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xiè齿,可与 大承气汤。

出自痉湿暍病脉证治相关的经方为《大承气汤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xiè齿,可与大承气汤。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这一段就没有表证,没有表证,你不能再发汗,这就是辨证。有表证可发汗,无汗者用麻黄剂,有汗者用桂枝剂,没有表证,干脆不能发汗。这一段是说阳明病,如果“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也说不出话来。它这一搐,气往上壅,这个壅是由里头壅的,不是表不解气往上壅,它是热壅于上,这是阳明病,热盛从里往上壅,所以“胸满”​。那么搐,承气汤证,也纯粹是热盛,津液枯燥,热伤津液,​“口噤”​,牙关紧闭,不能说话。​“卧不着席”​,仰卧,光两头——脑袋和腿能够着席。古人屋子里头铺席,现代日本也是铺席子,不是有桌子、椅子,而席地而坐,屋子里头铺席子,所以卧不着席,脑袋、腿着席,刚痉往上搐,背弓反张,整个背部不能着席。​“脚挛急”​,脚也搐,所以这个全身搐得相当厉害,破伤风症常可见到(这种情况)​,​“可与大承气汤”​。

  “主之”是肯定的,​“可与”有商量语气,也可以大承气汤,也可以调胃承气汤,以当时的情况斟酌,看热的程度、实的程度怎么样,以斟酌用药,但非下不可,下可以救阴,救津液,热太厉害了。到这里痉病讲完了,当然是不够全面,你看一下就知道了,但我们到这儿可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痉病,无热者不痉,就是热,刚痉也好,柔痉也好。柔痉不是说津液虚嘛,它也是有热才痉挛,光津液虚也不痉;这个刚痉不是说湿冲于上体部,光是湿,它也不痉,再有热它才痉。所以我们讲刚痉、柔痉,也都由于有热,津液枯燥;有热,津液充斥在肌肉里头,它才能使肌肉失调而发生痉挛。那如果没有表证,只有热,津液虚,也必作痉,且更厉害,阳明病是热得最厉害的。那么,是否有半表半里?可见非热者不痉,所以这个痉,三阳篇有,三阴篇不会有。少阳病也能有,我就治过,我给自己的孙女就用小柴胡加生石膏治。它这没全面说,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反正是热,以什么证候现出来的,用什么药就对了。

  所以我们读的是“要略”​,​《金匮要略》​,非常简约,而且话也说得不那么详细,但我们研究过《伤寒论》​,在这里能明白。痉病根据以上所讲,虽然只举了三条,在表、在里,当然也有半表半里。那么在里只是提出一个承气汤,可与大承气汤,但这里头概括很广啊,有没有大柴胡汤呢?也可能有,所以不详细来说,就是因证而施。但绝没有阴寒证,阴寒证不会痉。到这里讲完了。

  倪海厦:

  这个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有种脑膜炎的症状必须使用大承气 汤来治,如果你问说:「老师,到底他是括蒌桂枝汤?还是葛根汤? 还是大承气汤?」这就要靠辨症来做决定,病人得到的症状是什么?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老师,他说的都一样?」,唯有脚挛急,必 齘 xiè齿不一样。什么叫『 齿』?就是牙齿咬到绷得很紧,还有齘一个检查的方法,就是你把病人的嘴巴拉开来一看,他舌苔上面黄黄 的。还有再问问旁边的人:「他几天没大便了?」如果病人的亲人说病人本身就有严重的便秘,就是大承气汤证了,大承气汤,诸位都学 过了。你说:「老师,到了这种阶段『卧不着席』大承气太峻了。我 们用调味承气,小承气。」这就是医师不明病情发展,无法确定病人的需要,会耽误病人,这个时候救急需要『急下存阴』。这就是脑膜炎发病除了是我们身上血里面的水不够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大便堵在肠子里面。如果大便的臭气跑到心脏这边来,就变成奔豚,就是桂枝 加桂汤。如果跑到脑部去了,给西医检查,西医会说「无菌性的脑膜 炎」。为什么?西医只能查到细菌或是病毒感染,查不到大便的臭气, 他也不会闻一下,结果很多人因为失治而死掉。 我告诉你们大承气厉害到什么程度,大承气喝下去以后,病人大 便还没有出来,烧就已经退了,小孩子就已经开始玩耍了。大概这种 现象在喝完药后的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到了,如果病人没有 这种现象,一定是你开错处方。治病,时机很重要,当病人急需要时, 你还在那边怀疑犹豫,是不可以的。刚刚讲的痉病到现在,就是三个 处方在治疗,经方家治疗脑膜炎看似简单,我们只有三个处方在使用, 无汗有汗就分两个,西医没有分的,然而病人死在西医手上的却很多。 大承气汤证还有一个直接的确诊方法,就是利用腹诊。

  连建伟:

  本条痉病的症状有“口噤,卧不着席”,“卧不着席”就是角弓反张,身体不能完全平躺在席子上,“脚挛急”,就是脚抽搐、拘挛,甚至有因牙齿咬动而发出的声音,所以叫“必xie齿”,但是病人还有“胸满”,说明邪气深入阳明。见到这种痉病,可用下法。按照我的理解,“胸满”两字包含了痞满燥实,说明阳明里气壅滞,有里热,必须要攻下,攻下可以“急下存阴”​。​“痉”​、抽搐,是筋脉失养,阴津不足的表现,而这种里热又是一种实热,是最伤阴津的,只有“急下”​,才能保存阴液,所以张仲景提出可用大承气汤来治疗。大承气汤方我们已经学过,在这里就不细讲了。大承气汤煎服的时候,要先煮厚朴、枳实,后下大黄,最后加入芒硝,芒硝溶化后就可以吃了。我们在临床上使用大承气汤,必须根据仲景的煎服法,才有疗效,而不能四味药放在一起煎。要先煎两物一一厚朴、枳实,后下大黄,大黄后下才能保留其较强的泻下作用,最后加人芒硝,将之溶化。现在芒硝一般是冲服的,就是把芒硝放在药碗里,药熬好后倒进去,然后趁热把它搅一下,使之溶化。这个方剂是通过“急下”保存阴津来治疗痉病的。现代的一些名医,也用这个方治痉病,所以我在这里跟大家讲一个医案。一个女孩子,八九岁,发热面赤,角弓反张,谵语,家人以为有鬼附在她身上,给她搞了一些驱鬼的符,但没有用,就去叫医生来治疗。这位医生是广东名医黎庇留。农村里头以为是鬼物附身,所以就用渔网蒙在这个女孩子的脸上,还用一把刀拍桌子赶鬼,但39-是这个小孩子根本就不怕。黎医生说,这不是鬼物的问题,是痉病,不能吓她,一否则病会加重。投以大承气汤。女孩吃了一服以后,下了两三次,病就好了。这个医案很有意思,病人高热以后,影响到神志,会说胡话,甚至发生痉病,所以用大承气汤泻下之后,神志就清醒了。​《伤寒论》记载大承气汤治好多神志的疾病:有的“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就是眼睛看出去不太清楚,有的“谵语”​,即胡言乱语……,这些都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治。上面的几条条文,着重讲了治疗柔痉和刚痉的方剂。所谓柔痉,有发热、汗出,又有身体强,几几然,用栝蒌桂枝汤进行治疗。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因为病人汗出表虚,所以用桂枝汤。再加上栝蒌根,因为栝蒌根能够清热、生津、滋养筋脉。

刚痉发热、无汗,所以刚痉的治法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葛根和麻黄,葛根和麻黄都是发汗药,能够解表,而且葛根也是治疗项强的一味主药。病人小便比较少,说明在里的津液有所损伤,所以加了芍药。一般来说无汗是不能用芍药的,而现在小便少,说明津伤,所以用了芍药。芍药能够养阴,生津,还能够利小便。芍药有较好的利小便作用。在《伤寒论》里有个真武汤,就是治疗阳虚,小便不利,水肿。因为肾阳不足,水气不化,出现水肿。真武汤以附子为主,温其肾阳,然后有利水的白术、茯苓,还有芍药,再加上生姜温散水寒之气。芍药在真武汤里一方面能够利小便,止腹痛;一方面由于附子温热,所以用芍药可以防止附子因温热而伤阴。第三个方是大承气汤,它所治疗的痉病没有表证,主要是里热消耗了阴津,产生了“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这些动风的现象。首先要把里热排出,急下可以存阴,所以用了大承气。通过大承气汤的急下,保存了人体的津液,筋脉得以濡养,痉病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