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熊继柏先生讲了1967年他治疗的一个低热昏迷病人的详细经过,一方面感叹和仰慕熊先生25岁时就有胆有识治疗危急病人,同时也使我想起了娄绍昆先生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里汪阿姨给娄先生讲的怎么治疗突然昏死过去的人的经验,就有了今天的公众号内容,现把相关内容和医案进行总结,先以对话的形式把娄先生和汪阿姨交流摘要如下 :
娄先生:汪阿姨,如果遇见一个突然昏死过去的病人,也不知道是什么病,中医可以诊治吗?
汪阿姨:当然可以,一个人突然昏死过去,这是多么危急的疾病啊,就是在现代大医院里,要诊断出是什么疾病并非易事,遑论治疗了。然而古代中医却可以通过另外一条途径找到一条非常合理,且可以操作的诊治方法。昏死过去是一个症状。中医也分中风、癫痫、厥证、中毒、热病等好多种病。 如果沿着这一条认病、辨病的思路去诊治的话也是极为复杂的。
娄先生:难道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执简驭繁的诊治方法?
汪阿姨:当然。先分“脱证”、“闭证”两大类。再在“脱证”中选择方剂四逆汤回阳救逆或者是生脉饮气阴并补;在“闭证”中选择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或者是苏合香丸温通开窍。这样的诊治就能最大程度的帮助病人,促使其大脑苏醒。
娄先生:什么是脱证?什么是闭证?临床上如何区别?
汪阿姨:我打个比方吧。“脱证就是指人体的所有门窗都是打开的,如病人口开齿露,手撒汗多,二便自遗,肢体瘫软;闭证就是指人体的所以门窗都是关闭的,如病人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脱证和闭证,两者的各个主症都是相反的,临床上比较容易区别。”
注:汪阿姨这样一讲,同样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的病人,就被清晰地分成了两大类。这样相对应地去抓主症的办法真好。
汪阿姨:再进一步辨证就可以用方药了。“脱证”的病人如果有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的症状,就可以使用四逆汤;‘脱证’的病人如果有面红肢温,脉数舌红的脉症可以使用生脉饮。闭证的病人如果有谵语烦躁,脉数舌红的脉症就可以使用安宫牛黄丸;闭证的病人如果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的脉症就可以使用苏合香丸。
娄先生:汪阿姨,你有否用上述的方法诊治过疾病?
汪阿姨:有啊。我在娘家的时候,时有遇见这种病症。有一年夏天,我跟着父亲出诊,患者是一个中学生,暑假期间帮助家中割稻子而中暑,昏迷不醒已经五六个小时。病人躺在大房间的床上,周围站满村子里的亲房、邻居。我们进去以后,大家才安静下来并退出了房间。我认真地听着,心里忐忑不安。病人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你说是什么病证?
娄先生:“闭证。”我随着她的思路,依照她的诊断框架在紧张地思考,经她一问,我就脱口而出。
汪阿姨:好。进一步仔细观察,病人面白唇暗,四肢不温,脉沉滑。轻轻地撬开紧闭的牙缝,就看见口中的又白又粘的痰涎顺着口角流出,并勉勉强强地看到舌苔白腻。
娄先生:噢,苏合香丸。
汪阿姨:又给你选对了方剂,假如从判别病名入手就没有这样容易了。我当时就和你一样。在父亲的导引下一问一答选对了。后来父亲取出药瓶中一点点由细辛与皂角研成细末的‘通关散’,叫我轻轻地吹入病人鼻中。连吹了几次以后病人喷嚏频作,牙关稍有松动。然后把苏合香丸用温开水化开,让病人勉强地灌服下去,再加以针刺‘十宣’,这个病人就苏醒了过来。
学习思考:通过汪阿姨和娄先生的对话内容,可知昏死是一种症状,简单的、执简驭繁的诊治方法是先分“脱证”、“闭证”两大类。再在“脱证”中选择方剂四逆汤回阳救逆或者是生脉饮气阴并补;在“闭证”中选择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或者是苏合香丸温通开窍。“脱证”的病人如果有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的症状,就可以使用四逆汤;‘脱证’的病人如果有面红肢温,脉数舌红的脉症可以使用生脉饮。闭证的病人如果有谵语烦躁,脉数舌红的脉症就可以使用安宫牛黄丸;闭证的病人如果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的脉症就可以使用苏合香丸
在病人牙关紧咬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由细辛与皂角研成细末的‘通关散’,轻轻地吹入病人鼻中,使牙关稍有松动后灌药。后面熊继柏先生的其中一个案例中,熊先生就作难了,当时用了西医的方法鼻饲。
接下来,我们看熊继柏先生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治“流脑”昏迷、高热、抽搐的病人(急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危重病症)
1967年春季(3~4月间),在石门县农村有“流脑”流行,有个病人周某,男,17岁,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流脑”。病人突发高热、恶寒、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抽搐,几天后昏迷,身发红斑(3块)、像开水烫的红疱,口中频频发出乌鸦一样的“呵、呵”叫声。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请家属将病人抬回家。诊见病人高热(41℃)、昏迷、手足抽搐不止、角弓反张、双目上翻、口张不合,遍身有多处斑疹,舌黑而干燥,脉数而疾,便处以清瘟败毒饮,用的大剂量,用两张报纸包的药。因其距家太远,就让家属把病人留在医院内,立即煎药服用。由于药量很大,煮药用的是农村煮红薯的大吊锅,生石膏用到半斤(250g),生地黄、玄参等均用至1~2两(50~100g)。处方:生石膏250g,生地黄60g,玄参60g,栀子30g,连翘30g,黄连30g,黄芩30g,知母30g,赤芍20g,牡丹皮20g,淡竹叶15g,钩藤钩30g,羚羊角片30g,犀角片15g,甘草10g。令煎水置冷,半小时喝1碗,频频灌饮,直到天明。
学习思考:通过上面的学习,很容易知道,这个案例中的患者是“脱证”,因为有“口张不合”,知道了属于“脱证”,接下来选择方剂四逆汤回阳救逆或者是生脉饮气阴并补,选那一个呢?“舌黑而干燥,脉数而疾”,显然选择生脉饮并不困难,生脉饮有麦门冬、人参、五味子等组成。熊先生用的是大剂量清瘟败毒饮。他们的方向是一致的。清瘟败毒饮是清代疫病学家余师愚治瘟疫的专方,疫病的特点是“发热,烦躁,头痛如劈,两目昏瞀”。清瘟败毒饮可用来治“流脑”、“乙脑”,主要用于治疗“流脑”。该方的特点是清热解毒,凉血化斑。余师愚称“是十二经清热的总方”,将气、营、血分之热同清。其中包含了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熊老在诊治周某时用此方还加了羚羊角、钩藤,目的是加强熄风作用。
案例二、治感冒发热之后突发昏迷的病人(昏迷原因待查,疑难病症)
1967年冬天,病人文某,女,19岁,是石门县一个山区的农民。开始发病是感冒、发热、头痛、恶寒,当地医生给她治了两天。到第3天病人开始进入昏迷,立即抬送到人民医院,发热38℃,持续昏迷了3天3晚没醒,医院的院长请我去会诊。诊见病人:两手握拳,牙关紧闭,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摸手脚温度是低热,脉象细数。请护士帮忙用镊子撬开病人牙关,其满口的痰涎就流出来了,舌苔白厚腻,整个舌体被厚腻苔所覆盖。这病是外感引起的,舌苔如此厚腻,显为湿热痰浊,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温病中湿热夹痰蒙蔽心包的病证,于是选用了菖蒲郁金汤。菖蒲郁金汤里面有一味药叫玉枢丹,这个玉枢丹又名紫金锭。当时我在药房里去查药,药房紫金锭是外用的,没有内服的,于是改用两味药代替,用两味什么药代替呢?一味薏苡仁,一味胆南星。加大化湿化痰的作用。当我开完处方,我突然想到这药怎么喂进去?医院病房主任说,喂药我负责,他说可以从鼻孔里灌,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西医可以用鼻饲灌药,真佩服他们呵!我说我得向你们学习。用这么2付药,一天一夜就把病人灌醒了,苏醒了以后病人要回家,我说你还带付药回去吃,她又带2付药回家,总共吃完了4付药。1986年我回石门家乡医院义诊,这个女孩子来了,她已经有两个小孩了。
学习思考:这是熊先生的第二个医案,很容易知道,这个案例中的患者是“闭证”,因为“两手握拳,牙关紧闭,口不能言”,“舌苔白厚腻”提示应该用苏合香丸,熊先生用的是菖蒲郁金汤加减,大的方向是一致,熊先生当时不知道使用‘通关散’,,而是采取了西医的鼻饲。
总结:通过熊先生的两个案例和汪阿姨的一个案例的治疗全过程以及汪阿姨教的方法,再遇到昏迷不醒的病人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可以综合运用熊先生和汪阿姨的经验,灵活处置。
公众号文。本网站在微信公众号经方学习录发布的文章,会不定时的转录到本网站,为了便于查找,以公众号文放在在经方家栏目下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