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出自痉湿暍病脉证治相关的经方为《甘草附子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胡希恕:

  你们看看这一段讲得挺好。​“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掣痛就是牵扯痛,也就是拘挛痛不得屈伸,拘急得相当厉害,这个疼比上边厉害,​“近之则痛剧”​,你不用说翻身,有人靠近他,他都感觉疼得不得了,他怕人家碰,这是因为他疼得厉害。​“汗出短气”​,汗出,表虚证。短气,小便不利,气冲的关系。气上冲胸,所以呢,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胃有停水,人就短气,这书(​《金匮要略》​)后头有“胃中有留饮,微者短气,甚者则悸”​,那么由于水不下行,它就往上来,在胃的时候人就短气,这由于什么原因呢?气上冲。​“恶风不欲去衣”​,这时候恶风挺厉害,表虚,由于汗出嘛。不欲去衣,说明入了阴寒的状态了。​《伤寒论》上有:可是外边有热,但不欲去衣,寒在骨髓,这是真寒,这就说明也是入了阴虚证。那么汗出的也多,恶风寒也甚,甚至于不欲去衣,那么这个阴寒比上边那个甚,所以疼得也比较厉害,感觉到上冲,或者也身微肿,湿也比较重。这要用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它由桂枝甘草汤来的,你看后头的方剂就知道啦,在《伤寒论》有个桂枝甘草汤,就桂枝、甘草两味药,就是桂枝汤把旁的(芍药、生姜、大枣)都拿掉啦,所以这个方子主要治上冲、心悸。桂枝治上冲,治气上冲。

  那么这一段就是:气上冲得厉害,水不得下行,所以身上也多湿,胃里头也有停饮、停水,所以它短气。那么他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另外加术、附,就是(用于主治)气上冲得比较突出,而湿水也比较重,但是外边身上并不重,可见(表层)组织里的湿并不太多,短气是里头湿。而且阴寒也比较重,脉不用说,比较而言更虚涩了,这就是桂枝甘草汤证,而又有关节痛、风湿相搏,可以用这个方子(甘草附子汤)​。那个是桂枝去芍药基础上加附,如果湿重也得加术。所以(仲景)他这个书就是这样子:这一段偏于湿,那一段湿比较少,搁在一起看就知道了。如果这个湿或者是微肿,里头又短气,无论是内外湿多,这个术、附必要用的,因为附子一味药也能治痹痛,而如果湿轻呢,用一个药也行。这都指的是入阴寒的状态啦。在(风湿)急性发作的时候,没有附子证你不能搁(附子)​,那就用前面我们讲过的麻黄加术、麻黄杏仁薏米甘草。但是,一转到这个阴虚证,就是阴证的虚证,那必须配伍附子不可。所以这两段全是(说这个道理)​,只不过(具体应用的时候要注意)用法上要有些出入,我们遇着疾病不会恰好就是某某方证,比如桂枝甘草加附子、苍术。临床上呢,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桂枝汤加术、附这种办法,我们应用得最多。一般的慢性关节疼,脉不是浮的,而且得病的日子也比较长啦,大概都是(要用)这类的方剂,等我们都讲完了,再谈谈治风湿痹这个病。这个方剂,​“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能食”​,可见他前头不能吃,寒盛了,就不能吃。吃了药之后,能食了,可是还“烦”​,这个病还没有完全好,再吃不要给他吃一升,可以吃五合,开始恐一升多,附子吃多了,可以少吃点,吃六七合为妙。这就是任何一个方子,古人都用大锅熬出来,匀几回吃,一回吃多吃少有关系。现在我们则是用量有关系,同是一个方剂,量大与量小,大有问题。所以咱们为了谨慎,量就小一点,小一点不合适,就逐渐往上增,也没有关系的。​“恐一升多”​,一回吃一升多,一升就是一碗,也并不太多呀,那么可以吃六七合。

  到这个地方呢,他把这个湿讲完啦。这个湿有两大种,一种讲的是里湿,由里边发生的,由于小便不利,里头停湿,出了什么问题呢,就是发黄,他没有详细讲,后头另有黄疸这么一篇,到那里就详细讲;另外也有湿痹,只是湿也能得湿痹,那个湿痹跟我们治风湿的方法都大致相同,所以,没有单独提出治法。另外,就是风湿。什么叫风湿呢?古人认为有风邪、有湿气,也就是人素体有湿,你要得了外感了,那就出来这个风湿的情况。得的原因呢?他就说什么汗出当风啊,或久伤取冷所致,这都值得去参考,那么至于古人说外边受邪等,也值得我们研究。但是这种规律是肯定的。所以他给出的一些治疗(方法)​,在始得病的时候,在急症这个阶段,只是用发汗药加上祛湿药就行啦,麻黄加术、麻黄甘草汤加杏仁薏米,这就行啦。这些都是举的例子。那么如果日子久了,转入阴证而虚,虚极了叫“转入阴证”​,那就得加附子,有湿还得加术。所以上边讲的湿呀,大概都交代了,当然这还是不够的,咱们等这一章讲完了,下次我再详细说一说。

  倪海厦:

  甘草附子汤证代表湿已经渗到关节里面去了,湿如果在内脏里 面、在中焦里面、在上焦,诸位现在都会治了。如果是湿在皮肤关节 里面呢?如果靠白术附子汤,可以把肌肉里面的湿排出去,但是关节里面的湿还在,这个时候就要靠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跟刚刚前面 提到不一样的就是,它不是全身微肿,是湿停在关节的地方会肿得很 大,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是湿渗在关节里面,使得病人呼痛。尚未碰 到他,他就喊痛:「啊!你不要碰我!不要靠近我!」为什么?因为很 痛,你一靠近他,他以为你要摸他,就会感觉更痛,关节表面整个红 肿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甘草附子汤证。风寒与湿直接渗在关节里面造 成的痛就是要靠这个方子。如果给西医治,有些西医会用开刀方式, 把里面的湿拿出来。因为红肿又痛到受不了,脚都不能弯,于是病人 就同意开刀。开刀时拿出来的都是黄水,拿完以后再缝起来,从此就 变成『鹤膝风』,膝盖就会肿成圆球般大,然后病人的小腿骨细细的, 多难看,我就治过这样病的,有位小孩子来看腿病,他膝盖就是有风 湿病,才十岁啊!就被西医开刀开成这样子。来诊所的时候脚是这样 弯起来拿着 杖进来,进来时我看到他两观是黑的,我问病人说:「你 柺 有气喘?」「对啊」。我们治疗你这个风湿大约需要两个礼拜,而气喘 一个礼拜就好了,恢复的更快。两个礼拜以后他外婆跑来找我,她说: 「我现在抓不到我的孙子了。」这就是中医经方的效果,我使用的处 方就是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附子两枚。我们在用甘草附子汤的时候,附子跟白术差 不多是等量。比如说:我们附子用五钱。白术就用五钱。甘草附子汤 中附子下重手不要害怕,因为这个附子有桂枝在里面配合,此时附子 一下去不会停在固定一处,桂枝会把附子带到关节去,附子就因为有 桂枝而能渗透到四肢的关节里面去,附子走肾,所以能走骨节,打进 关节里面要靠附子。然后白术进去收敛湿气,所以一定要重用桂枝。 你如果是你开了白术附子跟桂枝,忘了开炙甘草,结果造成风去,湿 未去,因为炙甘草有减缓药力行走的速度,就好像跟其他药说「等一 下!桂枝你等一下,要等到湿通通清完,你们再一起走。」因此这处 方的剂量非常严谨。所以以后大家开处方的时候,比如说炙甘草二钱, 炮附子两钱,白术两钱,桂枝就四钱,桂枝要加倍。仲师又说上四味 药。水来煮,比如说六碗水煮三碗,温服一升,一天吃三次,如果初 服得到微汗,感觉很舒服了,病就解了,就不要再喝了,就能吃东西。

  如果『汗出复烦者』就是流了汗以后病人还是很烦躁,风湿还是很痛, 就表示说病并没有去,那就再喝,『宜服六七合为妙。』就是再喝它就 是了。曹颖甫解释『身微肿,似当用麻黄以发汗,仲师弃而不用者, 正以湿邪陷入开节,利用缓攻也。』就是湿邪如果在表的话,我们要 靠麻黄去发汗,湿邪在关节里面,此时用桂枝才是对症的,所以张仲 景开治疗风湿的处方时,因为湿在不同的位置上,处方就不同,在皮 肤表面上的时候—麻黄加术汤,湿在肌肉里面—麻杏薏甘汤,进入到 血脉旁边、在下焦、在我们的三焦网膜里面的时候、还有进入关节的 时候通通不一样,所以经方里分出很多种的不同处方来治疗风湿。西 医学风湿就是风湿,就已经讲完了,真是很粗糙。如果说:「老师, 中医讲的不科学。」你就错了。我一直在跟诸位讲,什么叫真理?就 是由繁而简。繁进入简单的阶段,就代表他已经懂了。比如我们在讲 痉病的时候,就是西医所谓的脑膜炎,诸位知不知道西医光是讨论脑 膜炎的书有多厚?张仲景两三个条辨就讲完了,而且不但讲完了,还 治疗完了,处方也已经开完了,厉不厉害?所以我们大家要以身为中 国人为荣。

  连建伟:

  本条也讲风湿病,有的版本写的是“风湿相搏”,“搏”,赵开美本作“抟”​,这个字念“团,tuán”​。​“抟”就是聚合的意思,就是风和湿合在一起,使得“骨节疼烦掣痛”​。​“疼烦掣痛”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我们看了好多的注家,往往认为讲的就是疼痛。疼痛两字连用则意义相同,疼就是痛,痛就是疼;如果分开来讲--在有的语句里分开来讲,这两个字是互通的。但是它放在一起,​“疼烦掣痛”,实际上这个“疼”和“痛”是有程度的区别的。疼得严重的叫“痛”,相对来说不太厉害的叫“疼”​。这个病人觉得骨节疼得比较难受,厉害的时候,他关节抽掣,不能够屈伸。​“近之则痛剧”,如果手碰上去,痛得相当严重,所以后边是两个“痛”,前边是“疼”​。实际上这个“疼”和“痛”在程度上是有所区别的。正因为疼痛严重,所以这个方剂用甘草,因为甘草能够缓急,能够止痛,所以这个方名叫甘草附子汤。以疼痛作为主要的症状,所以用甘草,是由于寒湿,所以用了附子,所以叫甘草附子汤。

  下面一个症是“汗出短气”,说明气虚不能固表,所以用白术,白术既能去湿,又能固表止汗。​“短气”,用白术配甘草,能够益气,能够扶正,相当于四君子汤的一半。下面是“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这个病人,小便是不通利的,主要是因湿在体内。​“恶风”,不想脱衣服,说明在表的阳气虚。或者“身微肿",主要是小便不利以后,湿邪不能排出体外,所以“身微肿”,所以张仲景在这个处方里头又加了一味桂枝。桂枝能够温阳,化气,利小便,又能散风邪。所以针对“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仲景用了桂枝,能够通利小便,能够疏散在表的风邪。而小便通利以后,湿邪排泄出去,“身微肿”这个症也就能够得到治愈。所以用甘草附子汤来进行治疗。本条是风湿,表里的阳气都比较虚,故用甘草附子汤。甘草作为第一味药,作为方名,说明甘草在这个方剂里头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主要是用它来缓急止痛,因为本条有好多疼痛的症状一“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所以用甘草,取它缓急止痛的作用,所以把它作为方名。

  下面我再把甘草附子汤的用法跟大家说一下,它是水煎了以后,“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古代张仲景那个时代的煎服法,用六升水,煮去了一半,剩了三升,这个三升是分三次吃的,所以叫“温服一升,日三服”,就是一天三次,把这个药吃完。比如说现在煎了300ml,那么一次吃100ml,分三次吃完。最后的11个字:“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如果吃一升太多,因为怕附子比较温热,有毒,所以如果嫌药吃得多的,也可以吃十分之六,十分之七,不要一下子把它吃完。亦就是吃三分之二,不要全部吃完。吃了以后,使得微汗,病就解了。张仲景已经说过了,治疗风湿俱病,要微微地,持续地出汗,就是说要使病人微汗,病就解了。​“汗出复烦者,服五合”,如果吃了这个药微汗以后,过一会,他又关节不舒服起来了,又难受起来了,再吃每剂药的二分之一的药量,说明这个病没有完全解除,那么这个时候吃药可以减量服。太阳中喝,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本条就是讲风湿,表里的阳气俱虚,又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