急重症取得满意疗效[新中医,1985,(1):35]。此外,防己具苦寒燥湿之性,有清湿热之功,临证亦常用于湿热所致疥癣疮肿,可与金银花、地肤子同用。​《名医别录》亦谓本品能“散痈肿恶结,诸瘑疥癣虫疮”​。​《本草切要》亦用汉防己与当归、黄芪、金银花配伍,治遍身虫癣瘑疥。乃因本品善能清泄下焦湿热而奏效,但现代临床少用。古本草尚有治伤寒喘急、目睛暴痛(《本草纲目》),鼻衄不止、霍乱吐利(《太平圣惠方》),解雄黄毒(《肘后备急方》)等记载,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用法用量】
5~10g。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素虚、阴虚及无湿热者慎用。《药性论》言其“有小毒”​。近代发现服用剂量过大(30~100g)时,可发生中毒,出现呕吐、震颤、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加、四肢麻痹,可因呼吸抑制而惊厥死亡。动物实验亦证明,大剂量服用汉防己甲素对肝、肾和肾上腺等脏器有明显毒性和副作用,提示临床用药时应予注意。
 

倪海厦讲木防己

  更多内容

  查看 方己

  防己入药有汉防己、木防己两个品种。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根,​《名医别录》最早记载防己产汉中,因其集散于汉口,故名汉防己。后世医药学家一致认为汉防己乃因其产地而得名,如《本经崇原》卷中云:“以生汉中者为佳,故名汉防己”;《本草正义》亦谓“此物产于汉中,​《范子计然》已有此说,故名汉防己”​。然其说据考有误,如《名医别录》记载防己“文如车辐解者良”​,据此可知该地所产之汉中防己,实为木防己,用其根,具有内黑文如车辐解的特征,其原植物为马兜铃科植物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的根。现代大量使用的防己科防己,在历代本草中虽没有明确记载,但陶弘景云:“今出宜都、建平,大而清白虚软者好”​,此处并未提及“文如车辐解”​,当属防己科植物。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谓防己以根大而有粉者为好,应为粉防己名称的由来。另除广防己(又名防己马兜铃)为常称之木防己外,尚有防己科植物木防己(又名:青藤香)Cocculus trilobus(Thunb.)DC.的根亦作木防己入药。

  传统经验认为,汉防己与木防己“二者功力颇近”(《本草正义》),均能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证及水肿、小便不利等证。但二者功用稍有偏胜,唐代甄权《药性论》云:“汉防己,君,味苦有少毒。木防己,使。畏女菀、卤咸。​”​“少毒”可与含马兜铃酸的汉中防己相联系。另有“汉防己主水气,木防己主风气、宣通”(《本草拾遗》)、​“治风须用木防己,治水须用汉防己”(《本草求真》)、​《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治脚气水肿用汉防己而不用木防己,均说明汉防己利水消肿作用较强,治下焦湿热,下半身水肿,湿脚气多用;而木防己功偏祛风湿、止痛,故多用于风湿痹痛及上半身水肿等证。由于广防己含有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为保证用药安全,国家已于2004年发布文件,停用“广防己”药用标准,以“粉防己”代之。

  历代古本草对防己的归经,多谓其“入太阳”(《本草通玄》)、​“入肾”(《本草新编》)、​“入肝、脾、肾三经”(《本草再新》)。从未言及入肺经,就其“行十二经湿为可任”(《本草经疏》)亦不过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但以其为主用于肺部疾患的记载却不少,如《药性论》谓其“散留痰、主肺气嗽喘”​,​《儒门事亲》单用汉防己为细末,每服9g,浆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和渣温服之,用治肺痿喘嗽。​《古今录验方》则用汉防己、葶苈等份,为末,糯米饮,每服3g,用治肺痿咯血多痰者。其实用本品治“皮水”​、​“风水”​、​“支饮”​、​“痰饮”等证,除与其善泄膀胱火邪而利水消肿外,亦与其宣泄肺气通调水道相关。

  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汉防己甲素对实验动物支气管平滑肌有一定的舒张作用[生理学报,1959,23(3):237];汉防己甲素还有抗过敏效应,对肺血管和气道平滑肌的收缩有抑制作用,由于非选择性的钙通道阻滞而产生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提示对哮喘、肺动脉高压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有潜在的治疗作用[Acta Pharmacol Sin,2002,23(12):1107]。另据现代临床报道,用本品生药或汉防己甲素治疗煤工尘肺、矽肺及晚期肺癌等肺部疾患,均取得较好疗效。研究证实,汉防己甲素能使小血管扩张,使遭受矽肺病变损害而管腔变窄的肺部小血管或已经封闭的小血管,以及大面积受破坏的血管床恢复血液循环,局部组织得到良好的血液灌注。同时加速病变周围所形成的非特异性炎症渗出物和新形成的脂蛋白颗粒以及病变中崩解的胶原吸收。汉防己甲素还能阻止前胶原和葡萄糖胺聚糖向细胞外分泌,降低了矽肺病变中胶原和葡萄糖胺聚糖的含量,使组成矽肺结节的成分减少[海峡药学,2008,20(8): 119]。根据“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8]而言,​《中国药典》(1995年版)谓防己“归膀胱、肺经”是很有道理的。

猜你喜欢

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
58黄耆【本经原文】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
41【本经原文】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岐伯曰无毒。色白者善。
()
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
210枳实 本经原文z】味苦,寒,无毒。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
62香蒲【本经原文】味甘平,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