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痉湿暍病脉证治。
胡希恕:
这一段更不好理解,湿家没有用下法,它为什么说下之过早呢?这也是根据《伤寒论》阳明病篇,里头虽然有湿,如果卫气强,那么这个湿被排除。在《伤寒论》中有这么一条,“阳明病,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系在太阴”,就是里有湿,里有停湿,如果卫气强,它自能够把湿祛除,就变成阳明病了,“七八日不大便者属阳明也”。那就该泻还要泻。这(下之)是从这儿来的。里头停湿的人,如果胃气强,内热盛,湿是要去的,有泻的机会。但是,这一段只是头汗出,已变成阳明病了,身上都出汗,“阳明病法多汗”,但是,如果是“但头汗出”,只是脑袋出汗,所以,还有里湿,这就不能泻。尤其底下还讲“项强”,咱们讲痉病的背强,背强说明什么呢?津液还充斥于体表呢。这指的是葛根汤证的“背强”了。“欲得被覆向火”,也愿意披东西,还恶寒呢,“向火”即愿意近热,而“被覆”就是把东西盖上,“向火”就是向着热的地方,这说明还恶寒,表还未解,所以这个时候只是看着有一些热,你来泻下,未免过早啦;这个“下之早”就是这么说的。这时候里头不实,虚其胃,就要“哕”,哕是胃虚的一个症状,哕逆,这哕是往上来的,是胃虚的一种反映,由于这个胃虚,里头湿还有,这个水乘着虚就往上跑,所以“胸满,小便不利”,它往上来了,不往下泻了。那么这个人“舌上如苔”,“如苔”它就是看着黄,像苔又不像苔,白、滑的这个样子,那么这是有湿有热。“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怎么叫“胸上有寒”?水往上冲,由于胃虚了,胃虚就不能制水,虚,水就乘虚往上来,它往上来,上边有水,水性寒,所以“胸上有寒”,言其在上面。所以读这个书啊,也不要死于句下,不是说这寒都跑到胸上来了,也不是说这热都跑到丹田来了,水在上,反倒热在下了,就部位上说,上边有水了,底下反而有热,也不一定在丹田。只是说是由于胃,你吃了泻药,虚了胃气了,那么这个湿邪之气都往上冲,小便也不利了,水都跑到胃里头去了,上边有寒了,他搁个“胸上有寒”,热还是没去呀,所以他说“丹田有热”,那么舌头就看出来了,“如苔”,它不是个真正的苔,真正苔还是热,“如苔”虽似有苔而有些滑,就是白滑的这种舌头,那么就是有湿也有热的这么一种形象,所以他搁个“丹田有热,胸上有寒”。其实就是热还存在,但是由于水都跑上头来了,水性寒所以上边是寒,有热他还想喝水嘛!渴欲多饮。但是胃停水你不能喝,而不得饮,那么这个“口燥烦”解决不了。他本来口燥烦想喝水,胃停水就不能喝,再一喝还要吐呢,胃干才思饮,那么胃不干有热,他让你喝,可是胃有饮不能喝,所以只是口燥烦而不解。
这一段呢,也是源于《伤寒论》那一段,你们看看《伤寒论》就有那么两段,一个在阳明篇,阳明病本来应该脉实、脉大,但若它“脉浮缓”,说明这个病还是不在“实”的时候,但是有热象,“手足温”。(此类情况)咱们讲的这个书上是很多的。里头有寒,他手足也厥逆,津液达不到手足;那么里头有热呢,他手足也热,可是只手足热,身上没大热呀。那阳明病是身上全热呀。所以说是没大热,而脉又是浮缓,也不那么实,说明里头有湿,“是为系在太阴”,与这个“湿家”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当然不能吃泻药了。但是这个病还往前变化,人体生理妙极了,里头有湿,同时有热,这两个东西也争:如果热进湿退,慢慢就变成大便干了,真正阳明病就发作了,那个时候该吃泻药了。如果不到那么一种情况,你只见到脑袋出汗,认为阳明病法多汗,就吃泻药,就出这个毛病,“下之若早”嘛。所以湿家没有下法,但是如果“里头有热,虽然里头停湿”这么一种情况,这个热进湿退,有可下之说,但是不能下得太早,他这一段主要讲这个。下得早了,就出这些毛病了:你虚其胃,水就往上泛,往上泛就不利于下,小便就不利,水往上泛它并没有把热去了,这热还存在,可是热与水位置就不一样了,就是上寒下热的这么一种情况啦,所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那么由于有热,他还是渴啊,又有下伤津液,他更是要渴,但是胃停了水了,他就喝不了,所以这个口还是燥烦。
倪海厦:
这个湿家,但头汗出的现象很待别。因为我跟我妈妈在一起的时 间不多,有一次我妈妈得到葛根汤证,当时我刚好去钓鱼回来,室内 比较黑暗,一进门我爸说:「你妈妈感冒发烧你去看看她。」当时我进 到房间摸我妈的脉,再加上一问,就知道她得到葛根汤证。我说:「我 去拿药。」我到诊所去拿药。吃下去葛根汤以后就好了,第二天脸变 桃子脸,那种脸是不用去拉皮的,整个脸就像刚整形过美容拉皮,皱 纹都没有了,整个脸肥肥的很大一个,就是变成大头小身体,她原来 头就很大,现在头更大!然后脸红红的像桃子一样,我说:「你舌头 伸出来我看看」,一看那舌头是黄黄厚厚的,湿家!湿家之人我们开葛根汤下去取汗的时候,发汗后不单是把表邪去掉,原来停在中焦的 湿,也同时被我发到脸上面来了。葛根把中湿带到整个脸上面,如果 湿是在下焦,我们利小便就好了,如果湿在皮肤表面,我们发汗就好 了,但是湿在中焦就会造成但头汗出的现象,她平时头上就容易出汗, 汗会像雨水一样滴下来,时常看她头发整个都湿的。半夜又加上室内 光线较暗,于是我没有注意看,这疏失是在我身上。结果她的葛根汤 证是没了,可是中焦的湿被我发到脸上去,所以给湿家发汗的时候要 特别小心。张仲景立方的时候开出桂枝汤加白术茯苓,就怕遇到病人 原本是湿家。如果病人是湿和热都有的话,除了加入白术茯苓之外, 你还需要增加一些去热的药,像黄芩、黄连之类。如果遇到寒湿就要 加白术、附子,就是将术附汤,加在桂枝汤里面。当时我如果开的是 葛根汤加白术、茯苓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
平素就有背项强的人,同时又有里寒湿。里寒湿很盛的人一旦遇 到温热就会感觉很舒服,所以他会想比较靠近火,烤一烤很舒服。先 生你如果有很重的风湿你烤一烤会很舒服的。如果遇到这种病人,你 用攻下法,因为湿家的病人,本来就是肠胃的功能不是很正常,脾胃 比较寒的人,就是蠕动比较缓的、吸收不好的才容易成湿,这是最早 期湿家的表症。湿如果进入肝脏了,就要用乌梅丸。此条是说,一般 我们遇到脾胃比较寒湿的病人,如果使用攻下的药来攻,而攻下的药 都是属于寒凉的药,寒药再遇到胃气的寒,就会变成哕,打嗝,变成 茯苓四逆汤证了。 如果遇到胸腔素有寒之人,或者是舌上苔很厚的病家,此时开攻 下的药物就会造成病人胸满,小便不利,病人并没有因为你攻大肠而 症状好转,他的病变是在三焦淋巴系统里面,结果你去攻大肠,这是 如同鸡同鸭讲,这个药跟症完全不对。舌上如有厚苔者,苔很黄浊, 『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如果遇到这种情形,下寒上热的病人,『渴 欲得饮而不能饮』嘴巴很口渴想喝也喝不下去,就是『则口燥烦也。』 这种都是只有湿才会造成的。湿在身体里面的时候,你就常常会有恶 心的感觉,就已经表示你有湿囤积在体内,如果这个湿停在四肢关节 上时,就会造成酸痛,湿停在不同的地方,病人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造成这种症状的原因有可能是工作的环境或者是医生的误诊, 就像我这样子一剂葛根汤,就让我妈变成上热下寒,脸红的像个桃子 脸,下面小便变少,必须赶快去解热,否则会口渴不能饮,这是因为 湿家本来就有停水很久没有去,然后才成为湿的,例如我们平常喝水 到胃里面,胃是最热的,水一下去就变成气上来了。如果胃寒掉了水 就会停在那边,停久了就变成湿。因为湿最早是出自水饮,所以素有 积湿的人如果湿是停在上焦,会让胸腔里面很寒喝不下水,因为里面 水湿已经很多了,所以根本就喝不下去,于是病人就出现『口燥烦』, 就是又心烦又口渴又想喝水,喝水又喝下下去的奇怪现象。
连建伟:
受湿以后,由于湿阻阳气,气机不畅,所以病人即使出汗,也只是头部出一点汗,而不是全身出汗。如果全身出汗,可能就把外来的湿邪排出去了。只是头部汗出,所以叫“但头汗出”。湿祛不了,湿阻经络,所以“背强”,背部很僵硬,不舒服。病人喜欢被子盖得多一些,喜欢热一些,所以叫“欲得被覆向火”。因为湿为阴邪,被子盖得多一些,暖和一些,阳气就会通达,就可以把湿邪赶出去。“若下之早则哕”,如果医生予以攻下,就会损伤病人的胃气。我们学了《温病学》,知道湿病一般来说不能攻下,也不能养阴。《温病》讲了三仁汤,讲到湿阻三焦,气机不畅,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这个时候要宣畅气机,要给病人宣上焦,畅中焦,利下焦,使得湿邪排出去,而不能攻下,也不能养阴。如果医生治错了,给病人攻下,下得太早,就会导致胃气上逆,就会“哕”,“哕”就是呃逆。
或胸满,小便不利",因为湿阻气机,所以上见胸闷,下见小便不畅。治湿病要用三焦辨证的方法。因为湿阻阳气,所以在上焦可以见到胸闷,中焦可以见到腹部胀满,不想吃饭,下焦可以见到小便不通畅。“舌上如胎者”,这个“胎”就是舌苔的“苔”,就是舌上苔比较厚,比较滑腻。湿邪往往要化热,就是所谓的湿热,湿热在体内,所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丹田”,是指下焦,脐下三寸,名曰丹田穴。下焦有湿热,所以小便不利;上焦有寒湿,所以胸闷。“胸满,小便不利”,实际上就是“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这个病是湿热,湿中有热,所以病人想喝水,“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就是不能多喝水,因为体内有湿,多喝水,就化不了。所以湿热病人,往往是要喝一点水,但不能多喝。病人老是想喝水,但只能喝一点点,所以嘴巴是干燥的。“口燥烦”,就是嘴巴里干燥,挺难受的,这个“烦"作难受解。嘴巴里很干燥,很难受,为什么?因为湿在体内,津液不能四布。本条条文讲了湿热病的主症。湿热病往往“胸满”,“小便不利”,舌苔比较厚,想喝水但又喝不进多少水,嘴巴里很干燥。湿病主要是湿阻阳气,津液不布,所以比较难治。现在好多人都以为治疗湿温病是明、清以后的温病学家提出来的,实际东汉时代,张仲景就讲述了湿热病的主要症状。医学是不断地发展的,明清温病学派,就是继承了仲景的学术思想。《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里也有好多治疗温病的处方,不过现在没有人好好地去研究。若去好好研究,就会发现很多处方都是相当好的。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