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意
此治汗腺的调节机能,不能适应和抵抗风寒的刺激,反被这种刺激所伤,致汗液不能得到适当的排泄,体温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散,因此在感觉方面也失掉了一般所感觉的常态的方也。旧日这种作用名为解肌,其实是一种带温补性的发汗剂。
二、主证
有汗,发热,皮肤间恶风寒,脉浮缓,不喜冷饮食,舌如常或微白而润,小便清利如常。
说明:这种汗是局部出的,不是普遍出的,而且数量也不太多。有的上半身有汗,用手摸略觉潮润些,有的额部、手部、臀部出些微汗。除特殊原因外(如多饮些水逼着出汗、或服其他发汗剂等),一般很少大汗淋漓的。恶风是恶寒之轻证,凡啬淅恶寒,或不欲去衣被,都是这个表现。有人援引《伤寒论》“病常自汗出者”和“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两节的意义谓这个主证应当只是汗出一证,如有它证则与仲景的说法不符了。这个说法也对,但我从实地经验下来,凡用桂枝汤的病,或多或少,没有不见恶风寒的,不过恶的不甚显著,人不容易觉察,遂把它忽略过去了。其余诸证是从另一面反证的,法子除此以外,时间上也是有关系的,不然的话能不和玉屏风散、参附、芪附、术附等方相混吗?或者我还有没经见过的也未可知。希望各位同志多从实地上品验几次,作第二度的修改可也。
三、副证
头后部或额部痛,项强,身疼痛,或不舒适,鼻鸣干呕,脉兼弱,或洪大(有日哺发热脉浮虚者),见经方原文选注承气汤第六节。
说明:头憋胀,身微重,和下后气上冲、干呕,应当列在副证里,因这些证遇到的不多,没有多实验,容后再行补充吧。另外,气上冲、干呕、身疼痛诸证,我经验都是轻度的,如果重的话,必须作适当的加减方能收效(如呕甚加半夏生姜之例),余证详第八栏。
四、禁忌证
无汗、口苦、口舌咽喉干燥、舌苔红黄黑、喜冷饮食、小便黄赤、怕热、衄证、酒客的出汗证、小便数、足挛急。
说明:无汗证是属于散热机能衰减的麻黄汤证,与主证相反。酒客出汗是属于湿热蒸发,非汗腺失常的毛病。其余诸证都属于热性证,所谓阳盛一类的证候,先贤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就是指这一类的证候说的。所以说不管主证、副证怎样具备,但兼本栏任何一证,使用本方都会发生危险。
五、慎重证
轻度的咽干欲饮水,喜冷,尿黄,舌微干微黄,鼻中微有衄象,口微苦,春夏季节,我国的南方。
说明:这都有热性病的现象和因素,所以不可大意,但夏季外受风寒,内食生冷,用这个方子的时候很多,也很效,请不要忘记。六、药品桂枝尖(温散)三钱生杭芍(平敛)三钱炙草(平补)二钱生姜(温散)三钱大枣(擘开、平补)四钱说明:桂枝旧有去皮二字,有人说去了粗皮,正合了解肌的意义,这话不大确合实际。张隐庵说过,只取梢尖,嫩桂皮色内外如一,若显著有皮者,把它去掉不用,并非去掉桂上之皮也。
六、药品
桂枝尖(温散)三钱生杭芍(平敛)三钱炙草(平补)二钱生姜(温散)三钱大枣(擘开、平补)四钱
说明:桂枝旧有去皮二字,有人说去了粗皮,正合了解肌的意义,这话不大确合实际。张隐庵说过,只取梢尖,嫩桂皮色内外如一,若显著有皮者,把它去掉不用,并非去掉桂上之皮也。
这个方子的分两我都是这样用的,没有用过更大的分两,须用小剂量时,只在喝的药量上少喝一些。
芍药旧日有用赤芍的,这当然应该。根据张路玉的说法,“临证活用”是对的,但从实地试验下来,我认为还是用生杭芍相宜。因为它和桂枝配合起来,一方面兴奋神经以出汗,一方面镇静神经以止汗,确实能把汗腺不调和的机能恢复过来。赤芍实验下来,觉得差些,以后可把这个问题广泛地研究一下,再作决定。
七、煎法、服法、护理、饮食
1.煎法:水三茶杯,煎至一杯,快慢火都行。
2.一二分钟喝热小米稀粥一碗(大米粥也可)以助药力,有兼证的不必服。
3.护理:服药后不可冒风,应盖上被子以遍身出汗为度。不可强迫出得过多,多就容易伤津液,也容易复感。也不可过少,少则病去不尽而生变。
4.饮食:服药后忌食生冷、油腻、酒类及难消化的食物。
初愈后应服流动性富有营养的食品,可参看麻黄汤。总之,病人愿意吃的、应当吃得酌量与之,不愿意吃与不应当吃的,不要强与。
八、加减举例
1.兼背强证,加葛根。可参考桂枝加葛根汤的使用法。
2.兼喘证者,加厚朴杏仁。可参考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的使用法。
3.兼腹满痛证,应酌加芍药;拒按不大便者,更加大黄等药。可参考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的使用法。
4.本证汗出多者,可酌加生黄芪、人参、附子等药。可参考桂枝加附子及参附、芪附等汤的使用法。
5.兼下利证,轻度的可仿太阴病脉浮用桂枝汤的例子,本汤不必加减。可参考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使用法。
6.兼心下痞者,先用本方解表,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不必加减。可参考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使用法。
7.兼口噤、背反张等证,可酌加瓜蒌根。可参考瓜蒌桂枝汤的使用法。
8.兼胸满脉促者,当去芍药;脉微恶寒甚者,更加附子。可参考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使用法。
9.兼身体烦疼不能转侧,脉浮虚而涩者,可加附子;身体不仁,脉微紧,去甘草加生芪。可参考桂枝加附子汤和黄芪五物汤的使用法。
10.兼脑疽证,本方不加减也可收效。
11.兼月经后期而少者,本方加减不加减都能取效。
12.兼身体衰弱,可酌加芍药、饴糖、生芪、当归等药。可参考小建中汤、黄芪、当归等建中汤的使用法。
13.兼寒热如疟,日再发,身痒证,可酌加麻黄汤。可参考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二麻一汤的使用法。
14.凡兼口渴、喜冷、喜饮、口苦、咽干等证,都宜采用辛凉药品。可参考银翘散等辛凉解表方的使用法。逼不得已时,本方必加入芩连膏知等药,或用羌防香苏散代之。
15.兼黄汗者,可酌加黄芪。可参考桂枝加黄芪汤的使用法。
16.兼久疟者,可酌加黄芪、防风、秦艽、当归、鳖甲、浮小麦等药。可参考王旭高的桂枝黄芪鳖甲汤的使用法。
17.兼气上冲者,可酌加肉桂。可参考桂枝加桂汤的使用法。
说明:这些例子还很多,以后可以随时把它补充出来。读了本栏以后,我们应当把各种方子的使用法照样都写出来,对于各种证的诊断和治疗法也都有写出来的必要。但这些繁复艰巨的工作,须要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行,少数人是不可能马上办到的。
九、服本方后的情形和处理概要
1.服后没有出汗,主证、副证、禁忌证没有变化者,仍服原方。
2.服后病未减,头项强痛,发热较重,但主证、副证和禁忌证仍没有出本方范围者,先刺风池、风府二穴,再服原方。
3.服后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余证如前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治之。
4.服本方后未出汗,脉洪大,余证如前,仍可用本方。若形如疟,日再发者,宜桂二麻一汤。
5.服后大汗出,大烦渴者,服白虎加人参汤。可参考白虎加人参汤的使用法。
6.服后谵语发狂,昏迷不醒者,可用小复苏饮一类的方子救之。说明:最后两条,都是没有按照这个标准使用的,都是犯了阳盛之戒。不过轻一些的尚可挽救,重者则全身黑斑而死。注意!注意!
十、结论
总之,此方是带温补性调理汗腺和感觉神经的,多作用于躯壳外部,对于内脏作用不很大,所以对于内虚内寒等证,都必须另加温补药,而且都必须具有寒热的外证。
1954年2月20日李翰卿草拟
李翰卿。 李翰卿(1892~1972)医学家。字华轩,又名希缙。大同市灵丘县沙坡村人。1955年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获得成功,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