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太阳病篇小结(4)

出自胡希恕相关的经方为《
那么在人体有了疾病,最好的法子,是从汗腺排除。这个从作战上讲是外围作战啊,影响不到里头。但是病沉重了,由体表解不了了,咱们讲这个少阳病就是,它要退却了,就是另找防线了,所以这个血弱气尽腠理开啊,咱们讲这个柴胡剂很好,​“邪气因入”​,这个邪气呀不在体表斗争了,它往里头来了。可是呢,二道防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立了,结于胁下,正邪分争,结于胁下,在半表半里这个部位,胁下这个部位在胸腹腔间最重要了,在这块斗,所以往来寒热。咱们那段讲得很好,在《内经》上也是的。表证就是邪正交争于体表,​《内经》说得很好,​“邪正交争于骨肉”​,那么得到汗出,那就是正胜邪却了。我们这个太阳病呢,就在这么一个阶段上,想要汗出,达不到汗出,表解不了。所以古人通过实践,认识到这个太阳病以发汗为原则,正是恰好适应这个病理机制,所以它叫作原因疗法嘛。

这个是我个人的看法,这是根据这个八纲分析的六经,这是自然而然地形成这么六个基本类型。我们要这么去看呢,张仲景这个书啊就是八纲辨证。这个太阳病,这是古人的看法,古人说太阳经受病。所以张仲景这个书啊,据这个晋人皇甫谧作《甲乙经》说“论广汤液为数十卷”​,他(仲景)这个书是有蓝本了,不是他自己创作的,创作不了这么(博大精深)​。在他(仲景)以前呢,有本《汤液经》​,在《汉书》上也的确有,他们说是伊尹作的了,当然那是无稽之谈了。中医这个(体系)不是一个人做成的,它是从临床实践中逐渐搞出来的,当然有个很长的时间了,不过在《汤液经》那个时候,它这个概要都具备了。你像这个六经名病啊,据我的想法是在《汤液经》上,那么张仲景在作这个书的时候,他是根据《汤液经》​。皇甫谧这个人啊,他不只是对医学有修养,也是个历史学家,所以张仲景跟同郡的张伯祖学医,那都是皇甫谧说的。皇甫谧这个人很有考据,所以咱们这个书上(​《伤寒论》​)这个序言啊,要不得的。他那个新本就没有了,​(​《伤寒论》​)这个序言是假的,你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了。皇甫谧是晋人,跟那个王叔和差不多。这个书是王叔和撰述的,假设有这个序言,这个序言明说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这套东西,皇甫谧不会不尊重本人的序,说他是从这个《汤液经》上来的,他(皇甫谧)说他(张仲景)这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可见皇甫谧那个时候没有这个序,​(​《伤寒论》​)这个序可能是南北朝那个时候搞的。他那个时候(南北朝)就没这个序了,我的旧本都有。这个序言对我们影响最大,历代注家都根据(序言)这个《素问》​,说张仲景这个书啊,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认为这个(​《伤寒论》与《内经》​)是毫无关系的。他(​《伤寒论》​)这个六经与《内经》这个六经不一样,它(​《内经》​)说是太阳、阳明、少阳都在表,可发汗,它在三四天入了脏腑,它说那是阴病,那可以下。那与这个书(​《伤寒论》​)哪个对呀?尤其他也不是先太阳,后阳明,再少阳。然后那个(​《内经》​)说得很妙了,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厥阴之后又返回来太阳,谁见到这个病了?这不成了一个怪病嘛,没有。所以那个(​《内经》​)六经它讲递传,仲景的这个一开始讲表里相传,这是绝不一样的。

今天咱们就略略谈到这儿啊,就我方才说这个八纲(与)六经的关系呀,我今天这么讲,你们听得乱七八糟的,我写了那么个东西,可以参考着看一看。这(篇文章的形成)也通过这个书(​《伤寒论》​)​,我怎么推倒的那个(六经八纲)呢?就是根据这个书。这个书我认为就是八纲辨证,三阳三阴篇就是阴阳两大类,同时在太阳病里头他尽讲表:外不解了,表不解了,这都是他说的。那么少阳病、阳明病都讲的里,那么后来三阴病也是的。阴阳两类,他同时讲表、里、半表半里。那么六经不就是阴阳之中有表、里,有半表半里,就这么个东西,就根据他这个书。同时也讲寒热虚实,八纲具备。

那么这六个类型呢,古人辨证为什么不先辨表、里、半表半里?那个没法辨,它必须得成性(病性)​,有表有里才能够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呢。假设说没有这个病位,你只是讲阳,哪有那么个病啊?所以它必须有病性、有病位。既有病性又有病位就是六个最基本类型。那么从这他再细辨。所以他这个书据我的观察,是先有这六个基本类型,这个类型也来自于八纲,就是八纲。在这个类型上是表里阴阳都具备了,再辨寒热虚实。这个书也确实是这样的,你们好好看看就知道了,再辨寒热虚实,最后辨到方证。所以我说仲景这个辨证的方法呀,就是辨六个类型,就是六经,再分析八纲,八纲呢,就分析寒热虚实就够了,它这个表里阴阳都有了,然后再进一步辨方证,以至于治疗。这就是他这个书的一个体系,你这个掌握了,我们以后讲也好讲,它就是这个东西。所以我那天写那篇东西,就根据这个书,并没有什么。他(仲景)这个书这么样子来说明(六经来自八纲)啊,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这么说过,都是求深呐,这个求深我认为是返浅。你像这个经络也是的,这个东西找不出一个相当的证明,这个经络发病啊,反对这个事不是从我开始,这个徐灵胎就说过。所以仲景他这个书绝不是循经发病,说太阳经发病了,阳明经发病了,绝不是,可是他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胡希恕

  胡希恕,1898年生于沈阳,清末太医之学生王祥征的弟子。1936年悬壶于京城,1952年约陈慎吾、谢海洲共同开设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病逝,享年86岁。胡先生行...

胡希恕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