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痉湿暍病脉证治。
倪海厦: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当我们得到表症时。也就是病毒刚进入 我们的皮肤表面时,毛孔会因此闭起来,就不会流汗了。没有流汗我们需要用药去发汗,发掉「病毒」就是所谓的解表。一般身发热时, 我们有两种去热的方法。一种是利用发汗来解,一种是利用小便来解。 如果小便很通畅,这个热就有地方宣泄,如果小便也没有了,这个热 就会亢在里面,如往下走,小便又出不来,想走皮肤表面时又出不来, 于是就闷在里面。世界上所有的热都是往上走,你有没有听过热往下 走?热往下走就不会有火山爆发,热气球会升上去而不是冷气球,孔明灯也是利用热气才上的去,所以热的性就是往上走,当热冲到头上 来后,整个人就会呈现出脑膜炎的症状。头在晃,眼睛红赤的,此时病人的津液已经很枯竭了,你又给他发汗药,一发汗,就造成血里面 的水更不够了,于是脉就变弯了,你摸到的脉,脉就这样子扭曲的, 因为脉里面的水分不够,就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是很危险的,前面谈 到现在就是告诉我们发汗要有方法,一定要确定病人可以发汗再使用 发汗的药,就不会有问题。
胡希恕:到这儿是一段,患者身热恶寒,项背强急,一看就知道是葛根汤证。发热恶寒,颈项强急,这也是太阳表病。这讲的是刚痉,刚痉是以葛根汤证出现的,主要是表不解,气上冲。气上冲,人身上的津液即体液、水分也就伴着气上冲往上来,那下面就虚,所以津液不到足下,足就寒;上冲,津液往上来,上部特别充实,颈项也强急。这个葛根汤证,项背强急,就是津液冲至上体部,那么既是强急,也是痉挛、肌不和,即用葛根解肌。葛根汤证之“肌不和”跟柔痉“肌不和”是两种,那种(柔痉)肌不和是由于组织枯燥,而有热;这个(葛根汤证)热是有的,由于水气太多,湿、热这两种东西,也能使得肌肉不和,而发生痉挛,刚痉就是这么一种情况。所以说津液冲于上,“头热,面赤,目赤”,这是往上冲,热也往上冲,同时津液也是这样,项背强急,脖子痉挛,运转不自如,只能脑袋动,“独头动摇”。如果项背强急到一个相当程度,它就要发生背弓反张,就变成痉病了。骤然间口噤,口噤不能说话,牙关紧急,张不开嘴。“背反张”,后背反张。弓本来是反张往后,两头往后反张后抽,这就是痉病,是葛根汤证,是刚痉的一种情况。这后面参考刚痉的葛根汤证更清楚了。
连建伟: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这里基本上把痉病所有的症状都写出来了。病人有表证,有“身热足寒”、“恶寒"。但又有“颈项强急”,或者“头动摇”,或者“口噤”,即牙关紧闭,不能说话,或者“背反张”,即病人角弓反张,背部无法平卧于床上。本条说明痉病虽然是由外感风寒引起,但病邪郁而化热,伤津动风,所以就会有“头热,面赤,目赤"这些症状。“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疾病是由寒湿引起的,但医家给病人发汗太过,就会使得寒去而湿不去,并且因大发汗而表更虚,所以病人相当怕冷。“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这句话很难理解,脉怎么会像蛇一样?好多注家都没有解释清楚,我也考虑了好久。发汗太过,表虚了,但是湿还没有去,所以脉象就变得像蛇行似的既柔且缓。
仲景之热病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栝蒌桂枝汤,栝蒌桂枝汤方》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加葛根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理中汤,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