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出自痉湿暍病脉证治相关的经方为《葛根汤,瓜蒌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倪海厦:
中医讲的痉病区分为刚痉和柔痉,类似西医讲的“脑脊髓神经炎”,简言脑膜炎。
好,这里呢,我们介绍又回到太阳病啦,太阳病呢,当你遇到这个脑膜炎呀,这个病呢,也是在太阳病上面,病人有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我们一般来说,发热呢,无汗就是标准的太阳伤寒,对不对?太阳伤寒,发热,无汗呀,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如果是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所以痉病呢,分两种,脑膜炎有两种,一种是刚痉,一种是柔痉,那临床上面看见很多小孩子呢就会发生这种情形。那刚痉出现的时候,有刚痉的方子,柔痉出现的时候,有柔痉的方子,都是一剂就知,一服药第一碗下去就知道了。
张仲景开的两个方子,一个是葛根汤,一个是瓜蒌桂枝汤,得到痉病时候就这两个处方。

胡希恕: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这个痉病,一般说是不恶寒的,唯独刚痉不然,​“反恶寒”​,其实这里是太阳伤寒,伤寒是发热无汗而恶寒,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痉。痉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抽搐,平时说是抽风,小儿各类风证,其实和风没有关系,现代说就是破伤风。它是由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起的抽搐。小儿剪脐带,以前剪脐带不卫生,感染破伤风杆菌就要抽搐,现代小儿遇到搐风(破伤风)就少啦,在医院就消毒干净了。所以古人说这是风,是有问题的。研究中医的原委相当广泛,需要整理。这里的“风”字,假如是风,现代的产妇不像以前,以前捂得严,简直是风丝不透,该搐风还是搐风,现代在医院里头她也不搐风,所以不是“风”​,是肯定的,而且还经过科学证明呢!但站在中医的立场想一想,既然不是风,那治病是祛风,是治什么呢?古人认为是祛风,既然不是风,这祛风的药也就成问题,所以说研究中医需要如实地来看待它,这问题太多了。我本来打算把平时经常用的药另写一下,现在看是来不及了,我的时间感觉不够用。你们谁有时间可以写一写。这一章很容易就看得出来,搐这个病,如果以太阳病伤寒这个病型出现的话,就叫作刚痉。
刚才讲这个中风是有问题的,但是刚痉这个形象一点不错,古人掌握这个证的形象,这个也是规律,治疗一点不错,所以中医尽管说它是风也好,是寒也好,是辨证不是辨病,治疗既不是祛风,也不是治破伤风杆菌。所以中医这个妙的地方,不在我们这种理论上怎么来说它,而在治疗的方法、方式上。​《伤寒论》方法、方式里说得非常清楚,这个书(​《金匮要略》​)就写得不清楚了,详情都见《伤寒论》了。你看这一句话就知道,​“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如果没有一个“痉病”这个问题搁这儿,就是太阳伤寒了,怎么是刚痉呢?它讲的是痉,其实是痉搐,如果痉病一搐,要以太阳伤寒出现者,就叫刚痉,它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发热、无汗、恶寒在《伤寒论》里叫作伤寒,来这里就叫作刚痉,那是胡闹。伤寒只是发热、无汗而恶寒。那痉呢?形象一样,但多一个搐,痉就是痉挛,就是搐,这里文字很简单,因为太阳伤寒我们在《伤寒论》都讲了,来这里一说就可以明白了。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有两个类型,一个是无汗,那就是太阳伤寒;一个是同时出汗,那就是太阳中风。太阳中风唯独痉病的时候,它不恶风,痉病是热,热而汗出,上面讲的温病、阳明篇都有,所以它与太阳中风不同,但也必须有痉,不痉而发热、汗出、不恶寒是温病,也不能说它就是痉。我们讲的痉是一个前提。如果痉以中风这一类病型出现者,那这种痉就是柔痉,这个书非常简略。在这一段里头,关于痉的总论搁到这一大块儿里头,乱七八糟的。
连建伟:
这两条,说明痉病有刚痉和柔痉的区别。就好像我们学《伤寒论》一样,太阳病有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而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有时候也恶寒。我们学了《伤寒论》,对《金匮》就比较好理解。
这个病是因外感而起的,所以叫“太阳病”​。它发热、无汗、恶寒,而且还有项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就叫做“刚痉”​。张仲景这条条文没有把项背强急、角弓反张写进去,省略了。因为过去写字很不容易,都要刻在竹简上,所以他能省略尽量省略。正因为仲景在后面已经说了:“名曰刚痉”,就说明病人已经有“痉”的症状,还有“发热无汗,反恶寒”,所以是“刚痉”​。如果既有项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但“发热汗出”​、​“不恶寒”,那就是“柔痉”​。刚痉“无汗”​,柔痉“汗出”;刚痉“恶寒”,柔痉“不恶寒”​。当然在古代有些书上,“不恶寒”这个“不”字是没有的,我们通过校勘,在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里,就是“发热汗出,而恶寒”,叫“柔痉”​。在《脉经》里,“不恶寒”下边有个小注,说“一本云恶寒”​。​《脉经》这本书比较可靠,因为它是王叔和写的,而王叔和又是注解《伤寒论》的。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脉经》和《巢源》是有道理的,应该是“发热汗出,而恶寒,名曰柔痉”​。​“恶寒”说明有表证,《伤寒论》有一条讲桂枝汤证:“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桂枝汤主之”​。 以上说明痉病有刚、柔的区别。刚痉属于表实,发热、无汗、恶寒;柔痉是腠理疏松,不恶寒而汗出,或者是恶寒而汗出,属于表虚。既然成为“痉”,肯定有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甚至口噤不开这些症状,但是仲景没有写,他省略了。因为他既然写了刚痉、柔痉,就把这个“痉”的主症概括进去了。这两条就是教大家区别刚痉、柔痉。根据《内经》,刚柔实际上也就是阴阳。​《内经》里讲:“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有一条讲:“先别柔刚”,所以刚柔就是阴阳的意思。阴阳又是虚实的意思。我们《中医诊断学》讲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实就是阳,就是刚;虚就是阴,就是柔。男人要有阳刚之气,女人要温柔一些。病人无汗,是表实,实就是阳,就是刚,所以叫“刚痉”,也就是“阳痉”​。汗出属于虚,属于阴,所以叫“柔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