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痉湿暍病脉证治。
胡希恕:
这一段,是有问题的,“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这几句话就是前面咱们讲的那个里湿,湿这一章,古人把里边有湿就是发黄这种病,也搁到湿里头。不过发黄讲得不全面,因为后边有一章全讲的是黄疸,所以在这一章只是寥寥一提。前面不也讲过吗?面色如熏黄,身黄如熏,所谓湿重的那个黄疸属于寒湿一类的。那么这一段也是,说“身疼发热,面黄而喘”,这是既有外邪,就是有表证,同时又有里湿而发黄,这是一个外邪内湿并发黄疸的重病,他把(本该)搁到后头的一段搁到这里。当然这一段是成问题了。“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这一段主要是说伤风头痛,鼻子壅塞,这是一个风寒末疾,在临床更多了,这就是所谓病在表的时候九窍不通啊,正是这么个时候,所以用轻药,“内药鼻中”,当然有可以治疗的(方法),我们一般都会治这个病的,随便用点解表发汗的药,就可以了。
把这两个(“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和“头痛鼻塞而烦”)搁到一起,就不行了,头一个(“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是个重病,这个(“头痛鼻塞而烦”)是轻病,都用那个药“内药鼻中”,所以这一段是错的,这个错还很清楚,能够看出来。因为前面讲的“风湿相搏”,讲到风湿关节炎的这个情况,底下应该继续来说这个才对。所以这一段不知从哪儿弄来的,这一段是有问题的。假设把这一段整个来看,既有表证、喘,这是麻黄证,又有发黄,这个在《伤寒论》里有,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以治,这里不过也没有说(具体治法)。但是搁到这一段里头弄个“鼻塞”,就是用“内药鼻中”就可以治,那是错的。底下半截可以的,可是把这个搁到一起,是有问题的。所以这一段,一般都认为是有错的,不知道从哪儿抄来的。
倪海厦:
『湿家,病身上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我们在刚 开始时如何就知道这个病人是属于湿家?很简单「舌头伸出来我看 看。」一看,此人舌头黄黄的,厚厚的,舌苔很黏厚,嘴巴里面口水 很多、很黏,这就是属于湿家。如果病人是『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 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这自能饮食,就表示腹中和, 就是代表说中焦下焦没有病,『病在头中寒湿。』有这种症状的话我们 就知道,病人的湿是在脑和鼻子的中间,就是眼睛额头之间,湿在这 个地方就会产生鼻塞的现象。由于湿的性很黏腻,所以会把鼻子堵到, 病人会喘得呼吸不过来,只好用嘴巴来呼吸。遇到这种情形时我们知 道湿是存在鼻子里面,类似西医说的鼻窦炎,鼻蓄脓等等使用很多名 辞。『内药鼻中则愈。』仲师认为此时药要直接放到鼻子里面去,效果 最好。因为病人只有湿累积在鼻子里面,我们只需要去鼻子里的湿就 可以了。如果用嘴巴将药喝下去,结果药跑到肚子里去,治疗上就会 慢许多,不如直接从鼻子将药喷进去。所以我们在治疗鼻窦炎时,除 了下针之外,平常不需要使用内服处方,应该使用喷剂。如果我们用 针治,穴道可以选用迎香穴,如果是鼻子有流脓,鼻水、鼻涕很多, 我们就灸上星,这也是鼻科的大穴。百会、前顶都可以用来治疗鼻病。 背后的风池、肺俞等穴也可以治鼻病,因为肺开窍在鼻子。 迎香穴这两个穴道你针扎下去的时候,如果当场鼻塞的现象没有 通畅,表示没有扎到迎香,所以如果针下去没有感觉你不要怀疑针灸 术不对,而是你太差了,是针下的不对。如果帮病人扎迎香扎完后效 果不彰,可以加针和 去辅助迎香,这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足少 髎 阳胆经的风池穴,督脉上的上星、前顶、百会等通通可以下针帮助治 疗,膀胱经上的肺俞,用俞募穴互相配合来治疗也很好的。你也可以 配些辛辣的喷鼻药,直接喷到鼻子里面。如果是一般的流鼻水,鼻水 像水龙头一样流出来,就不需要用喷鼻药。回家你们大家自己用菖蒲 粉就可以,选用石菖蒲就很好用。菖蒲长在石头上的就叫做石菖蒲, 菖蒲如果长在水里面的就叫做水菖蒲。石菖蒲我们可以拿来喷鼻子的,喷进去以后会感觉到很呛鼻,于是就会一直打喷嚏,水就跟着一 起流出来,直到流干为止,辛夷花也有这种效果。 如果是脓鼻涕的话力量就不够强了,需要将矾石跟麝香二药配在 一起,专门用来治疗鼻窦炎,效果非常好。当然喷的中间很难过,药 散在鼻腔里是很辛辣的,病人会一直打喷嚏,但是宁可难过一下也不 要开刀,你知道为什么不要开刀?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的鼻窦炎 是因为开刀而开好的。许多病人在开完刀后,人都还躺在病床上,鼻 子又塞了,没有用的,主要原因是西医不知道湿的源头在哪里。喷鼻 药能够让鼻窦部位变得很干燥,因为麝香跟矾石的交互作用。而水菖 蒲呢,过去在用水菖蒲的时候,是把菖蒲先风干,晒干,等到干了以 后就放在仓库里面储存起来。大多是什么时候用,大家你知道吗?是 用在水肿。病人水肿肿到皮肤都变透明的,整个皮肤都因此绷的很紧。 这个时候我们把干燥的水菖蒲拿出来,用火烧,菖蒲像稻草一样,烧 过以后会变成灰,再将灰混合些麻油涂在皮肤上。涂上去以后让病人 躺下,等一下病人就会开始小便,积水就会被排出来。
连建伟:
湿病的患者“身疼发热”,有表证。“面黄”,不是黄疸,而是由于湿造成的。“喘”,是因为有表证,肺气不宣。还有“头痛鼻塞”,相当的难受。“脉大”,说明是一个实证,不是虚证。“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说明这个病跟中焦脾胃无关,能吃饭,“腹中和”,就是肚子里头是舒服的,没有什么疼痛、难受,腹中没病。病在上焦,所以说“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病在上焦,寒湿影响到头部。这种鼻塞,“内药鼻中则愈”。“内,纳也”,就是把药放在鼻子里头,就可以治愈了。 张仲景第一个提出把药放在鼻子里的治疗方法,实际上就是外治搐鼻法。
病在上焦,在头部,有表证,“身疼发热”,有气喘,肺气不宣,鼻为肺窍,所以放药到鼻子里头,可以宣通肺气,祛散寒湿。比如白芷、辛夷,这些药物都可以用。还有一些草药,如鹅不食草也可以用。可以把药放到鼻子里头。古代的注家提出来可以用瓜蒂散。 张仲景《伤寒论》有一个方剂叫一物瓜蒂散。瓜蒂放在鼻子里头,它有一定的刺激性,鼻子里会流出黄水,出了黄水以后,肺气就通了,湿邪也就去了。这种瓜,大陆上叫黄金瓜,要取没有成熟的黄金瓜的瓜蒂,如果用成熟的黄金瓜的瓜蒂,作用就差了。一般瓜农不愿把没有成熟的瓜采下来,所以现在一般能够适合药用的瓜蒂比较少。这个病仲景没有写明究竟用什么方,但他提出来一种外治的方法,就是把药塞到鼻子里。因为鼻为肺窍,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我们学了《温病学》,可以联想到三仁汤,三仁汤就讲到这个问题:“气化则湿亦化也”。三仁汤用杏仁,我小时候刚学三仁汤的时候也不懂,病人又没咳嗽,为何要用杏仁?我们以为杏仁是止咳的,实际上好好地去分析一下,杏仁能够开肺气,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所以该方用了三个“仁”一一上焦用杏仁,中焦用蔻仁,下焦用薏苡仁。所以叫宣上、畅中、渗下。使得湿邪从小便排出去。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宣通了,小便就多了。小便多了以后,湿邪就可以排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