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
张仲景在伤寒论有讲过,有几种状况是不能发汗的。疮家本来身 上就生有很多脓疮,会生疮的人基本上本身就是血不足了,血足的话 怎么会有疮呢?我们的抵抗力是藏在血液里面,血足就没疮,血不足 才是疮家。这个时候你给他发汗药,于是变成水也不够了,结果血就 更不够,病人反而会虚掉,血没有办法去滋养我们的肌肉、筋脉,也 会造成痉。遇到这种疮家得痉的话怎么办呢?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介 绍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芍药这个药,在这里跟诸位再讲一次, 如果血中有湿阻时,就是用芍药的时机。芍药分白芍与赤芍二种,实 际上真正我们在用时这两个是相通的。 如果硬要严格去区分的话,赤芍比较着重在外面,疮家用的,白 芍比较着重在里面,治疗脾脏用的,实际上这两个功能差不多。如果 血中有湿阻,什么叫做血中有湿阻?就是皮表生疮流脓流出黄水、脓 水这样滴滴答答黏黏的出来,这个就是湿。湿堵在血里面造成血液循 环不流畅,这个时候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要重用芍药甘草。你说: 「老师,芍药用二钱。」这种剂量只能清清牙齿,芍药要用一两以上 才够,大剂的下去救他,你们不要开太轻,这是一般我开的芍药甘草 附子汤。如果疮家遇到南派的话,很可能会开像浮萍、薄荷、陈皮等, 很清凉的药给你吃,我们北派开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好。常常有人半夜 如果『腿不得伸』,腿在抽筋,就是该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张仲景 在伤寒论是这样讲的。如果是疮家的人,疮流脓化脓水出来又痒又发 炎时,光是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只能去他的痛,还要加些固表药物,湿 才会去掉,同时要加一些解毒的药,寒凉的药在里面。因为病人有发 炎,西医讲发炎,就是中医讲的热,所以要加一些去热的药,像黄芩、 黄连此时都可以用的。所以黄芩黄连常常被我们混合芍药一起用,可 以去病的湿热阻隔。反过来,如果遇到女孩子的白带很多,是不是也 会用芍药?芍药对腹痛最好,所以四物汤里面一定要重用芍药,南派 就是用四物汤重用芍药用对了,其他的都还不对。后面还有很多方子 要给诸位看。
胡希恕:
那么此外,平时身有恶疮,由于脓血的丧失,津液本来就不足,组织就枯燥,虽有身疼痛的表证在,也不能发汗,发汗再亡失津液,那一定也要作痉。这几段全是根据柔痉来解释,柔痉的原因很多,一言以蔽之,就是津液丢失到一个相当程度,如果再有热,就要发痉,这个说的是柔痉。
连建伟:
“疮家”,就是指经常患痈疽疮疡的病人。这些痈疽疮疡往往要流脓水、一些流血水,因而病人本身就阴血不足。所以“疮家”“不可发汗”。《伤寒论》里35也有这样的条文。“疮家”虽然有外感表证,有身体疼痛,但是不能给他发汗,“汗出”就更伤阴津。疮家不停地流脓、流血,已经阴津、阴血大伤了,医生再给他发汗,再伤他的阴,病人就会筋脉失养,所以也要变成“痉”。这就说明很多疾病是由医生造成的。现代医学就讲是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有的是被医生治坏了,有的是用药用坏了。据国外统计,因医生用药不对而被治死、治坏的病人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学医就一定要学好,仲景时代就已经这么讲了。 温病学派有一个重要的医家叫吴鞠通,他学温病就是因为几位家人都是得了温热病后被医生治死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序里有这么一段话,他说:“生民无辜,不死于病,反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生民无辜”,老百姓有什么过错啊,白白的给医死了。“不死于病,反死于医”,不是死在病里头,而是被医生治坏了,治死了。“是有医不若无医也”,有医生还不如没医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学医就必须要精。所以我希望大家学士读完再读硕士,硕士读完再读博士。学医不精,好多病就看不来,就没办法处理,那还不如不学。把人看坏、看死,跟人家打官司,还不如不学医。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有志向,学医必须要立志:要学就要做“上工”。“上工治未病”,就是要知道疾病的传变,知道如何把疾病治好。我从1980年登上讲台讲课,讲了25年的课,我给每一届学生都学这段文字。我们既然学医,就必须要学好,否则就干脆不要学。还有一句话说:“学书费纸,学医费人”。“学书费纸”,学书画要费很多的纸,因为要经常写,经常画。“学医费人”,学医会消耗很多精力、气血。学医的学生很苦,我们学校里的学生有些小毛病让我看看,我诊诊脉,多是细弱的。那么多方剂要背,那么多中药要记,那么多辨证的本事要学,包括现代医学也要记,现代的药理也要记,望、闻、问、切,视、触、叩、听,什么都要会。学医是最苦的,学中医更苦。现在学中医,西医不学又不行,人家会说你西医不懂,不会急救。但一个人总只有这点精力,这点时间,人家学西医的一天到晚只学西医,我们既要学西医,又要学中医,多辛苦啊!况且中西医又是两种不同的理论,需要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我经常为我们的学生呼吁,我说他们太辛苦,学得太累了。但是既然学了,那还是得要学好。上面讲的三条,都是由于医家的误治而造成的痉病:不应“汗”而“汗”,不应“下”而“下”,这样就造成了疾病。这就提醒我们:治病要谨慎。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加葛根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