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痉湿暍病脉证治。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胡希恕:
这变成慢性的(病)啦,不是我们上边所说的那个白虎加人参汤证,这种病我见到死亡的很多。光热不要紧,人就怕汗出太多,脱水,津液脱到一个相当厉害的程度,再不知道治疗,那就容易死人。我见到一个拉车的,他在外头拉了一天的车,回头他就是所谓的中暍,就是上边所说的这种情况。这个小伙子他(拉车)回来,热得不得了,汗出得太多啦,他吃面条就拿凉水浇,自己带了两瓶啤酒也喝啦,这一碗冰凉的面条也吃啦,吃完就死了。以前旧社会这种病最多,旧社会拉车的,上街拉着拉着车就热死啦。热不至于热死,汗出太多了啊,就是脱水而死,这个时候都是脱水而死的,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是大有道理的。
底下这个就不是,也是中暍在表,身体疼痛,“身热疼痛”,脉也自然弱下来啦,这就是“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这个身疼痛有点湿的样子,就是夏天贪凉,老喝冷水,咱们现在吃冰棍也是一样啊,也容易有这么一个慢性的反应。所以他用一物瓜蒂汤,瓜蒂汤你要是小量服,只是祛湿祛水下水,并不吐,所以说一物瓜蒂汤,不是涌吐法。就是一物瓜蒂汤,用二十个,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煮的时间也相当少,去滓,顿服,这就能够祛水气湿气,能下这个而已。这跟上面的那个病是不一样的,由于夏令饮冷水多,身上也老是热不退,常有疼痛的情况,这个由于贪凉饮太厉害,久不治,恐怕也能得风湿那类的疾病。这一章咱们讲完啦。治暍病最简单,没有其他的法子,白虎加人参能应付一切,这很好。那么如果不脱水,用白虎汤也可以。烦热厉害也可以用白虎汤加龙骨牡蛎,白虎增液的法子。暍病最简单,痉和湿这两种病,稍复杂一些。
对于痹症,也就是关节疼,一般常用发汗剂麻黄汤加术、麻杏薏甘汤、葛根汤、越婢汤都有用的机会。越婢汤就是发热、汗出的症状。我们遇到发热汗出身上热的痹症急性发作的时候,越婢汤加术也行,葛根汤加术也行。至于后面所说的“风湿相搏”,一转到虚极入阴,除了书上所说的方子有用的机会,我常用桂枝汤加术附就挺好使。后面讲到治偏侧痛,还可以加大黄。
倪海厦:
瓜蒂散是吐剂,当病人本身就有里热,因为中暑的病人平常运动 就流汗流得很多,因此热经常是呈现浮在身体里面的状态。这时没有 表症,单纯是里热,此时病人因为有里热而将身体浸泡在冷水中,想 去热,然后又饮用大量的冷水,结果外用浸泡冷水造成身体疼痛,喝 下许多冷水在胃中又无法气化,加上体内又因为津液不足而很燥热难 耐,此时就要用这瓜蒂散。瓜蒂这个药,如果是喷在鼻子里面,会造 成打喷嚏。如果是含在嘴巴里面,就会想吐。病人喝下就会吐出许多 冷水,我们不用麻黄发汗为什么?因为他本来身体里面就有浮热,加 上本身津液又已经伤到了,所以我们绝对不可以再用麻黄汤去给他发 表。 也就是说这是因为病人津液不够了才产生的热,你再用麻黄汤发 汗就会更伤津液,这个时候用瓜蒂散最好。诸位你有没有感觉到,每 次你吐完的时候都会流汗。如果你不相信,等一下下课到旁边,我抠 你喉咙让你吐,吐完后你再摸摸身体,就会发现身上都是汗。人吐会 出汗,就是利用吐法让病人发汗,不要用药去发汗,因为病人津液已 经伤到。 如果表热跟里热加在一起,成为高热的时候人参瓜蒂散也没有用 的,就要靠白虎人参汤下去救热,所以白虎人参汤喝下去病人也会流 汗,热就会整个退掉。如果病人没有表热,只是身体里面的浮热,感 觉闷闷的,按脉又没有很浮,病人又感觉昏昏沉沉的,有一点发烧又 不是很烧,你想想这怎么办?只有让他轻微的发一点汗,把热消掉就 可以了,此时可用瓜蒂散下去,吐出水后,病家皮肤会发一点点表汗, 这个浮热就会离开身体。所以病的深浅轻重张仲景都考虑的很清楚, 绝对不能让病人身体在有里虚的时候还在给他攻下,因此仲师就跟你 说下利不止者死,他的目的就是提醒你,病人因为有里虚所以不能攻。 当病人身体很虚弱时,我们又需要去发此人的汗时,该怎么办呢?可 以用一点点瓜蒂散来取吐得微汗,张仲景的意思就在这里。
连建伟:
本条条文也是“太阳中喝”,也是受了暑,但是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暑,主要是暑湿,以湿为主,而不是以热为主。上一条是以热为主,偏于阳盛而多热,就用白虎加人参汤。而本条是偏于阴盛,体质是阴寒比较盛,多湿。同样都称为中喝,但是情况不同了。他有“身热疼重”,也有一点发热,但是身上还疼,还觉得挺重,说明暑夹湿,而以湿邪为主。湿又是伤阳气的,所以脉是“微弱”的,这称为“湿胜则阳微也”。寒湿比较重,损伤了人体的阳气,所以脉是“微弱”的,而不是洪大而中空的。是什么原因呢?“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感受寒湿的中喝,是由于夏天过饮冷水,或者是汗出后到冷水里洗澡,水到皮肤里头去了,就造成了发热、身疼、身重。所以要把水湿排出体外,用“一物瓜蒂汤主之”。一物瓜蒂汤就是一味药,就是瓜蒂,也就是甜瓜的蒂。瓜蒂要在瓜青的时候,还没成熟的时候才有效。瓜蒂是很苦的。煎了以后,“顿服"之,就是一下子把这个药汤吃了。吃了以后有两个可能:一个可能会吐,我们学过《方剂学》,学过《伤寒论》,瓜蒂是涌吐剂,它可以涌吐,使得水气吐出来;还有一个可能,吃了以后,可以使得汗出。因为瓜蒂本来是涌吐剂,涌吐剂主要使得阳气往上往外越,这样也会产生一种发汗的作用,所以往往吃了这个药汤以后,病人会出一点汗,出了汗以后,水湿就散掉了,病也就可能好了。
最后我跟大家讲一下医案举例。这个医案就是《伤寒发微》上的,是我介绍过的曹颖甫先生写的,曹颖甫是上海的名医。他说:“仲师于《金匮》出一物瓜蒂汤”,仲景先师在《金匮要略》上出了这个一物瓜蒂汤方。“历来注家,不知其效用”,历代注解《金匮》的注家,不知道它的作用,也不知道怎么用。“予治新北门永兴隆板箱店顾五郎亲试之”,“我”治疗新北门那个地方,永兴隆板箱店的顾五郎这个人,“我”曾亲自用过一物瓜蒂汤。“时甲子六月也”,农历六月,相当于现在七月份。“予甫临病者卧榻,病者默默不语,身重不能自转侧,诊其脉则微弱,证情略同太阳中喝”,“我”刚走到病人的床边,病人也不说话,他的身体很重;自己翻身都很困难。他的脉是微弱的。他的证有“身重”,他的脉“微弱”,跟仲景治太阳中喝的这条条文差不多。“独多一呕吐”,就是单独还多了一个症状,就是呕吐。“考其病因”,“我”就思考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始则饮高粱酒大醉,醉后口渴,继以井水浸香瓜五六枚,猝然晕倒”,开始因为夏天吃了高粱酒,吃得大醉,醉了以后还口渴,再吃用井水浸过的香瓜五六个,吃了以后就突然晕倒。“因念酒性外发,遏以凉水浸瓜,凉气内薄,湿乃并人肌腠。此与伤冷水,水行皮中正复相似”,酒性应该往外发的,但现在没有让他外发,主要是吃了凉水浸瓜以后,凉气往内逼迫,寒湿影响到肌腠,就跟《金匮要略》所谓的“伤冷水,水行皮中”差不多。“予乃使店友向市中取香瓜蒂四十余枚,煎汤进之,入口不吐”,“我”就叫店里的人到市场上取了四十多个香瓜的瓜蒂煎汤给他吃,他吃了不吐。“须臾尽一瓯,再索再进,病者即沉沉睡,遍身微汗。迨醒而诸恙悉愈矣”,过了一会儿,吃光了一大碗瓜蒂汤,病人要,就再给他吃,病人就昏昏入睡了。后来就全身微微地汗出,醒来以后病也就好了。以上是曹颖甫先生碰到病人,对照《金匮》的原文,用了瓜蒂汤之后写下的一段体会。所以我个人的见解:瓜蒂汤它可以吐,但是有的病人也不一定吐,他往往会发汗。因为瓜蒂是涌吐剂,涌吐剂是向上的,向外的。正因为它的药性向上,向外,使得阳气往外发越,它有一种发汗的作用,使得寒湿离开人体。 我们学了这两条条文,也可以联系到《方剂学》。《方剂学》有个方剂叫香薷饮,又叫香薷散,是香薷、厚朴、扁豆。这个方剂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个处方,它主要就是治疗夏天吃了冷的东西,受了凉而造成的暑病。但是在《方剂学》上不叫中热,也不叫中喝,而叫阴暑。暑有阳暑,有阴暑。所谓阳暑,就是中午的时候,在太阳底下,拼命干活,是真正的受了热,所以出现了白虎加人参汤证这样的情况。汗大出,口大渴,身大热,又由于汗出多,这个人怕冷,耗气伤津。脉洪大但按上去是无力的,称为芤脉,这个是阳暑。还有个叫阴暑,就是夏天暑热主气,但是他条件比较好,没有在太阳底下干活,没有去劳动,而是乘凉,吃冷的东西。比如冰箱里的东西吃得多了,冷饮、饮料吃得多了,又空调开得太低了。皮毛受了寒气以后收缩了,寒主收引,收缩以后汗不出,就要发热,要恶寒。再加上吃进去的东西,他胃里很难过,要呕吐,要拉肚子。这个时候就要用到香薷,香薷是“夏月之麻黄”,可以发散。厚朴、扁豆,和中止呕。 我们由此也看到医学在不断地发展。在仲景的时代,他就提到由于夏天吃了冷的东西,或者是洗澡,水到了皮肤里头去,就要得病,他说这是太阳中喝。而到宋代以后,就提出来叫阴暑,提出来用香薷,香薷是“夏月之麻黄”。《局方》还提出一个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散也是夏天用的。夏天有表证,外伤了风寒,内又有食滞。藿香、苏叶,都是辛温的,发散的,让他出点汗。胃里难受,又拉肚子,所以用厚朴、陈皮、茯苓、大腹皮这类药物,芳香化湿理气。所以这实际上说明医学在不断地发展着。在汉代就提到感受寒湿而引起的中喝,是相当了不起的。仲景就好像佛教的释迦牟尼,道教的老子,儒教的孔子,他开创了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这条道路,所以到现在还要学他。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热病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