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痉湿暍病脉证治。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胡希恕:
他给你还举个例子,“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脉浮”还在表,可这有个特殊,“身重”偏于湿,如果我们肌肉、组织里是湿多,就感觉沉,所以凡是身重大概都是湿多,偏于湿多,同时表也虚,“汗出恶风”用防己黄芪汤。用麻黄汤不行,无论是麻黄加术或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全不行,那些都得是无汗的。那么这个用桂枝汤行不行?也不行,它主要是表虚。黄芪的应用,我们来谈一谈。黄芪,我们一般说就是补气,这都是错的。你们看看《本经》就知道了,《本经》说“主大风,恶疮……”什么叫作“大风”?它就是人怕风得厉害,古人认为大风就是风邪,实际不是。就是表太虚了,这个气虚于表,就是表虚,那么什么叫表虚?就是正气不充于表,也就是说皮肤这个地方太虚啦,皮肤虚按照现在的生理学来说,就是皮肤营养不好,营养不良。根据古人的观点就是:你哪儿虚,哪地方病就在那不去,所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为皮肤虚,(所以)湿也好,顽固的“黄”也好,再就是“恶疮”,不会好的!营养不好,这个气要是不足于表,就不足以把邪驱逐出去,所以这个时候要用黄芪,用黄芪“补气”是指这个说的。所以说这十全大补,那是开玩笑,表气不虚不能用。
有一次我见过一个人,也是个老医生,他自己得肺痨,就大量用黄芪,我说你找死呢(玩笑),这肺结核是万万不能用黄芪,你们一想就知道了。我们刚刚讲出汗,麻黄为什么治喘呢?就是人排泄废物,我刚刚说有两三个(通道),一个由汗,一个由小便,还有个就是由呼吸,就是肺。你这个皮表闭塞,应该从皮表排出的东西都加到肺上了,所以就喘,毒素的刺激使得肺脏就受不了了,那你要解表,还让它走这个道(呼吸),喘就减轻了,麻黄治喘是这么一个道理。那么肺结核呢,你如果把这个皮表堵塞了,那么废毒都加到肺上了,你越实表越坏,所以用黄芪来补气,这个毛病是大得很啊!尤其是肺结核,在末期上气不接下气,认为他气虚了,人参、黄芪往上开吧,这人死得非快不可,那是毫无问题的!所以它(黄芪)不能治那个病。
这一段就是说明这个问题,认为皮肤出现特别(情况),汗收摄不了,汗出,而且恶风,特别敏感啊。这个我们在临床上也曾经遇到过,我是遇到过,这人怕风怕得厉害,这屋子本来没风,真正有表虚的人,他还嫌有风,你拿个扇子,他都受不了。所以这里特别搁一个“汗出恶风者”,这纯粹是表虚。而湿啊,特别去不了,湿积累得多,身上特别重。那么这个治疗与上边就不一样了,要搁大量祛湿祛水的药,同时还要把皮肤虚也就是表虚给恢复过来,要是不恢复,那湿还要来,所以才用防己黄芪汤。这个防己黄芪汤用防己、白术这两个药祛湿利尿,力量都很大,同时搁黄芪、甘草,也有生姜和大枣搁到里面做引子用。这个方子大概也经过后世改变的,咱们要开其实就是把生姜、大枣开了就完了。这个方的煎法挺特别的,他说把上边这个药都锉了,像麻豆那么大,每抄五钱匕,一回用五钱匕,就把四味药豆大的这么一个,锉这么大,一回用五钱匕,五钱匕就是不到一两,是半两,这个匕就是古人取药的一个器皿,这个器皿有一定的量,有一钱匕,有五钱匕的,十钱是一两,这也就是半两。另外,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水一杯半,煎剩一杯的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这后面的话要不得,这个加味都是后人搞的,这个方子也经过后人手了,在仲景那里没有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的,我认为这是瞎改的。咱们要用呢,防己用量也较小,用一两,白术七钱半,现在我们用防己、白术都得搁10克,黄芪多搁点也行,可以搁12克,甘草可以少搁一点,因为要祛湿,而甘草它不利小便,所以小便要是少,它就不能多用,搁3克或者搁6克都可以,大枣起码搁3个,姜可以搁4克。这都是经过后人这么搞的,加味呢,更要不得了,“胃中不和加芍药”,张仲景治胃不和没有加芍药的,所以我向来不加,这个加味,都信不得的。而且这个方子根本没有麻黄证,若真是像他书上所说的喘,那是麻黄汤证,以麻黄为主要配伍的方剂,那绝不是“防己黄芪汤”,绝不是以这个方剂为基础。
风湿关节痛,有喘的情况,那么头一个(麻黄加术汤)就是,第二个(麻杏薏甘汤)也是,那是麻黄配剂,绝不在这个(防己黄芪汤)基础上来加味(麻黄),这是瞎扯。表又虚又实,哪有那个事啊,根本就没道理,麻黄是表实,无汗用麻黄,既(然)出汗你怎么能用麻黄哪?既(然)出汗,也不会影响到肺上,若影响了也不是表证啊。所以这个加味呀,本书及《伤寒论》都收录了加味的法子,但我一概不讲这些。那么这个方子(防己黄芪汤)做汤剂用挺好的,我用过啊,身重湿重,湿重就要祛湿,同时恶风特别敏感,汗出,表虚得厉害非搁黄芪不可。
这一段讲得挺好,他说这三个方子,虽然都是一个“风湿在表”,但各个不一样,麻黄加术,以麻黄甘草汤为主剂加杏仁、薏苡仁(的麻杏薏甘汤),和黄芪剂(防己黄芪汤),我们在临床上治风湿关节痛在初起的时候常用,所以他举这么三个例子。概括一切了吗?当然不概括,像我方才所说的,也有桂枝汤加黄芪的,桂枝汤证,表特别虚,有关节疼痛,那也可以桂枝汤加黄芪,我也用过这个方子。所以临床上我们还是要具体分析,具体用药。《伤寒论》的方剂大家有时间还要好好看一看,这个方剂(防己黄芪汤)当然是《伤寒论》所没有的了,这就是表虚,身特别重,恶风特别敏感而汗出者用这个方子。
倪海厦:
麻黄加术汤跟麻杏薏甘汤这两个处方都因为病人无汗,才会用到 麻黄。现在讲到的防己黄耆汤呢,大家看,第一是脉浮。「老师啊, 浮脉代表病在表。」代表太阳中风,病在表,此时如果感觉到身体有 很沉重感时,身重代表湿盛。湿盛的人一定感到全身很沉重。劳症的 人也会常常感觉身体很重,因为湿在血管里面积累造成的。这种人打 高尔夫球,打完一个球洞的时候他就全身不能动了,为什么?因为身 重,所以病人很容易疲劳,就是湿很盛之人。此处仲师写的脉浮代表 风,身重代表湿。『汗出恶风者』汗出来代表表虚了,表虚了才会流 汗,此时风吹来时就很难过,这就是防己黄耆汤证了。大家看看处方 内容,其中有防己、炙甘草、白术、黄耆,由于这是表虚的时候产生 的风湿的症状。防己跟白术,白术能去湿我们就不要再重复讲了,当 病在皮肤表面上的时候就是麻黄加术汤证,进入肌肉时候变成麻杏薏 甘汤证,进入血脉、血管的外围的时候就是防己黄耆汤证了。湿在不 同位置上仲师用的剂量深浅就不一样,张仲景真的很厉害。如果在血 管的外面,还没有进入血管,进入血管里面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在血管外面时病人呈现的现象就是表虚掉了,因为湿不在表。为什么 会表虚掉?因为我们的血脉带来我们的免疫系统的营养,我们的(气)能量,结果能量没有达到皮肤表面,当然会表虚,所以会流失掉很多 津液。这个时候我们要用防己,防己能够排除血管外面膜中的湿,防 己长得样子像车轮一样,中间一个洞,呈放射状,防己因为长成这个 样子,所以防己就会绕着血管外面走,它能够去血管外面的湿。为什 么要用黄耆呢?因为黄耆本身功能是补气的。它跟附子不一样。炮附 子是固表的,一吃下去,汗就停止流了。所以我们遇到桂枝汤证的病 人,如果被医师开发表药太多,造成病人汗漏不止,呈现出脱水的时 候,此时我们就用桂枝汤加炮附子,不用黄耆,黄耆是补气的药,将 病人的气加强起来固表,而炮附子很猛烈,能很迅速的将毛孔收敛起 来、所以炮附子是紧急的时候使用的。随便给炮附子,会使本来的风 湿需要发汗来发掉湿,结果炮附子一下去,病人就会从防己黄耆汤证, 变成麻黄加术汤证,湿跑到肌肉外面但是无法出表,因为被炮附子固 到了。当你晓得这个病在这里的时候,我们一剂防己黄耆汤下去,病 人也会得汗则解。白术甘草去里湿,主要的症状是身重,就是全身关 节重。因为湿性是沉着、黏着的,所以就会停留在关节里面,或是停 留在身体下腹部位。因为湿都在里面,就会附着在血管的旁边,这就 是里湿了,所以从这三个汤方可以看得很清楚如何使用它们的时机。 麻黄加术汤,专治寒湿在表。寒湿在肌肉上面就是麻杏薏甘汤。如果 到了血脉神经上面的话就变成防己黄耆汤。此时主要的症状就是表虚 了,表虚的话一定会有汗这时我们就会到用防己黄耆汤。 这是告诉我们如何依据症状去区分它?如何去使用它。
连建伟:
这个病人是风湿病。“脉浮”说明受了风邪,“脉浮”主表。“身重”,说明是湿邪,湿性是重浊的,是粘滞的,湿困住了人体往往就觉得身很重。“汗出恶风”,说明表虚。有风湿,又有表虚,那怎么治呢?就用防己黄芪汤来治疗。防己,有汉防己,有木防已,这里应该用汉防己。汉防己是专门治风湿的。在《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上,都记载有防己黄芪汤,就是用汉防己的。防已去风湿,作为君药。黄芪能够固表,能够止汗,而且也能去皮肤中的水湿,所以用防己配黄芪。又用了白术,既能帮助防己去湿,又能帮助黄芪固表。再用了甘草和姜、枣(在煎服法里加用了姜、枣)。甘草配姜、枣是补脾胃,因为脾主运化水湿,所以要补脾胃,通过补脾胃,使得水湿能够更好的去除。而且姜、一枣还能调和营卫,有利于风邪排出体外。这个方剂有四个加减法:“喘者加麻黄”,如果有气喘的,可以加上麻黄平喘;“胃中不和者加芍药”,“胃中不和”,往往就是胃痛,所以加芍药可以止痛;“气上冲者加桂枝”,桂枝可以降气,《伤寒论》里有个桂枝加桂汤,治疗气往上冲,大量的桂枝能够降冲气;“下有陈寒加细辛”,如果下焦肾有寒,肾阳不足时日较久的,可以加细辛,细辛能够温肾散寒。服药以后“当如虫行皮中”,吃了防己黄芪汤,觉得皮肤痒痒的,好像虫在皮里走,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明吃了防己黄芪汤以后,阳气要通了,湿要去了,所以“如虫行皮中”。这个病人的湿是偏寒的,所以“从腰下如冰”,就是下半身很冷。怎么给他护理呢?“后坐被上”,就是让他坐在被子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再用一条棉被,绕着腰,腰以下给他盖上。这是一种助阳行湿的护理方法。因为湿为阴邪,让他暖和一点,有利于出汗。中医实际上在1800年前,就有了护理法。不光是跟你说要用什么方,药怎么吃,还跟你讲护理的方法。特别是在《伤寒论》里头,第一个方-一桂枝汤,后面就有护理的方法:吃了以后要吃热稀粥,然后还要禁“五辛”、“恶臭”这些东西。西医的护理是从南丁格尔开始的,过去还没有。中医很早就有了护理方法,但是不系统,散在于一些条文的后边。吃了药,盖了被子以后,让他暖和起来,微微的汗出,汗出以后就“差”。“差”通“瘥”,就是病愈了。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伤燥的条辩:相关经方《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麻仁白蜜煎》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理中汤,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