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出自痉湿暍病脉证治相关的经方为《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总而言之,湿家无下法呀。上边是一个插曲,湿家也有可下的机会,就是我刚才讲的一段。但一般来说,真正湿家没有下法,这可要知道,凡是湿,脾胃大概都虚,​“湿家下之”​,那么虚脱的多。​“额上汗出”​,不是脑袋整个出汗了,而是额上。​“微喘”​,这个气脱于上,人喘促,呼吸困难。额上出汗,气欲脱于上;小便再利,人的精气脱于下。上下有虚脱的倾向,所以他要死。​“若下利不止者”呢?那也死,不是小便不利而下利不止,也是虚脱的一个情形。那么这个就说明湿没有下法,需谨戒呀。那么这一句就是补充上面所说“有一种特殊情形可以下,但不能下得太早”​,但是这不是常情,凡是湿没有下法。如果真正纯粹里湿,大概都是脾胃虚,下之,虚脱则死。什么表现呢?喘,额上汗出,如果再下利,或者是小便不利,上下虚脱,必死无疑。

倪海厦:

  湿家不可攻下,对于湿家我们要去湿的唯一选择就是利用温化来 利小便将湿排除,记住这个原则。如果使用攻下法,会造成额上微汗 出,也就是有一点点汗出来,不是大汗淋漓,如果是微汗出代表阳已 经绝。因为病人被攻下以后造成他的阳气没了,就会出现此一状况。 我们所谓阳气,我再重复跟大家讲一次,就是我们吃在胃里面的营养 食物,本应该提供营养给我们身体用的,结果这个食物被湿堵到了, 你应该去湿才对,结果你去攻下,一攻下后肠胃里面的营养没有了, 本来病人已经没有吸收到营养,又被你攻掉,肠胃的津液更少了,这 就比较危险。如果攻下了以后,病人出现小便利,就是小便一直不断 的出来,照理说湿家的话小便应该不利的;现在反而小便利了,这就 是阳已经虚脱了。如果下利下止者,就是里阴脱了。所以当一个人被 吊死时,在断气的刹那间,小便大便会一起出来,小便出来叫做阳脱, 大便出来就叫阴脱,这就是阴阳两脱之症,见到这些症状时表示病人 已经死了。

连建伟:

  “湿家”,感受湿邪的病人。这个“下之”,是指医生误用了清热泻下的药物。湿家是忌下的。我们学了《方剂学》,知道湿病的治法有这么几种:一种是苦温燥湿,一种是清热燥湿,一种是淡渗利湿,一种是芳香化湿。苦温燥湿的有苍术、厚朴,清热燥湿的有黄芩、黄连,淡渗利湿的有猪苓、茯苓、泽泻,芳香化湿的有藿香、佩兰、砂仁、白蔻仁。但不能用下法。医生误用了苦寒、咸寒的泻下药物,如大黄、芒硝之类,就会损伤病人的阳气。湿重的人,本身阳气就虚,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说:“湿胜则阳微也”​。因为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湿重是伤阳的。病人本身阳气就不足了,医生再用寒凉泻下,就更伤阳气,出现了虚阳上越的情况,即“额上汗出”,这就相当于《中医诊断学》上讲的亡阳。​“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湿家本来小便不利,而现在小便反而很多,说明阴液也伤了。阳气伤了,阴液也伤了,阴阳两伤则“死”​。如果用了寒--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凉泻下药后,病人“下利不止者,亦死”​。因为“下利不止”,体内失水严重,既亡阳又亡阴,阴阳都衰竭了,所以“亦死”​。本条讲了湿病误下而造成的坏病。仲景书上有好多地方都讲到了坏病,坏病就是医生误治后产生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