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胡希恕经方医学精要上

出自当代冯世纶相关的经方为《

整理:喻刚,杨雅阁,陶有强,王萍

本文是根据当代经方家冯世纶教授于2024年9月19日在深圳举办的2024年国际经方大会(冯世纶学术经验传承学习班)上的讲座录音整理的文稿。

各位同学,各位张仲景,早上好!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今天有机会到咱们深圳参加这个学术活动,非常感谢会议主办者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等,这些工作人员给我们创造了这么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组织这次学术会议,非常感谢来自全国各地,还有咱们来自欧美的国际同学、经方爱好者来这里学习,来传经送宝,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现在经方热,经方是咱们祖国医学的瑰宝,也受到了国际上的中医爱好者的热爱,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关于经方的研究,我的老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一些研究,探讨一些经验。

此时播放缅怀胡希恕先生的专题片《满江红·忆恩师》。

这是胡老的学生陈雁黎大师兄,他写的一个词纪念胡希恕老师的。他今天也来了,明天可能大家就见到了,对于胡老的一个怀念吧,缅怀。

今天我就集中给大伙先谈一谈关于胡希恕先生的一些学术要点。

讲的题目是走进胡希恕,介绍胡希恕学术的精要,一些要点。

我们今天缅怀胡希恕先生,就是因为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带领我们进入了读懂《伤寒论》的新时代,所以2010年成立了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刚才词里头有这么个镜头,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给挂牌,2010年成立了胡希恕名家研究室,现在改成了胡希恕“三名”传承工作室。近几年来相继在国内国外建立了基地、分站,像沧州基地、昌平中医院分站、中日友好医院分站、加拿大基地等等,我大概统计了一下,现在有29个,而且胡希恕先生的学术得到国内外的认可,这是在广西贺州建立一个基地,这是法国来的一个学习班,这个小伙子中国名就叫小虎,他带的班来了,现在在中国的云南。我们胡希恕传承团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2017年在南阳医圣祠进行了一个活动,立一个纪念碑,由季之恺先生书写的碑文《经方永昌颂》。

这里要说,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觉醒年代,就是我们中医处在一个觉醒年代,我们中国曾经被比作是“东方的睡狮”,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觉醒的呢?这个电视剧告诉我们是在上世纪初,这是认识到治国强国的关键是什么呢?强国的理论!你看看1921年建党,其后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睡狮觉醒了,成为世界强国。同一时期的中医也像沉睡的狮子一样,在中医理论上开始觉醒,尤其是在读懂《伤寒论》上开始觉醒。这里头觉醒的一些标志性的代表人物,我们说应该提到的是唤醒中医的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先生,他高举起了呼唤中医觉醒的大旗。

我们要了解一下章太炎先生,他原先是学经典的,师从于俞曲园。但是当时的国情是什么?我们的国家是国破山河碎,他们不得已参加革命救亡运动,他三次入狱,命运多舛,用他自己的话说,“五八之际,婴戚于天,负羁东竄 ,延命海隅”。正是青壮年的时候,40岁的时候罪犯天条,在国内没法生活,流亡到日本7年,这虽然是个坏事,但是却成就了一代中医大师。

他曾目睹了他的老师俞曲园写的《废医论》,为什么写《废医论》?他看到中医存在的一些糟粕必须去掉,而且他在日本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善本经典,斩获颇丰,认识到中医是个祖国医学的瑰宝,他在日本发表了《医术评议》,在他的全集里头有记录。回国以后又逢“西医东渐”,中医不科学,废止中医的思潮风起,中医处于消亡之境地,这时候章太炎挺身而起,扛起了救亡中医大旗,高声疾呼,唤醒中医,他对中医做出了一个正确的评价:你们说中医不科学,我认为中医是科学的。他原文是这样写的,“中医中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你看看他民族自信心十足,中医是科学的,你们说中医不科学这是不对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医存在的不足与糟粕,怎么形成的?所以还有些“中间历受劫难”。

中医虽然是科学的,但是中间受到了一些劫难,指的是什么劫难?“阴阳家言,掺人五行之说,又受理学家玄空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何晏、王弼等等这些唯心主义者,只强调事物的外因,不强调事物的内因,说得病了就光由事物的外因决定,讲这个五运六气,他批判了这些。他民族自信心十足,他说中医是科学的,但存在着不足,就是正确对待中医的一个态度。所以要肯定中医是科学的,但是中医要发展,要去掉要消除这些劫难,消除这些糟粕,所以他高呼中医科学,包括要去除中医中的糟粕,所以一生不余遗力呼吁中医的觉醒。

同时举旗的还有鲁迅、俞越,就是他的老师,还有章次公,然后中医界人士呼喊呐喊,去除中医中的糟粕。鲁迅以文学作品为中医呐喊,大伙都知道的《药》,这个“人血馒头”都知道吧!还有一个给他爸爸看病的一个中医,小说里头叫“陈莲河”,给他爸爸开的药里头,其中有一个原配蟋蟀一对,你这蟋蟀药引子,你找蟋蟀去得找原配的,不找原配的不行。鲁迅在这里头说的这个人是当时浙江的名医,他的名字实际叫什么?叫做何廉臣。为什么写成陈莲河?说他这个人可恶,名字应该倒过来念,你让人家开原配蟋蟀哪儿找去,他是掩盖自己的医术无能,治不好病。你不能怨(医生),你没找到原配蟋蟀。可恶不可恶!所以鲁迅呐喊这是中医的糟粕,应该去除掉的。何廉臣,我上学的时候还觉得是个名医,我头一本买的书叫《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就是买了他的书,认为这个还挺有名的,可是听鲁迅这么一说,“名可名,非常名”,这不是一般的有名,只是一个虚名。呐喊的还有谁啊!还有鲁迅、章太炎的老师俞曲园写了《废医论》,《废医论》也是批判中医某些学派一些人,就像原配蟋蟀一对的这种中医名医,这些中医的糟粕应该是批判的。实际上批判中医糟粕的大有人在,稍微举一下,像清代的何梦瑶、曹赤电,近代的章次公、干祖望、王祥徵、胡希恕,高呼要去除中医的糟粕,这个都不细说了,简单的说一说情况。

我们说中医觉醒的标志是什么?有两个,第一个是看清中医是科学的。有些人说中医不科学,批判中医,说中医不科学,这是不对的,我们说中医是科学的。第二个是看到中医存在的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也提出了你们中医用阴阳五行,你是反中医,说这是反中医,实际上这不是反中医,其实是批判中医,想让中医进步的,看到它的糟粕,这是两个觉醒的标志。所以我们这里头要讲胡希恕先生是觉醒者之一。

走进胡希恕,我们看到的什么?胡希恕先生是中医理论觉醒者之一,他高举起了八面大旗。

我们先看一看第一面大旗: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我们说这是胡希恕先生唤醒中医觉醒的声音。大伙都知道吧,这个地儿都去过吧,北京的雍和宫,胡希恕就住在东边小平房里,一个胡同叫后永康胡同的小平房。1966年冬,我听胡希恕先生星期天给我们讲课,听到胡老一句觉醒的话是什么呢?“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就在这时候听到。这里要说一下,老师这里用仲景书,不用《伤寒论》,在这里它有一定的意义,这是说什么呢?是说在汉朝时代经方代表著作,书名不叫《伤寒论》,而是张仲景根据《汤液经法》整理成的书叫什么?《论广汤液》,这个书名应该是《论广汤液》。所以这一学术观点打破了一切(中医)理论皆来源于《内经》的误读传统。因为我是中医学院毕业的,我的考试都是说一切理论来源于《内经》,张仲景依据《内经》撰写的《伤寒论》,我学的基础是这个,所以他给我一讲了就感到非常震惊,但是当时没有那么觉醒,现在逐渐不光是震惊了,开始觉醒了,明确了经方是原创思维理论体系,是与《内经》显著不同的理论体系。张仲景不是根据《内经》撰写的《伤寒论》,仲景书不属于《内经》理论体系,这是觉醒的认识,实际上与这一个学术观点近似的或者是相同的,并不是胡希恕一人,像章太炎就说过:“《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十二经脉之含义,王叔和对《伤寒论》传经,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误也,因仲景并无是言”。山村正珍说:“盖 《伤寒论》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用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

这是章太炎的观点,所以钱超尘教授对章太炎这一个观点非常推崇,几次写大篇的文章在《中华中医药杂志》发表,特别赞同章太炎这一个观点;日本的喜多村直宽也说:“本经(是指的《伤寒论》),无六经字面, 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加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故非经络脏腑相配之谓也”。不是经络脏腑,是八纲的意思;还有陆渊雷说:“太阳阳明等六经之名,其源甚古,而其意义所指,递有不同,最初盖指经络……故本论六经之名,譬犹人之姓名,不可以表示其人之行为品性。”只是个代名词,实质不是经络脏腑;岳美中更明确指出:“《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很明确了,所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非常多,这就是说明什么?自王叔和、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以来,说《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这种论调不断有人质疑,逐渐的觉醒,渐渐认识到《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所以胡希恕在1982年的讲话里头就提到了。而更进一步分析,正视中医医史,仲景书原无六经,原本没有六经字样,而是三阴三阳六证或者六病,怎样变成六经的呢?是王叔和、成无己用《内经》注释仲景书造成的,所以胡希恕1982年就讲过,《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是六证,他的原话是这样:“这个经络发病啊(《伤寒论》的六经),反对这个事不是从我开始,这个徐灵胎就说过。”之前有不少人!其后有不少人。这个胡老讲课录音里面能听到。

下边我们再实际仔细分析,现在我们的中央电视台经常有这句话,大家注意了吗?“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句话的重要,所以应该认识到要保护经方的知识产权。我们都热爱经方,说经方好,但是我们的知识产权让人家拿跑了,我们要起来捍卫,所以章太炎指出中医历受劫难。还有前面我们讲了,带来的劫难最严重的莫过于什么呢?王叔和、成无己等用《内经》错误的注释仲景书,剥夺了仲景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思想,把原本属于经方理论体系的仲景书改名为《伤寒论》以后,那么就归属于医经理论体系了,知识产权属于医经了,不是经方,严重不严重?非常严重!你看看成无己的注释是错误的!你看看有什么后患?现在还有人认为医经有理论,经方无理论,张仲景用医经指导用经方撰写了《伤寒论》,你们说对吗?经方有理论吗?我们要考虑了。

还有说张仲景依据《内经》撰写的《伤寒论》,这个争论好长时间了,现在基本上可以肯定了,这是个错误的,不是真正的历史。又说《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一会儿我还要讲这是错误的,《伤寒论》的伤寒就是《内经》的伤寒,名同但意义一样吗?是不一样的,我们看章太炎的序我们就知道了。还有什么张仲景的温病就是《内经》的温病,这对吗?名字相同,意义不一样。

还有就是仲景有短板。最近我看了个视频,说张仲景有短板,什么短板?说张仲景不能治温病,2003年SARS期间就有一个搞中医医史的中医研究院的说:“张仲景没解决温病问题,吴又可解决了温病问题。”这是什么观点?这是一个误读传统的观点,是知识产权被否定夺走的结果,所以现在有些人说“三百年来传染病都是温病”,你们同意吗?你们说“三百年来传染病都是温病”吗?你们同意吗?我看有摇头的,我们讨论吧!看看我们2003年、2009年、2019年到2023年,这些都是传染病,不管是SARS也好,禽流感也好,还是新冠也好,这都是急性传染病,都是温病吗?所以有报道,海南的吴灿同学用理中丸治疗小孩的发高烧,SARS、新冠,这是温病吗?理中汤、理中丸是治温病的吗?这里头概念不清楚,张仲景有短板是短在哪里?是说张仲景不会治温病吗?这都是什么原因?就是成无己注解以后造成的误读传统,认为是张仲景是治伤寒的,不治温病,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我们说这些后患使得千年来再也看不清经方原貌,造成的原因是剥夺了仲景的知识产权,所以这些个论调引起了众多中医界的人士鸣冤、打抱不平。最近一本书,这是2024年5月出版的,是新加坡辉联出版社,这是一个叫田德华的写的,这本书三十七万字,书名叫《试论经方医学》。他这本书这么厚的书,主要内容是讲什么?本书揭示了经方六经被张冠李戴的“戏有窦娥冤,医有仲景冤”的千古奇冤。这是书皮儿(的内容),给张仲景鸣冤叫屈。所以这里头都看到了有问题,张仲景成为一个冤案了,张仲景不会看温病,只会看伤寒,只会看一些像轻微的感冒的伤寒,其他大的伤寒他就不会治了,急性传染病的伤寒他就不会治了,《伤寒论》是这样的,对《伤寒论》的认识陷入了误读传统。

所以这里头我们要介绍一下章太炎先生的一篇著作,就是《伤寒论今释.序》,这是个经典文献,他对经方的伟大贡献我们要注意了,章太炎不只是停留在喊冤上,而进一步捍卫经方的知识产权,批判了成无己注释仲景书的关键错误,所以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章太炎的《伤寒论今释.序》是中医觉醒的重大经典文献,为什么这么说?他批判了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严重错误,他这里头提出了:“余谓治《伤寒论》者,宜先问两大端”,是说要读懂《伤寒论》,就是要知道成无己注解的关键两大错误,两大端就是两大关键错误。这里头第一大端就是用医经的“论其因”注释仲景书的“论其证”,第二大端就是用医经的“六经”注释仲景书的“六证”。所以这个序为帮助张仲景夺回知识产权而呼吁,仲景书不属于医经理论体系,而属于经方理论体系。

所以我们看一看这两大端,这第一大端,第一个关键错误就是成无己用医经的“论其因”注释仲景书的“论其证”。章太炎原文是这样写的:“一曰: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名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章太炎的文字非常精简精炼,他的意思是说什么?伤寒、中风、温病这些名,是依据恶寒、恶热、恶风这些症状定的,是“论其证”,非“论其因”,批判成无己,张仲景是“论其证”,而你用“论其因”注释,所以这是个错误。他的话非常精简,所以我们看仲景“论其证”是指什么?是指症状反应,这个在《伤寒论》原文你看看就知道了。什么叫伤寒?《伤寒论》的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根据症状定的病名。什么叫中风?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什么叫温病呢?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所以有些人说张仲景不会治温病,你看看第6条就说温病了,怎么没治温病啊?所以这个就是什么啊?根据症状反应定的证名,这是“论其证”,很明确吧!而成无己怎么注释的呢?是“论其因”注释的,是以病因定名,什么叫伤寒?伤于寒谓伤寒;什么叫中风?中于风谓中风;什么叫温病?伤于温伤于热为温病,根据病因定的病名。这两个观念是不同的,这是“论其因”,仲景是“论其证”,他改成为“论其因”,所以章太炎说这不是仲景的原意,这是成无己注释的意思,是“论其因”,所以章太炎批判成无己“不能通仲景之意”,都是错误的,根本不是张仲景所说的意思,都被完全扭曲了。胡希恕注解《伤寒论》的第2、3条的时候说了:“伤寒是伤于寒,中风是中于风,这是以现象当本质,这是错误的。”

第二端,第二大关键错误,成无己的注释第二个关键错误是什么?用医经的六经注释仲景书的六证。原文是这样的:“二曰太阳阳明等六部之名,昔人拘于脏腑,不合则指言经络,又不合则罔以无形之气,卒未有使人厌服者”。这里头解释一下,“六部之名”指的是仲景书的三阴三阳六证,成无己把仲景书的三阴三阳六证注释为医经的三阴三阳六经,先用脏腑附会,牵强附会解释,解释不通了,后用经络附会,经络附会讲不通了,就拿气化附会,怎么都能给你讲圆了,这是张仲景的原意吗?根本就不是!离张仲景一万八千里,就是张冠李戴,越讲越乱,造成认识混乱。这里指明了成无己的关键错误是什么?用内经的六经注释了仲景书的六证。章太炎的序这一段要看懂,大家先下去看一看就知道了,仔细的琢磨琢磨。所以我们这里说章太炎的序有一个伟大的贡献,使我们觉醒,指明《伤寒论》不属于《内经》的理论体系,而属经方理论体系,所以替仲景夺回了知识产权。
    我们梳理一下中医医史,章太炎的序指引我们,讲清楚了中医医史,不是张仲景依据《内经》撰写的《伤寒论》,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梳理一下,明确中医医史,不是张仲景依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而是王叔和、成无己等用《内经》注释了仲景书,把仲景书的六证,或者说叫六病,注释为六经,把仲景书的“伤寒”注释为伤于寒,把仲景书的书名改名为《伤寒论》,原先仲景书的书名是《论广汤液》,改成了《伤寒论》这么一个医经的名字,不是经方的名字了。
    所以我们看一看,用一个图示来说,古代的“毉”是怎样写的?下边是个“巫”字,所以这在说什么?医之始出于巫。中医发展起源于什么时代?出于医巫一家的时候,最初的医是巫师掌握,所以这个“毉”字是这么写的。这是上古神农时代早期是这样的,神农时代后期,医巫分家了,医巫分家了之后出现了两家,出现什么?出现了经方和医经,“醫”字也改了,下边不是“巫”字的改成了“酉”了,中医的基础跟酒有关系。

所以这里头注意,医巫分家了之后就形成了医经和经方,医史要弄清楚,因为我们现在的讲课,我们的材料,说我们的中医奠基在什么时候?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阴阳五行的中医理论完全了,然后因为有了阴阳五行,中医理论完全了,所以这样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我们的错误的意识是这么个概念。实际我们的中医发展的起源不是春秋战国,而是在上古神农时代。

经方的基础理论是什么?八纲,根据症状反应辨证,是“论其证”。医经呢,是脏腑经络、五行六气理论,据病因辨证,是“论其因”。这是两大医学体系,这个红线看到了吧!上古神农时代后期形成了两个医学理论体系,一个经方,一个医经,它的基础理论是不一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殷商到了秦汉,经方用药物治病,开始用单方治病,后来用复方治病,它的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这是《汉书.艺文志》里记载的。后来张仲景根据《汤液经法》整理了以后叫做《论广汤液》。所以这一轮到了秦汉时代,经方的理论有所发展,由八纲成为六证,三阴三阳,就是它的理论已经升华了,但是这个六证还是八纲的理论体系,经方的原貌是这样的,在秦汉时期经方的原貌是三阴三阳,是六证,这个基础理论是八纲,是这样的。同期的医经,它也有所发展,也有代表著作,《素问》、《九卷》、《内经》、《难经》,它的理论也出现了三阴三阳,但是它的三阴三阳是什么?经络的三阴三阳,它是不一样的,要注意了,所以这个事情有一个红线。我们说医经有三阴三阳,经方里头有三阴三阳,都有三阴三阳,本来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很明确的,但是到了晋、金,王叔和、成无己,他们用医经的三阴三阳六经注释仲景书《论广汤液》,把三阴三阳“六证”注释为三阴三阳“六经”,把六证注释为六经了,这一个过程,而且把仲景书的“论其证”,章太炎序里头说,本来是“论其证”,改成了“论其因”,所以书名也改了,改成《伤寒论》。中医医史是这样的,秦汉时期还是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到了晋、金以后,王叔和、成无己用《内经》错误的注解了仲景书,出现了把《伤寒论》“论其证”改为了“论其因”。所以这是中医的历史,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的演变)是这么个过程,所以把《伤寒论》的六证辨证叫成了六经辨证,这是真正的中医史,是王叔和、成无己把仲景书名改为了《伤寒论》,原著本属于经方理论体系,篡改成了医经的理论体系,剥夺了经方的知识产权,所以章太炎这个序了不起,为经方夺回了知识产权。

北中医的刘渡舟刘老师94年曾经说过:我从两个“本”字悟出中医有学派之分的。两个“本”字是指的什么?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所以仲景是神农传人。

刘渡舟老师在1994年的时候认识到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不是张仲景依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张仲景是神农的传人,不是《内经》的传人。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率先不用经络脏腑。我刚从中医学院毕业以后,听他讲课是不一样,不用五运六气,而是用八纲,以“七大论”阐明经方理论体系(1.论《伤寒论》的独特理论体系;2.论六经与八纲;3.论治则;4.论方证;5.论食水瘀血致病;6.论脉诊;7.论辨证施治的实质),提出了明确的学术观点: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就是1966年讲了这个学术观点,经方的理论不是来自于《内经》,一定要觉醒了。所以经方是原创思维理论体系,这是我们陶校长写的一本书,《经方医学讲义》,这里头讲的就是胡希恕的核心思想“七大论”。

 

第二面大旗:六经来自八纲。

《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千年来莫衷一是,是胡希恕率先明确了六经的实质,六经不是经络,而是来自八纲。2018年5月13日我们有个寻根之旅,到了胡希恕的家乡东伍旗村,这就是他们的村,他的诞生地,他的家乡,更重要的是参拜了胡希恕先生的学术诞生地,是哪儿?现在沈阳市第五中学,沈阳市第五中学最早成立于1905年奉天省立中学,胡希恕在1915年到1919年在这里上中学,他的老师王祥徵给他讲的《伤寒论》,讲《伤寒论》是用的八纲理论,不用经络脏腑,而且他毕业的时候考取了医师资格证,就在这个中学里。2020年11月11日有个感恩之旅,是在沈阳医科大的张杰主任带领下,我们见了他们的校长书记,还有一个老师让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学校。胡希恕就在这踢足球,因为胡希恕在踢足球,他的老师(指王祥徵)看着这帮孩子可爱,说“你们学中医吧”,“我们(指孩子们)学这个干嘛?”一次不行两次,“咱们去喝茶,你们学中医吗?你们这么有才,你们学中医吧!”慢慢劝学中医了。胡希恕就是在这上中学的时候夜里学的中医,这是我们怀念那个地方。

在这里讲王叔和、成无己误读传统影响深远。业内人士在困惑中探讨,经几代人多方考证、临床研究渐渐拨开其迷雾,探明其实质,我们的前辈有许多研究和论证,胡希恕先生继承了王祥徵用八纲释伤寒,明确了“六经来自八纲”。所以六经八纲实际很简单,怎么个道理?就是经方的基础理论是八纲,《汉书·艺文志》里记载了,“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都讲的是八纲,六经的产生不是“先有鸡后有蛋”,而是根据症状反应治病的经验总结,开始用单方治病,后来有复方治病,用八纲辨证,先认识到有表、里,后认识到有半表半里,半表半里概念仍是八纲病位概念,是表和里的衍生概念,产生于仲景书,一个病位有两个病情,故三个病位六种病情,六种病情就是六证。后来成无己给注释成了什么?六经了,对不对?那么我们都习惯了,成为六经辨证了,但是《伤寒论》六经辨证实际是六证。所以我们看一看,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中医经方怎么治病啊?根据症状反应分成病位的表里,根据药物的寒热,也是八纲的性质来针对临床症状,实际上做到方证对应。所以我们简单画一个表,画一个圆,这是代表人的体表,八纲的概念,症状反应在表,这是人体的体表,人体的里面是症状反应的里,不是根据病灶确定病位。汉以前病位概念只有表和里,因为不是在表就是在里,后来汉代的时候因为认识的提高,临床症状,解表治了,治里治了,结果还没好,逐渐发现不是在表也不是在里,而是在它们两者之间,很自然的出现了这么一个病位概念。这就是说表和里之间有一个半表半里的概念,这是用方证治病经验,逐渐的经验教训总结,这样形成了三个病位,一个病位两种病情,三个病位六种病情,六种病情就是六证了。

所以你看看这个表,有阳证,就是表阳证,是太阳病;表的阴证就是少阴病;里的阳证就是阳明病;里的阴证就是太阴病;半表半里的阳证就是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就是厥阴病。这样《伤寒论》我们根据它的内容来看,它的三阴三阳是什么?三阳,表阳、半表半里阳、里阳,太阳、少阳、阳明;三阴病呢?就是表阴、半表半里阴、里阴,少阴、厥阴、太阴。这就是由八纲发展成为三阴三阳的六证了。所以胡希恕提出:“六经来自八纲”。应该是六证,因为习惯了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实质上还是六证辨证。所以“六经来自八纲”是这么回事。所以经方的六证辨证理论是临床用方证治病经验总结,不是“先有鸡后有蛋”。

现在有融合论比较盛行,认为中医基础奠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张仲景用其理论指导用经方,为什么用它的理论?因为经方没理论,医经有理论,张仲景用医经指导用经方撰写了《伤寒论》,是这种“先有鸡后有蛋”的理论。这是错误的,不是真正的历史。现在我们提出了仲景书与内经无关,融合论者说你们割裂了与《内经》的联系。怎么割裂了?说跟《内经》不是一回事,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儿嘛。有人说胡希恕反《内经》,胡希恕提出了仲景书与《内经》无关,你这是反《内经》。胡希恕他真的反《内经》吗?(胡希恕)在讲桂枝汤证的时候用《素问·评热病论》来解释,在治疗少阴病的时候用《素问·藏气法时论》来解释,他是倾向于用《内经》的,中医用八纲的理论是相通的,可以用它来解释,但是它们的基础理论是不一样的,也看到了,这才是《伤寒论》的实质,融合论者认为这个“鸡”代表《内经》,是《内经》这个鸡下的蛋,这个蛋是经方,先有鸡后有蛋,这是中医的历史吗?不是!这是荒谬的理论,没有认清中医史,所以这个应该觉醒了吧!

我们再好好看一看,这个成立不成立啊?先有鸡后有蛋。不成立!

胡老明确仲景书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这是划清了中医的界限,率先开启以八纲解释《伤寒论》的新时代,所以胡希恕先生让我们觉醒,再也不能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这种错误的认识,所以这里头要说一下,觉醒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现在觉醒了,认为觉醒了,但是你还没有完全觉醒,这种觉醒是不容易的,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一个“三打白骨精”这么一段,讲的是什么?猴哥第一棒打死的是谁?化成美女的白骨精,第二棒打死的是化成老太婆的白骨精,第三棒打死的是化成老头子的、老公公的白骨精。除妖精应该有功的,但是这位大师唐僧紧念紧箍咒,疼得猴哥满地打滚,说你打死的不是妖精,都是好人,你回你的花果山吧!孙悟空返回了花果山。所以这里头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好多人引用,有一个叫卢麟元的教授,他说:“我有时觉得自己很痛苦,明明我看见了白骨精,怎么也都没法说明说服唐僧,三打,最后搞不好把自己打死了......我生怕我看到了,我们看到了,而我们的人民不能全部看到。”

有种人是在多种场合讲各界的、各业的体会,我们中医界也是啊,我们认识到的,不少人认识到了,不是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我们认识到了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在中医认识当中,还有好多人没有全部认识到,我们的教材仍是无批判的继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啥?诏命,要执行。所以现在我们的唐僧大师,满大街、满礼堂、满会议室都是大师,而猴哥不见了,赶回了花果山,只看到二师兄。所以这就是说觉醒有一个过程,为什么我们中医历受劫难,劫难深重,误读传统严重,需要我们觉醒再觉醒,努力再努力,捍卫我们经方的真传统。

冯世纶

1938年5月出生于河北。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现在坐诊有汉典中医医院,现任主任医师、教授。 冯世伦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

冯世纶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