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石。。[!--writer--]。为含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产于河北、河南等海边地或盐场附近。全年均可提炼,以秋、冬二季为好。药材性状:味咸,微苦,性凉。以条块状结晶,无色,透明者为佳。其炮制品名称有:朴硝、牙硝、马牙硝、风化硝、玄明粉、元明粉等。
【应用】
一、胃肠积滞证
本品苦寒能泻热通便,味咸能润燥软坚,能使坚硬燥结之大便软化,有利排出。故为“咸能软能下”的代表性药物,亦为治里热燥结之要药。大凡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有推陈致新之妙,每与大黄相须为伍,以增强其泻下泄热之功,如仲景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等,皆用芒硝以软坚泻下去实热。诚如《本草求真》所云:“热邪深固,闭结不解,用以苦咸以为削伐,则药与病符,自不见碍。”现代临床报道,将芒硝30g置于灌肠筒内,加入温度39~41℃的温水500ml,然后搅匀使芒硝全部溶化,常规灌肠。如法灌肠1次后,71例老年便秘患者中,15~20分钟开始排便者64例,21~26分钟排便者7例;自行排便维持5~7天者30例,7~14天者26例[浙江中医杂志,2002,(3):109]。用芒硝腹壁外敷(芒硝100~500g,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腹部,每日1~3次)辅助治疗肠梗阻取得较好疗效,52例肠梗阻患者中,49例腹痛、腹胀消失,肛门排气排便恢复,复查腹部平片或腹部透视未见梗阻征象,有效率为91%[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0):1360]。
二、热毒证
芒硝外用有清热消肿之功,可广泛用于热毒病证。1.外科病症如《千金要方》以之与生地、(豆)豉同捣外敷,治一切痈肿。《梅师集验方》用芒硝水调外涂,治火丹毒。临床报道,取冰片、芒硝,按1∶10的比例混匀研末备用。按病变范围大小,取适当纱布一块展平,将所备冰片芒硝散适量均匀地撒在纱布中央,约0.5cm厚,包好,贴敷患处,每2~3天更换1次。共治疗外科感染230例患者,均治愈,平均换药3次[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5):272]。取冰片、芒硝,按1∶10的比例混匀研末备用。视创面大小将冰片芒硝散均匀置于辅料上,贴敷患处,隔日换1次。共治疗蜂窝织炎60例,治愈38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医学理论与实践,1991,4(2):32]。取芒硝、大蒜各30~60g混合碾成糊状备用。用凡士林纱布垫于患者麦氏区,将该药均匀涂抹于纱布上,固定。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治疗阑尾脓肿86例,其中治愈81例,无效5例[实用医学杂志,1987,(5):47]。2.五官病症《本草求原》云:“马牙消治齿痛,食蟹龈肿,喉痹肿痛,重舌口疮,鹅口”。《药性论》云:“末筛点眼及眼药中用,甚去赤肿、障翳、涩泪痛”。临床可用于咽痛、口疮、目赤等五官科疾患。如《医学广笔记》以之与胆矾、雄黄、明矾共研,吹入喉中,治乳蛾。《简要众济方》用马牙硝细研,于舌上掺之,治小儿鹅口。《普济方》用风化硝或芒硝研末,随左右鼻内吹之,治牙疼。《圣济总录》用马牙消研极细末点眼,治暴赤眼;《孙真人食忌》用芒消研细末点眼,治眼有翳。《圣济总录》以之与龙脑、蕤仁为散,入黄蜡熔和,绵裹塞耳中,治耳聋。此外,本品尚有回乳之功,局部外敷,可使乳汁减少,乳房胀痛减轻。临床报道,取芒硝150g用纱布包裹,分敷于两乳房上并固定,24小时后取下,如两乳房胀感同前,应重新更换1次。40例中,于用药后2天内回乳34例,3天内回乳4例,无效2例[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0):634]。
一、关于芒硝“基源”的讨论消石、朴消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作为两个品种列为上品,并谓消石“一名芒消”。而芒消入药,始于《名医别录》,名曰:“生于朴消”。由于“芒消”名称相同,后世有些本草不分来源,不分实质,从而导致文献记载的混乱,以致两种芒消名实难辨,一直延续到宋代。如《本草经集注》云:“按《神农本经》无芒消,只有消石,名芒消尔。后名医别载此说,其疗与消石正同,疑此即是消石。”陶隐居对芒消是否为消石持不肯定的观点。《新修本草》云:“今炼粗恶朴消,淋取汁煎炼作芒消,即是消石。《本经》一名芒消,后人更出芒消条,谬矣。”认为芒消就是消石,否认同名异物之说。《开宝本草》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唐注以此为消石同类,深为谬矣”。《本草图经》也对时弊提出了批评,曰:“今医方家所用,亦不复能究其所来,但以未炼成块,微青色者为朴消;炼成盆中上有芒者为芒消,亦谓之盆消;其芒消底澄凝者为消石。”尽管如此,关于诸消(尤其是芒消和消石)的基源问题仍然混乱不清。如《本草衍义》记载,朴消“是初采扫得,一煎而成者,未经再炼治”;芒消“生于朴消。乃是朴消以水淋汁,澄清,再经煎炼,……遂结芒有廉棱者”;消石“是再煎炼时已取讫芒消凝结在下如石者”;英消“是消之精英者,其味甘,即马牙消也”。寇氏认为,“四物本出于一物。由此煎炼,故分出精粗,所以其用亦不相远”。明代李时珍力排众议,认为“诸消,自唐晋以来,诸家皆执名而猜,都无定见。”他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生于盐卤之地,状似末盐,凡牛马诸皮须此治熟,故今俗有盐消、皮消之称。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消,在上有芒者为芒消,有牙者为马牙消。《神农本经》止有朴消、消石,《名医别录》复出芒消,宋《嘉祐本草》又出马牙消。盖不知消石即是火消,朴消即是芒消、马牙消,一物有精粗之异尔。诸说不识此,遂致纷纭也。”故将朴消、芒消、牙消一并论述,不仅明确了芒消的来源,而且指出了诸消的区别。由斯观之,《名医别录》所载“芒硝”是朴消的炼制品,而《神农本草经》所载“芒硝”是硝石的异名。二者同名异物,不能混为一体。《中国药典》2010年版将芒硝的基源确定为含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二、关于芒硝“利尿”的讨论《名医别录》谓能“利大小便”,《汤液本草》谓其“总主大小便难,溺涩秘结,俱为水少。”说明芒硝不仅能通大便,亦能利小便。故《本草汇言》称之为“通利大小二便之药”。明以降,芒硝通大便的作用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利小便的功效在本草著作中则鲜有记载,渐被湮没。事实上,芒硝利小便之功在方书和其他古籍中不乏记载。如《圣济总录》芒消散(芒消、赤茯苓)治膀胱结热不通;芒消汤(芒消、冬葵子、滑石)治关格不通,脬肠妨闷,大小便不通。《太平圣惠方》芒消散(芒消、大黄、栀子仁、甘草、黄芩)治发背,大小便不通,心神烦躁,脐腹妨闷。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记载,“治小便不通,芒硝一钱,研细,以龙眼肉包之,细嚼咽下,立愈。”现代临床报道,芒硝小剂量内服有利膀胱、导癃闭之功,治老年热结水腑小便不通者效著,治疗35例,其中29例效果满意;又治疗早期肝硬化腹水82例,有效68例[中医杂志,1993,34(11):647]。用芒硝敷脐,治尿潴留有捷效[中医杂志,1993,34 (10):581]。此外,用大黄、芒硝外敷治疗会阴水肿[南通医学院学报,1993,13(3):297],用芒硝百部散(芒硝、百部、地榆等)治疗肛门水肿[江西中医药,1985,(5):54]等,均获得较好疗效。现代成方制剂尿路通片(《2005年版临床用药须知》)以之与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等为伍,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痛、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爽等。可见,芒硝利尿之功不容忽视,应该引起关注,并加以研究。
三、关于芒硝“活血”的讨论《名医别录》谓能“破留血”。《药性论》谓能“通女子月闭,症瘕。……能散恶血。”《药品化义》:谓其“因咸走血,亦能通经闭,破蓄血”。从本草记载分析,芒硝有活血之功,可用于经闭、症瘕等瘀血证。实验研究表明,用芒硝水溶液湿敷对外伤性血瘀模型大鼠有好的治疗作用。可显著降低全血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可显著改善动物的病理组织损伤[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 (8):1719]。临床报道,取芒硝20g,兑入25~40℃热水100ml中,充分溶化制成20%溶液,湿敷或浸泡患处,每天3次,每次30ml。治疗软组织损伤16例,结果治愈12例,显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挫伤、扭伤疗效显著,韧带损伤效果较差[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2): 124]。以芒硝为主,配伍大黄、栀子、桂枝等,共研末,水调或醋调,局部外敷。治疗扭挫伤114例,结果:3天治愈率为16.67%,5天治愈率为82.45%,9天治愈率为0.28%[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2): 61]。由此可见,芒硝外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的消除。至于内服可否治疗瘀血病证则鲜有报道。因此,关于芒硝活血散瘀功效的认定还有待时日。
四、关于芒硝“不宜与硫黄、三棱同用”的讨论《中国药典》1995年版在芒硝【注意】项中没有涉及配伍禁忌的内容,其后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所涉及。如2000年版和2005年版记载芒硝“不宜与三棱同用”。2010年版在此基础上又有所扩展,认为芒硝“不宜与硫黄、三棱同用”,这对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金元以降,“十八反”、“十九畏”歌诀甚为流行,历来视为配伍禁忌的典范。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十九畏歌诀”云:“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牙硝难合京三棱”。明确指出朴硝不宜与硫黄同用,牙硝不宜与三棱为伍。如前所述,芒硝、牙硝均为朴硝的炼制品,三者同源异流。既然朴硝、牙硝都有相畏的内容,那么芒硝亦概莫能外。这可能就是《中国药典》记载芒硝配伍禁忌的缘由。事实上,“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历来存在分歧。无论从文献研究、临床报道和实验观察来看,尚无一致的结论。更何况“十九畏”并为涉及芒硝。因此,芒硝能否与硫黄、三棱同用还有待深入研究。
五、关于芒硝“煎服法”的讨论
关于芒硝的煎煮方法最早可追溯到《伤寒杂病论》。仲景用芒硝,均强调“去滓,内芒硝”,然后上火“微沸”或“微煮”。即将芒硝冲入汤液中,再微煎至沸即可服用。所谓“后纳微煮”(《本草思辨录》)是仲圣用芒硝的一大特色。《本草经集注》云:“芒消、饴糖、阿胶皆须绞汤竟,内汁中,更上火两三沸,烊尽乃服之。”认为芒硝和胶质类药物都应先入汤溶化,再煮沸服用。然而,芒硝的传统服用方法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甚至被边缘化或弃置不用。《本草纲目》认为,芒硝有“见水即消”的特性,说明芒硝的水溶性较好,入汤无需煎煮。试验研究表明,芒硝主要成分为硫酸钠,硫酸钠溶于水后,电离成2个Na+和1个[插图],离子在溶液中水化,会使其他成分的溶解度降低,提示芒硝在中药组方不与其他药物共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 (1):72]。有鉴于斯,2010年版《中国药典》将芒硝的用法规定为“一般不入汤剂,多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符合临床用药实际。
六、关于“朴硝、芒硝、玄明粉”的区别与应用朴硝为天然产品加热水溶解,去渣冷却后析出的结晶;芒硝系指用朴硝与萝卜共煮后所得的重结晶;玄明粉是指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白色粉末,又名风化硝。三者同源异流,功用相似。“皆通大肠之实结”(《得配本草》)。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名称有异,其药性峻缓有别。《本草蒙筌》认为,朴硝“力紧”,芒硝“力缓”,玄明粉“缓而又缓”,临床应用当区别对待。一般而言,朴硝为其粗制品,杂质较多,故临床多作外用,治疗疮痈肿毒、乳痈初起等;芒硝质地较纯,泻下力强,主要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等;玄明粉质地最纯,但临床多外用治口腔、眼部疾患。
临床新用
1.治恶性腹腔积液
取芒硝500g腹壁贴敷,隔日1次,1周为1疗程。治疗晚期恶性腹腔积液患者32例,其中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 84.4%[中国当代医药,2010,17 (33):54]。2.治肠麻痹取芒硝100g,用纱布包好置脐上,必要时24小时可重复使用。治疗肠麻痹150例,多数患者在用药后4~10小时出现肛门排气,腹胀消失,少数患者缓解不明显,继续使用,一般于48~72小时症状基本缓解[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8,19(2):36]。在抗感染,改善循环,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抢救措施的同时,用芒硝100~200g,装入布袋内,外敷于中下腹部;再置热水袋于布袋上热敷0.5~1小时。285例中毒性肠麻痹患儿中,4小时内痊愈118例,好转15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96.8%[江苏中医,1997,18(10):20]。
3.治急性前庭大腺炎
取芒硝60g,冰片3g。用纱布制成的药袋敷于患处,10天为1疗程。共治疗58例,其中37例痊愈,占64%;21例显效,占36%[中医外治杂志,1996,(6):26]。4.治单纯性胰腺炎
取大黄、芒硝等量,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备用。使用时先将肚脐洗净,将药末用0.9%氯化钠溶液搅拌成糊状,敷脐,24小时换药1次,3次为1疗程。本组30例,治愈24例,显效6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13例,2个疗程治愈11例[吉林中医药2002,22(5):37]。
5.治胆囊炎
取芒硝50g,冰片5g研粉混匀,敷于腹部胆囊投影区,固定,3天换药1次。治疗50例,其中敷药2次症状体征消失38例,敷药3次症状体征减轻10例,无改善2例[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12(2):44]。
6.治静脉炎
取芒硝200g,加冰片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使之完全溶解,经高压灭菌后备用。放入无菌纱布,待浸透后取出,敷于患部。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直至痊愈。治疗输液所致静脉炎59例,治愈57例,有效2例[山西护理杂志,1998,12(6):264]。用血竭芒硝散(芒硝300g,血竭、威灵仙各12g,冰片10g,三七60g)适量加醋、甘油调成糊状,涂于纱布上,敷于红肿处,每日2~3次,每次1小时。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34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2%[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2):116]。
7.治湿疹
取芒硝50g,溶于沸水1000~1500ml,先趁热气上蒸之时熏其患部,待药液热度下降后再以其洗之。每日早晚1次,每次约30分钟,5天为1疗程。600例中痊愈360例,显效120例,有效96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96%[中医外治杂志,2000,9(4):13]。
8.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前清洁结肠
患者于检查当日早晨禁食,空腹服芒硝胶囊(每粒含芒硝粉1g)24粒(年老、体弱或腹泻次数较多者可适当减量3~5粒,便秘者可增服3~5粒),嘱患者多饮水,中午可少进普通饮食。下午排空大便即可做结肠镜检查(服药至结肠镜检查时间不少于6小时为宜)。共观察622例,结果结肠清洁445例,较清洁156例,不清洁21例,总有效清洁率为96.6%[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1997,7(2):28]。于检查术前5小时服药,取芒硝25g,以开水300ml冲化顿服。共观察72例,全部排便,服药后排便时间1~4小时,平均1.8小时,排便次数2~5次,平均2.8次。肠道清洁较彻底,基本无残留粪便与气体[中国农村医学,1996,24(3):52]。
干姜。。。157【干姜本经原文】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珠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六味药。。。
栝蒌。。。见260栝蒌根(瓜蒌根)产我国陕西者良,他处亦有之,为山野自生之蔓草,根名天花粉,实名瓜篓实,皮名瓜篓皮,中含仁甚多,名瓜篓仁,俱入药。
一味药。。。高齐民先生对《伤寒杂病论》单味药的分析
附子。。。264附子【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杏仁。。。353杏核仁【本经原文】味甘,温,有毒。治咳逆上气,肠中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生川谷。今名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