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小剂经方起沉疴的启示:久病不耐重剂

出自当代公众号文相关的经方为《

  对于剂量大小的讨论一直在继续,这是因为有的医家因临床使用小剂量临床效果很好,逐渐为自己的用药特点,也有的医家以大剂量闻名,其实剂量的大小要因人因时而定。先看一个李翰卿先生的医案:

  李先生曾治一例二尖瓣狭窄手术后心力衰竭者因服用前医方剂后,心悸气短加剧,咳喘不足一息,腹满浮肿更甚,请李先生会诊:"可予真武汤加减治之。"遂处方:附子0.3克,白芍0.6克,茯苓0.3克,人参0.3克,白术0.3克,杏仁0.3克。服药25分钟后,心悸气短咳喘即减轻,1小时后排尿1次,腹胀浮肿亦减,平卧睡眠数小时,至次日晨,亦可以自行翻身。遂照原方继服,3日后,竟能下床走路20余步,且云:"一年来未能步也。"全方药量总共不过3克。

  无独有偶,太树人先生的经验:用药必须结合胃气,消化食物靠胃气,消化药物也要靠胃气,凡久病重病或老年性疾病,往往胃气虚弱,不耐重剂。需从小量微量开始,欲速则不达。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炉,加煤是必需的,但若多量猛加,反而是灭火。如果由微量开始,少添勤添,很快就会燃烧起来,火越来越旺,治病用药的道理与此类似。

  启示:久病重病者或老年性疾病,往往胃气虚弱,虚不受补,要从小量微量开始,从“建中”开始。脾胃论也好,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也好,或者说扶阳派也好,都重视“建中”,傅文录先生对扶阳学总结的“次第”和“有邪去邪,无邪建中,最后填精”其实也是重视“建中”,都知道“建中”,但往往忽略了从量上应对,许多病,是来不及“建中”的,难道就不治了吗?

公众号文

本网站在微信公众号经方学习录发布的文章,会不定时的转录到本网站,为了便于查找,以公众号文放在在经方家栏目下的分类...

公众号文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