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太阳病篇小结(3)

出自胡希恕相关的经方为《
这个虚实也是一样的。这个虚,古人说的是人的精气虚,就是人虚。实呢,就是古人说病气实,就是邪实。你像我们讲的太阳病,无汗、脉浮紧、身疼痛,它这个在表证上说是实证,一点汗也不出。你看这个中风证呢,它就是虚证,它是自汗出,脉也弱了。它这个实证,咱们讲有那么一段啊,说太阳病十余日,表证还不解,吃了麻黄汤之后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他说阳气重,重就是老不出汗,外边这个体液充斥太甚了,就是实,就是表实。什么实呢?病实,指着病说的。人虚,虚劳那个虚,那是人的体力支持不了,也就是这个病还没去呢,人就支持不了的那个样子,就叫作虚。人体力能支持,但这个病气相当实,你像这个阳明病胃家实,大便不通,人说胡话,谵语,这是里实证。这个虚实也属于阴阳啊,总而言之,虚还是不及,实还是太过,也属于阴阳,它也是个特性,专就虚实这么一种阴阳来说,分的虚实。

这个虚实共寒热都附属在阴阳里头,可是寒热虚实这两类东西要是错综互见呐,那么这个虚实无常的,我写那么一篇东西呀,说寒热有常,虚实无常,那什么意思呢?寒热有常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是寒就属阴,是热就属阳,它永远不变。这个虚实无常什么意思?它与寒热交叉互见的时候,它就是随着寒热为阴为阳,它自己呀就反其阴阳了。这个呢我们说几个例子就有了。比如说吧,从这个阳性病,热、实、又热又实,这是阳性证。可是热与虚在一起,虚本来是属阴呐,与热在一起,咱们说虚热证是阳证了。这个虚随着这个热走了,所以虚实它无常。这个虚与热同时并见了,这个虚本来它是属阴呐,它就变成为阳了,虚热证是阳性证。这个寒当然是阴证,寒证,再虚,虚寒,这当然是阴证。这个实与热,我们方才说了,当然是个阳证。这个实与寒呢,这个实寒就变成阴证了。寒实证,咱们前面讲的寒实结胸啊,那个用不得一点凉药,那个也得用差不多的温下法,咱们太阳篇也有寒实结胸。所以虚实这两个东西,咱们说虚证属阴,实证应该属阳,但是实证与寒结合到一起,它反为一种阴证,这个虚与热结合到一起而反为阳证,所以它是无常的。

那么这样子在阴阳里头啊,有这么两个大类型,阴阳两类。所以六经啊,它只是阴阳表里,表阳、里阳、半表半里阳、表阴、里阴、半表半里阴。寒热虚实得另辨,就因为是错综相见。所以,阳证里面,有阳“热”证,有阳“实”证,有阳“实热”证,也有一个阳“虚热”证,也有光阳证“不寒不热不虚不实(编者按: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冯世纶主编)曰“不热不实”​,恰好和此后胡老讲课所云“不寒不虚”对应,故此处讲课所云“不寒不热不虚不实”疑为“不热不实”​)的,阳证它有五种。所以这个阴证里头呢,有阴“寒”证,有阴“虚”证,有阴“虚寒”证,有阴“寒实”证,也有“不寒不虚”就是一般的阴证。所以都有五个。所以我们辨了阴阳了,还要细辨底下这套东西,辨这个寒热虚实。那么这六个呀,阴阳寒热虚实,我们统言之就是有阴阳,寒热虚实就统于阴阳。
(以下,是胡希恕先生亲笔所写笔记原稿中文字和表格,请读者参考)以是则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则所谓阴证,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阴、阳、虚、实、寒、热关系可由下表明之:

阴阳虚实寒热关系表


那么这六个都是病情,可是这个疾病的反映,它这个病情必须反映到病位上啊,它得有着落呀,你看这个人是寒是热,哪一块寒哪一块热呀?它必须反映到病位上。反映到表,说表热,反映到里,说里热,反映到半表半里,半表半里热了,所以这病情啊必须反映到病位上。那么这个病位,你像我们人,每个人都有表,都有里,都有半表半里。你说这是表证吗?它没有病情反映,没有证的反映,哪有啊!所以这个病位也必然得有病情反应,它才有反映。那么这就出来这个六经了,没有病位也(就)没有病情,没有病情也(就)没有病位。所以我们见到一个证,它同时就有两种,既有病位,也有病情。咱们讲这个八纲是抽象地讲,哪个病没有单独那么有的。你像咱们讲这个六经就是,它都得有个病位,同时有阴阳两类的病情,因为这个寒热虚实统摄在这个阴阳里头了,所以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也有阴阳。表、里、半表半里,就这么三个病位,这个病就有阴阳两大类,那么三乘二不等于六吗?就是六个类型。这六个类型啊,就是天然存在的,它是最基本的类型了。

所以咱们这个六经啊,我们根据这么个分析,就是表、里、半表半里各有阴阳两种病性,这个它是始终存在的,我们说的六经啊,就是这个东西。可是古人呢,或者那个时候这么说觉得浅,必须找出个理由来,所以他说经络受邪。咱们这个书有这个口气,太阳病就是太阳经发病。这个是大有问题的,这个咱们也不必驳斥他,和大家好好研究研究,这个一研究就知道。这个经络,古人说大血管就是经,小血管就是络。那么这个经络发病,是不是有这个?有可能吗?这个值得研究。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至于六经证候的发现,不外乎八纲这么个问题,就是病位上反映病情,就是病证之形成,它必须有病位,同时有病情。这个病情概括言之阴阳两类,这个病位呢,固定在表、里、半表半里,这个与人身体有关系。我们人身呢,认为这个疾病万变,在中医上这个八纲概括一切,这个六经也是的,一切疾病不出这个范围,所以咱们辨证啊,才能什么病都能辨的。要假设出这个范围啊,那么这个书咱们学它也是没用了。它不出这个范围啊。

它为什么不出这个范围?万人的结构是相通的,疾病尽管发病的原因不一样,病的种类不一样,发病的形式也不一样,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的反应,一般的反应。这一般的反应怎么来的?就是咱们讲的书呀,这书也说了,这个柴胡剂说的,正邪分争啊,这是中医学一个很好的认识啊,在《内经》上这个也常提。这个人体啊,不甘于疾病来向自己发展,它要对付疾病的。它要对付疾病,这种斗争的形式它就反映出来了。我们讲的太阳病我给分析了,这个太阳病你根据证候一分析就知道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怕冷。这个脉为什么浮啊?这是一个常识了,现在说就是血管充血。这个感冒大家都得过,一得这血管就绷起来了,是不是就充血了?怎么叫充血啊?就是血管也扩张了,那里头充斥液体太多,所以头项强痛。为什么单头项强痛啊?他脚丫子怎么不强痛啊?他就是上半身特别充血,这个你看看生理学就知道了。所以要出汗以前啊,它先血管扩张,然后那里头的体液啊大量地输送到外头来,然后就出汗,它把这热也放出去了。这个太阳病啊,就是这个充血达到一个相当程度,不但充血,同时里头也携带有热,这个热呀,比平时高很多了,在体表(温度)骤然间提高,与外边温度差距加大,那么感觉外边就冷,刺激身上恶风恶寒由之而起。那么头项这个地方不但充血得厉害,而且有压迫性的疼痛,所以强痛啊。那么这个情形正是“要出汗而不得出汗”这么一种反应。为什么要出汗啊?就是要从体表排出汗以解除疾病。所以中医这个认识很好,全是正邪分争。

那么在人体有了疾病,最好的法子,是从汗腺排除。这个从作战上讲是外围作战啊,影响不到里头。但是病沉重了,由体表解不了了,咱们讲这个少阳病就是,它要退却了,就是另找防线了,所以这个血弱气尽腠理开啊,咱们讲这个柴胡剂很好,​“邪气因入”​,这个邪气呀不在体表斗争了,它往里头来了。可是呢,二道防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立了,结于胁下,正邪分争,结于胁下,在半表半里这个部位,胁下这个部位在胸腹腔间最重要了,在这块斗,所以往来寒热。咱们那段讲得很好,在《内经》上也是的。表证就是邪正交争于体表,​《内经》说得很好,​“邪正交争于骨肉”​,那么得到汗出,那就是正胜邪却了。我们这个太阳病呢,就在这么一个阶段上,想要汗出,达不到汗出,表解不了。所以古人通过实践,认识到这个太阳病以发汗为原则,正是恰好适应这个病理机制,所以它叫作原因疗法嘛。
 

胡希恕

  胡希恕,1898年生于沈阳,清末太医之学生王祥征的弟子。1936年悬壶于京城,1952年约陈慎吾、谢海洲共同开设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病逝,享年86岁。胡先生行...

胡希恕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