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痉湿暍病脉证治。
倪海厦:
接到前面这个病,当『其脉如蛇』,如果病人突然腹部胀大起来, 『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为什么会胀大?平常本该在上面的热,当热宣泄不出去时,有时热会反而往下走,突然出现烧退, 热会阻在中焦这里,于是造成腹部整个膨胀起来,此时代表湿热已经进入中焦了,没有在上面。热一旦进入中焦,表示这个病一定会好, 为什么?因为热极必返,所以这热会慢慢往下走。『脉如故,反伏弦 者,痉。』但如果脉还是没有变动,还是很弦,表示还会再发痉病。 所以如果遇到发痉的病时,我们要将湿热往下导引,后面会介绍一些方法。『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你摸到痉病的脉时就是所 谓脑膜炎的脉,此时必有高热,这时脉跳起来会很硬,然后上下直行 的。因为血太热会伤到津,血里面要有一定的水分,血失去津液时就 会过热,如此就会伤到我们的经络,伤到我们的血脉神经,所以太热 也不行。就好像我们将生肉丢在滚水里面一煮就白掉了,太热会伤到 肌肉。如果将猪血拿起来倒在汤里面一下子就煮熟了,所以太热也会 伤到血。
胡希恕:
“发其汗已”,指的是上述的痉。这个痉是刚痉,应该用葛根汤,用葛根汤发汗之后,“其脉如蛇”。这个脉不是上下溜直(很直),刚痉这个脉紧如弦,咱们讲的《伤寒论》太阳病,伤寒脉是浮紧,这个痉不但紧,上下更直。这个紧,与柔痉(的脉是)两种(不同情况),柔痉这个脉本来就虚,所以咱们讲太阳病中风脉浮弱,阳浮而阴弱,液体少,所以一发痉反沉而细。伤寒(的脉)不是,伤寒血液里头有大量的水分,所以充斥于体表,因汗不出,所以脉相当紧,浮而紧,这时候痉,脉在外头不但紧,上下更直。这两病都搐的时候,两个脉不一样。这脉指刚痉说的,如果发汗之后,这脉不上下紧弦,而如蛇行,蛇走弯曲,如蛇行状的样子,说明这个痉也好了。咱们刚才讲葛根汤证是气冲,津液往上,达到相当程度,所以整个后背部肌肉都失和了,发痉挛。那好了呢?气不冲了,表也解了,津液也下去了,所以“暴腹胀大”。津液下来了,这是已解了,葛根汤证主要来自项背这个地方。如果脉还如故,还是紧而弦,反伏弦者,但是脉变沉了,这个伏和沉呐,伏即沉得厉害,推脉道才能摸得到,这个病由表入里,更深了,这个痉也是不好的,“反伏弦者”,是不好的样子。这个病由表到里了,还是要痉,这底下都是对照刚痉说的。“发其汗已”,这一段是对刚痉说的。上面说,脉沉细者痉,指的是柔痉。紧脉刚才讲了,血管里充斥水分,即体液,也就是血液,在血管里头相当多,肌肉再一紧,更使得上下紧张,“紧如弦,直上下行”,这是刚痉的脉。所以这以上论的是刚痉。
连建伟:
本条接上文。病人突然肚子胀大,病情反而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内经》上讲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肚子胀胀的,往往就属于热,说明寒去就热,阴出于阳,这是好现象,所以是“为欲解”。“脉如故”,脉还是像原先那样柔缓。痉病的脉往往比较弦,而现在不仅是弦,“反伏弦”,脉沉得厉害称为“伏”,说明邪气更加深入了,病情在进一步发展。本条也是讲脉象;如果脉比较缓和,病就有所好转;如果脉伏而弦,那就说明痉病未解,还要发作。“紧如弦”,这个“如”实际上就是“而”,这两个字是相通,古人是互用的,所以还是念“而”。痉病,特别是刚痉,往往感受了风寒,所以脉紧,又因动风,筋脉强急,所以脉弦,故“按之紧如弦”。脉弦而有力,主风,主强直。“直上下行”说明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是紧而弦的。这条讲了痉病的主脉。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