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出自痉湿暍病脉证治相关的经方为《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是一段,​“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虽然说是太阳病,但脉不浮而沉细,当然这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中风,明明这是“湿痹”​,它这个形似太阳病,但不是真正的太阳病,这是寒湿痹痛的那种痹。​“脉沉而细”​,主要在沉,所以“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湿和水是一个东西,湿水的脉,浮的很少,也有,不是没有,要有热它就浮,没有热它就沉,因水性寒,大概沉的比较多。那么这个湿只是里湿,里湿着于关节不去,关节也疼。这个湿痹,它有一个确候,就由于“小便不利”​,水不得下通,在组织里头停滞水分就叫作湿,​“大便反快”​,由于小便不通,大便起代偿作用,多少(有点)大便溏,在中医说“水谷不别”​,大便反倒快,快就是溏泄的意思。治疗(方法是)​“但当利其小便”​。

  这一段也与《伤寒论》有关系,此为“寒湿在里”的病,附子汤、真武汤全是这种东西。​“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附子汤主之”就是《伤寒论》少阴篇,还有“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那也是身疼痛,也是水,是真武汤。这个就是根据那一个。脉沉细者,全是指里有水,这水哪里来的呢?就是由于小便不利,这个时候关节也疼,这个疼不是真正的表证,提出来最后一句,你就明白了——小便不利,大便稍溏薄。那这个治疗不要发汗,不要看作是太阳病,那就失误了,太阳病身疼痛,它这个身疼痛不是(太阳病了)​,他提出来是对照,说但利小便,不是太阳病的法则了。那什么是利小便治寒湿的法子呢?那是附子汤、真武汤,你们回去看看书就明白了,不然这一段不好明白。所以要是《伤寒论》不弄清楚,这个书啊,你看不明白。

  倪海厦:

  中湿就是中焦里湿很盛,叫中湿,也叫做湿痹。湿痹的症候有哪 些呢?怎么知道有湿痹?病人的主症,第一个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这个时候当利小便。为什么会有湿在身体里面呢?中湿之人从哪里来 的?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天气太热造成的,我们在逛街买东西时, 却热的一身汗,流汗时是没有心情看的,看到什么东西都不喜欢。为 了避免流汗,于是就跑到冷气间里面。在外面逛街很热,流汗流很多, 突然进入冷气间,表一下子被冷气束到了,于是汗水停在体内没有出 去,长年累月以后体内就生湿了,然后再慢慢的渗到关节里面,这是 第一种。第二种,发生于劳力之人,夏天时工作造成身体很热,到了 晚上,天气很凉快,工人吃完饭洗个冷水澡后,就躺在外边乘凉,晚 上半夜的时候又当风,因此体内的湿就无法散出体外,这也会生湿。 还有就是妈妈们容易得到中湿,妈妈在全家人都睡了以后,还在那边 洗衣服弄得一身汗,汗出以后再去洗澡,之后休息一下,这时就当风 而坐,风吹到身体感觉得很凉快,此时她的汗还是继续在出来,于是造成寒气束到表,这也是会造成湿气停在体内。这两种状况其实是一 样,只是来源不一样,结果都造成湿渗在身体里面。 当湿渗在关节里面,这湿又没有办法渗出去时,湿气就会慢慢的 囤积起来,如果过多的湿停在关节中间,关节就会痛,累积在肌肉里 面,肌肉就会酸。这种渗在关节里面的湿,会跟外面的气候相呼应, 气候一变冷的时候,湿就会反应说:「我在这里」,所谓同气相求,此 时病人就会感觉到酸痛了,去湿要靠温化才能去除。因此病人一接近 热,就感觉酸痛减轻了。所以风湿关节炎发生酸痛的时候只要一接近 热,一烤火就会很舒服,气候一变,要开始下雨了或者外面环境一改 变病人马上就感觉开始酸痛了,这是因为湿跟环境相通所造成的。湿, 性很黏腻,很浑浊,堵到三焦以后小便就没有办法正常的排出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湿渗在三焦里面会影响到脾脏,当三焦油网里面 都是湿时,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结果水就跑到大肠里面去了, 这个原本是要从小便排出的水,结果排出下去,于是就从大肠走,结 果大便拉出来都是稀的。遇到这种情形,就是中医所认定的湿痹症侯, 这个时候我们当利他的小便。如何利小便呢,像五苓散,真武汤等。 简单区分这种治湿的方法,我们平常在治湿的时候,如果遇到湿停在 皮肤表面,四肢关节上面我们是发汗来解。如果湿是在身体里面的话, 我们是利小便来解。后面会介绍到几个发汗的方子还有利小便的方子。

  连建伟:

  太阳病”,说明这也是一个外感疾病,因为这种湿邪是外来的湿邪,是一种外湿。正因为湿流关节,所以“关节疼痛而烦”​。这个“烦”,说明关节疼痛得相当难受。​“脉沉而细”,另有一个版本将“细”作“缓”,因为“缓”是湿病的主脉。这个病名叫“湿痹”,“痹者,闭也”,由于湿邪闭阻了关节,所以产生了关节疼痛。在《金匮玉函经》中称为“中湿”,也就是说被湿邪中伤了,被湿邪侵犯了。​“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是讲湿痹的治则:治湿痹要利小便,使得湿邪从小便排出去。湿在体内往往可以见到小便不利,大便反而会比较多,比较溏薄,所以说“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就提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就是说治疗湿邪为病,必须要利小便,使得湿邪从小便排出去。李东垣的这句话实际上就来源于《金匮要略》的这条条文。张仲景早就讲了治湿痹的大原则:“当利其小便”​。我们学了《方剂学》,就比较好理解了。​《方剂学》里的五苓散,就是治疗水湿的,实际上就是利小便。还有治暑湿的六一散,也是利小便的。像这样的病,一般注家认为可以用五苓散来利小便。通过利小便通阳化湿,湿痹就可得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