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太阳病篇小结(2)

出自胡希恕相关的经方为《
比方说吧,太阳中风这类的病,是用桂枝汤。那么桂枝汤证,项背特别强,项背强几几的,要加葛根。那么如果这太阳病脉沉迟,里边虚,而且有寒的样子,要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这(种情况)是很多了。可见仲景这个辨证,是由大的范围逐渐缩小,最后是方的适应证,简单言之就是方证。这个很重要,所以方证是辨证的最后一个尖端。那么中风型,或者伤寒型,它恰好是中风那么一个形象,就像书上说的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你用桂枝汤是对的。但是它要再有出入,那桂枝汤就应付不了了,你还得往下辨,辨到什么呢?就是这个方药恰好适应为止。所以我们根据他辨证施治这套东西,我们知道了,他先辨六经,​(比如)这个先辨太阳病了,然后再缩小,就是同中找异了。辨一个中风型或者伤寒型,因为大概言之太阳病就这么两个类型,然后再根据其他的一切情况再细辨,到方证为止的。所以方证在他这个书上来看,是辨证最后的一个尖端。

我们讲太阳篇,讲很多东西,讲些定法。什么叫作定法呢?我们方才不是说了并病、合病嘛,大概是并病最常见了,最多了。表里都有病,并病嘛,外面也没好,里面发生了。那么这种表里同时有病,如果里实,应该攻,要是得心下痞,应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但是他还恶寒,表证未已,得先解表而后攻里啊。就是表里并病,而里实者需攻,你得先解外,而后攻里。如果里虚寒需用温补,你要先救里而后救表。这是定法,这个在临床上很重要。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一个人下利清谷,他也有发烧、头痛等的,你得先治下利清谷。他那个脉当然也大概都是一个沉微、沉细这一类的脉,这个你不能先解表,虽然身疼痛,不能先解表。这是定法。那么再有,虽然有表证,但是他有柴胡证,有少阳病,少阳病不可发汗。甚至于他也有里证,也有少阳病,那么少阳病也不可下。这个(情况)汗下俱当力戒,就只能用柴胡,要不柴胡这味药应用范围比较多啊。这也是定法。太阳篇里也有。

那么还有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这个人内有停水,小便不利,这类的病你非利小便不可,你要不利小便,就来解表不行,那个危害相当大,变证相当多。不利小便,表绝不解。有的时候解表与利小便同时用,你看这个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就是这个方子;像小青龙汤也是的,心下有水气,表不解。这个在临床上也很重要,这也算一种定法。另外他又提出来了,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是发汗有些禁忌也要知道的,他提出来七种。这个大家就得记,那没有旁的办法。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人可发汗,据病可发汗,但是有些特殊情况不可发汗,主要的是丧失血液,丧失津液,津液、血液特别虚。所以亡阳者不可发汗。亡阳就是亡津液了,表现出像咽干口燥啊,无论是疮家、汗家、亡血家,都不可发汗。对于这个,我们的脑子里得有,要不然就出大毛病了。这个都是根据他这个书怎么讲,咱们就回头(总结)来谈的。

我们还要研究,研究什么呢?他说的六经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仲景这个书就是辨证施治了,他是拿一个伤寒做个例子,而来写辨证施治的方法方式的。我们研究古人书,我认为注重方法、方式。中医通过实践来的,大家没有谁反对,因为咱们这个中医发展太早,那个时候没有一种基础理论给我们,像西医是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一种医疗制度。中医不是的,那阵儿科学还没发展到这个地步,只是从经验(来论)​,要不咱们怎么辨脉辨证呢,怎么不辨病啊?没法辨病啊。限于那个时候没有显微镜,也没有 X 光,什么也看不着,肉眼看不着的东西太多了,没法辨病,而且这个局部病变更看不着,那除非拉开(解剖)看,所以就是势必促使得辨脉辨证。那么他通过实践,得出一些结论,你像我们讲这些都是得出的结论。​“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太阳病,你遇到这个,当太阳病看没有错的,这是通过临床做的一个总结,这是客观存在的,什么时候也是这样。古时候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现在太阳病也不例外,也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再以后也不会变,它是客观存在的,这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里有自然规律。古人通过实践,这种规律就掌握了。可是他对这个规律怎么样来认识,是存在问题的。那时候限于科学水平没法说:肝有病,这真正是肝炎,什么病菌造成的,什么病毒造成的,他不会的,他说不出来这东西。​(但是)他也要说,你可知道,咱们说这个六经,他搁上这个经络的名称就是这个道理。你像咱们说这个中风、伤寒,在古人真认为人伤于寒则为热病啊,伤寒古人也是这么看的,这是个错误啊,所以现在咱们不能这样说了。那么西医说是这个伤寒杆菌,人家能给你找出实际的东西看,你不信还行吗?所以咱们说那个冬伤于寒,这个就成问题的。我们这个六经也是的。所以认识这个问题啊,古人的认识有些是我们应该废弃的,应该扬弃的。现在咱们还都是古人怎么说就怎么来,这个是有问题的,这也不是一时能改变的。

不过我们根据他这个书,你看太阳病明明是表阳证,那么表阳证,表证,阳证,同时他也分析寒热虚实,这里头八纲具备。表、里,他也常提,表里阴阳寒热虚实都有了。可见仲景的书就是八纲辨证,那么怎么搞出个六经来呢?所以今天在这,我们略略把这个问题谈谈。不过这个东西太多,我今天简单地说一说。那么开始得对八纲有一个认识,大家都说八纲,可是这个八纲并不那么简单,一方面结合临床,一方面结合这个书,我们略略谈一谈。所说这个八纲啊,本来它是九个,你看他这个书也是,表、里、半表半里,所以他搁个三阴三阳篇嘛,三阳三阴篇。阳性病,表、里、半表半里都有,阴性病也都有。就像我们方才讲的太阳病,它在表,表证有两种,一个阴一个阳。发热恶寒者,它是阳,无热恶寒者就是阴,这个书说得也很清楚。那么可见它就是一个八纲,所以我们现在先要把这个八纲说清楚,它实质呢,表、里,应该有个半表半里,这个古人说表里,就把半表半里概括进去了,就是指其两端,那个当间(半表半里)自然也就在内了。

那么什么叫作表呢?这个表它是人体一个部位,就是体表这个表,就是人这个躯壳,就是由皮肤、肌肉、筋骨组成的躯壳,这是在人体上是最在外了,体表的表。那么病邪反映到这个部位,就叫作表证,所以身体疼痛这是表证。你像我们方才说的这个风湿病,都是这个身体疼啊,所以它也属表,它脉也浮。那么这个里呢?它就指的胃肠这个消化道,它是在人身上极里之里了,你看上至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出去,这个就叫作里。这个里,我们把它纵剖开,那是最里头了。所以古人说这个里啊,书上是阳明篇,太阳篇也提过,​“胃不和”​,就是胃里面不和,胃中不和啊,这个就是里。如果这个病邪反映到胃肠里面的这种证候,那就叫作里证。这个半表半里呢?它就是表之内、里之外,那么现在就是说胸腹腔间了,这么一大块地方。那么这个空间呢,里头可是有很多脏腑啊。你像咱们一切的脏器吧,除了脑子,都在这个胸腹腔间。所以病邪反映到这个部位就叫半表半里。比方说,胸胁苦满啊,尤其咱们讲这个柴胡证,那胸胁苦满就是在胸腹腔间,胸胁这个地方发满,发胀满。所以它叫作半表半里。

那么这个表、里、半表半里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疾病反映的病位——病的位置。这个位置,不像西医说的那个病的位置,那个(西医)说你病变在哪个位置。中医他讲证,咱们讲“证候”反映的病位,这个不是“疾病”所在的病位。中医也叫表证,也叫病在表,这是一种术语吧。但是他说这个邪在表,并不是那个病就是在表得的。所以这个外科,咱们研究外科就知道了,这个疮生在外边,他也发生里证,他大便干燥啊,也要用泻药。​(虽是)里证,其实病是在外边(的位置)​。那么我们说这个病位就是,病在里(里证)​,它也有表证。所以从疾病的反映上来看的,这个病位啊,它是固定的,也就是说疾病万变,它反映到人体上,不出这三个病位,不在表,就在里,或者半表半里。有的时候表里并病,既有表又有里,合病也是的,同时发作两个、三个,但是不出这个范围,不出这个表、里、半表半里这三个范围,要出了这个范围中医没门儿了,它不出这个范围。这也是古人经久的临床做的结论,这也很不容易。

另外呢,咱们说他这个三阳篇、三阴篇,把这个阴阳也得搞清楚。这个阴阳啊,是就病的病情上说的,也就是病之性,阴就是阴性,阳就是阳性。什么叫(病)性?是病发作起来,在人的机能上的一种反应。这个人体机能啊,它是要起改变的,尤其这个代谢机能首先要改变的,西医也这么看的。这个改变呢,它只有两个途径,不是太过了,就是不及了,就这么两种。在临床上也是的,咱们脉也是的,它不是快了,就是慢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你像前面我们说那个滑、涩呀,其实也是这样。你像我们量血压也这样,有病人咱们给量血压,他的血压高了,你的血压低啊,血压不高不低,你血压这方面管保没病。那么快慢也是啊,现在这西医也瞧脉呀,瞧脉他看钟点,也就看快慢。所以这疾病一发生,影响机能改变,这种改变啊,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如果太过,你身上证候反应都太过。不及呢?你身上的证候反应也多不及。这太过是哪一方面呢?比如说亢奋、发烧、兴奋,这个病发扬,这一类的情形,古人叫阳性病。反过来呢,它现抑制的现象,冷啊,衰沉啊,脉也微呀也细呀,这一系列的都被发现,这叫作阴性病。阴阳就是这么两个,一个是发扬的,一个是抑制的;一个是亢奋的,一个是消沉的。所以少阴病讲“脉微细,但欲寐”​,人就消沉,就困顿,而且脉也比较微细。那么太阳病就不是了。它就这么两种(阴、阳)​。所以这个疾病万变,不外乎这么两大类,它不是阴,就是阳,不是亢进,就是不及,反正就这么两种。也不亢进也不及,这就是常人,没病。这就病情上说就这么两大类。

那么另外它有寒热虚实,这个寒和热本来就属于阴阳啊,寒就寒性,热就热性。让中医说说这个热,不一定得是温度高啊,红头涨脸,你像这个口苦口干,这都是一种热象,脉数也是表示有热。这个热也是太过,也属于阳性。这个寒与它相反,寒就是寒性,这个人颜面苍白也是寒性。总而言之,现这种寒性的就为寒,现热性的就为热。在阴阳里头提出这么两个干什么,因为这个在治疗上是很有关系的。这两个寒热虽然属于阴阳,但是它具备一个特性。咱们这个阴阳是极概括的,凡是太过的都属阳,凡是不及的都属阴。这个寒热呢?它是特性,局限于或寒或热这么两种。所以我们说,阴阳包括寒热了,它(阴阳)是概括它(寒热)​,那个寒热概括不了阴阳。所以疾病啊,没有不阴不阳的,可有不寒不热的,我们在临床上也是,这个人没有寒热嘛,你还说他有什么寒热,但是阴阳能分。

胡希恕

  胡希恕,1898年生于沈阳,清末太医之学生王祥征的弟子。1936年悬壶于京城,1952年约陈慎吾、谢海洲共同开设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病逝,享年86岁。胡先生行...

胡希恕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