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麻黄汤的用法-太原市中医学会第一次学术讲座讲题

出自当代李翰卿相关的经方为《麻黄汤

  我对古今处方的使用方法有三个标准:

  1.绝不根据病名,也不固守成法。

  2.以主证为标准,但也不单纯地只限于主证一部分的现象。

  3.肯定主证以后,再结合全身的其他兼症和发病的情况与时间,以及治疗的经过等等。根据历来名医经验过的法则,联系病人的具体实际,该用原方的用原方,该加减的便加减,绝不是死板一套地、捉风捉影地去使用,更不是头痛加一味头痛药,足痛加一味足痛药,随意乱凑的去使用。都是按照一定法则实事求是地去使用的,而且也是有计划有步骤随机应变地去使用的。

  麻黄汤的使用法(分十个问题来研究):

  一、方义

  本方系后汉张仲景的处方。他能治人体不能适应风寒的突变,反被突变的风寒刺激其皮肤,使汗腺的调节机能失常,并波及气管、肺脏的呼吸机能,本方是散寒发汗之方剂(也就是温性发汗剂)。

  二、主证

  气喘,身恶寒,无汗,不喜冷饮食,脉浮紧。

  说明:主证是使用本方必不可少的证候,比如没有“气喘”​,单是其他各证,使用本方当然也会见效,但还有其他药方可以代替,其效力也有超过本方之上者。如果加上气喘一证,我的经验还没有比较本方效力更速的。至于其他各证去了任何一证,使用本方都会发生危险,恶寒一证比较更属重要。(理由详第五栏)

  三、副证

  后头部痛,有连及额部痛,项强,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胸满,咳嗽,面色较赤,舌苔淡白而薄,或无苔而润,脉数等。

  说明:这都是本方治疗范围以内的证候,有了主证,再加本栏的一证或数证,都不必加减药品,单用原方就能痊愈,但还需检查有无第四栏的禁忌证,和第五栏的慎重证,才算全面。

  四、禁忌证

  口舌、咽喉干燥,舌苔黄,渴欲饮水,喜食冷物,有汗,或素有血汗证,身体不恶寒,或反恶热,有出血证,或素有失血证,脉沉或迟,或微细,或脉无力,身体衰弱,大病愈后,小便淋涩,或尿赤,或素有溃疡,大便干燥,肠胃不敢见凉,脐上下左右有动气……等。

  说明:凡有本栏任何一证,虽主证副证齐备,也不可竞用原方。若冒然用之,就会把病加重或发生危险。必要时需作适当加减,方可使用,或用其他代用方微汗也可。

  五、慎重证

  轻度的恶寒,在春夏季节,在近热带地方。

  说明:本方恶寒一证是很突出的,虽不像疟疾那样战栗的厉害,但也是重裘厚被不能稍解,如果恶寒程度较轻一点,用本方时就须慎重。因为恶寒轻便是寒邪较少的表现,本方的桂枝就有些太热,春夏和热带近的地方,不是热性病多寒性病少,便是容易出汗,使用本方稍一不慎,就有出医疗事故的可能,所以对于这三点,必须慎重从事。初手经验缺乏,更须格外注意。关键地方只是桂枝和生石膏之去取而已。疑似之际,宁可偏凉,不可偏热,宁可用石膏,不可用桂枝。因为在救误方面,前者较后者容易得多。

  六、药品

  麻黄:去节一至三钱,性温发汗定喘。

  桂枝:一至二钱半,温性较强。

  杏仁:一至二钱,性润治喘咳。

  炙甘草:五分至一钱,和中。

  说明:分量不可太拘,应随证决定,一般来说,北方宜多些,南方宜少些,冬季宜多些,春夏宜少些,身体强壮的宜多些,身体较弱的宜少些。我的看法,如果把以上各栏诸证细心统筹起来,虽南方和春夏也有用大量有利无弊者,但初学时期宁少勿多,宜逐步检查,逐渐增加,最好在初用时期能够得到当地名医的协助,比较容易确当,因为各地人的体质是不相同的。

  七、煎法,服法,护理饮食的标准

  1.煎法:水以药量多少为凭,大约三与一之比,煎至三分之一就差不多了。煎的时间不要过长,火需要急些,也不必先煎麻黄去沫,因为我试验是一样的。(可以去节,因为节有止汗的作用)

  说明:旧日是先煎麻黄去上沫,对于煎的时间,有人说麻黄性香烈,少煎烈性未除,服后汗大出病不去,多煎则药性缓和,服后微汗而解。去沫的意思是怕人发烦,以其轻浮之气过于引气上逆也。关于这一点还需作再一度的试验。

  2.服法:必须温服,凉了就会影响出汗。

  3.护理:服药后必须盖上被子帮助出汗,不要蒙头,头部最好另用一块毛巾盖上,或戴帽子,以免汗后露出头来重新冒风(素有蒙头习惯者可以随意)。也不可盖的太多,以防过汗亡阳脱液,更不可在露风地方出汗,以防汗出不来。汗出以全身遍出为度,全身出遍自然脉静身凉而愈。并戒房事、动气。

  4.饮食:服药后不可饮食冷性东西,以免妨碍出汗。油腻及难消化食物,在初愈后也不可服食,以防积食。这个时候最好吃流动性富有营养的食品,如豆浆冲鸡子挂面等。饮水须温饮,少少与之,不可过量,以防蓄水。

  八、加减举例

  1.主证中如没有气喘一证,可适宜地使用代用方药,如阿士匹林,不谢方中之温散方(见世补斋),​《时病论》辛温解表法,羌防香苏散等,轻度的服些辣汤也可取效,但也须注意内热证。

  2.主证中如恶寒证不太严重而喘证较甚者,只把桂枝去掉即可(名三拗汤)

  3.主证相同,但项背强直较甚者,寒邪波及背部神经也,宜重加葛根,可参考葛根汤的使用法。

  4.脉不浮紧但虚而无力,或平素体弱者,或大病后、产后者,可酌加人参、当归、黄芪等大补气血之药,可参考人参败毒汤、麻黄四物汤、黄芪建中汤等方的使用法。

  5.兼咳嗽不得卧者,寒邪波及气管兼有水饮也,可酌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可参考小青龙汤、杏苏散、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的使用法。

  6. 脉不浮紧但沉而微细者,兼少阴证也。可采取表里兼治的办法,或单纯温里的办法,或先温里后解表的办法。可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四逆汤和桂枝汤等使用法。

  7.兼胸闷气滞者,酌加香附、枳壳等药,可参考十神汤的使用法。

  8.兼脐腹部拒按、大便燥者,兼内实证也,可加硝黄等药以泻之。可参考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的使用法,或采取先解表后攻里的办法。

  9.兼关节肿痛,或身痛不能转侧者,兼外湿证也,可加苍术,或去桂枝加生苡仁。可参考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的使用法。

  10.夏月兼大便溏者,兼内湿证也。可酌加茯苓、白术等类药品。可参考香薷饮、藿香正气散等方的使用法。

  11.兼失血证者(产后证在内),不是血虚便是有内热,可分别新久,审查清楚,或加养血药,或加清热药,或改用和解方。可参考小柴胡汤、麻黄人参汤、麻黄四物汤等方的使用法。

  12.素患脓疡的、小便淋涩的、素有出汗病的,如兼患本证,绝不可单用本方,必须着重滋阴养液、清热、补气血各方面,少加荆防即行,麻黄在必要时或可用少许。

  13.兼口苦、口干、咽喉干燥、舌黄、喜饮、喜欢吃凉性食物,或兼烦躁者,有内热也。可去桂枝加生石膏,或加其他泻火药。可参考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的使用法。

  说明:这些例子多的很,因时间关系不能完全举出,希望同志们以类推之。关于这一栏的主要意义有两点,一点是为了对本方治疗范围以外的兼证指出处理的方向,一点是为了从各个处方的使用法清晰地反证出本方治疗界限,使初用本方者不致在细小的地方有了差误。但各方的使用法,也必须按照这样格式编写出来才可容易参考。

  九、服本方后的情形和处理概要

  1.服本方后没有出汗,诸证如前者,须要找出原因,有病重药轻的,有麻黄经久失效的,有服药后没有作适当护理的,这样仍可使用原方治疗。只要各证不错,虽连用三次也可。不要过多,恐热药积累,有伤津增热之弊,必要时酌加生地、元参、麦冬、生石膏等类药以预防之。

  2.服用本方后,汗出不多而诸证如前者,按法应当继服桂枝汤。为了比较确当,可参考桂枝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等方的使用法。

  3.服本方出汗后,其热未退或热度转高者,就是用前诊审未确,还有内热的表现。可参考麻杏甘石汤、白虎汤、银翘散等方的使用法。

  4.服后汗出不止者,不是误发虚人之汗,便是药量太多,急需止汗以防亡阳脱液,外用炒糯米半斤、龙骨、牡蛎、麻黄根各一两研末,周身扑之。参考温经益元汤、四逆汤等使用法,葡萄糖注射最好。

  5.服后神昏谵妄者,误发温病之汗也。可参考大、小复苏饮的使用法以救之。

  说明:本栏3、4、5三项,如果按照以上各栏标准使用,绝对设有这样错误,不过在这种标准尚未普及的时候聊备万一之助。

  十、结论

  总之,本方是热性药,也是发汗之峻剂也。是宜于表实证,不宜于表虚证。宜于表寒证,不宜于里寒证。宜于急性证,不宜于慢性证。所以对于内热证、虚证、有汗证都不相宜。内热证不但大的方面,就是口燥咽干、或是想吃冷的任何一点小证兼在里边,误用本方也会发生毛病。如果按法检查,随证加减,在治疗上就会有相当收获,但无论如何不要忘记风寒突变的诱因。

  希望各位同志详加讨论,予以批判,把意见提交本会,以便修正编印。

  1954年1月28 日李翰卿草拟

李翰卿

  李翰卿(1892~1972)医学家。字华轩,又名希缙。大同市灵丘县沙坡村人。1955年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获得成功,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编著《...

李翰卿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