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太阴病篇小结

出自胡希恕相关的经方为《

  太阴病到这儿就完了,是吗?其实不是!前面讲了很多,像下利清谷咱们用前面讲的四逆汤,那全属于太阴。太阴,人的死亡就在这个阶段。太阴病要是不治,胃气衰败到极点,是不可复还的,非死不可。那么这些病他都没搁到太阴篇里头,为什么呢?他有他的用意啊。太阴病同阳明病一样,全是从表或半表半里转属而来的。他把太阴病的死证都搁到下一篇,都搁到少阴病篇里头了。这也有大道理啊,少阴病和太阳病全在表,人素虚或者是老年人、气血虚衰的人,得了外感,一发作就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前面讲了,表证就是邪气交争与骨肉,在体表作战,体力虚衰现少阴病,支持在表的时间最短,支持不了(较长时间)​,所以(若是)我们讲了少阴病就好(理解)了。​“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具体条文见302条)二三日,就是两三天无里证,就是在表了。无里证说明就是在表嘛。现在一般人都不认为少阴病在表,​(如果)不在表(那么)这一段怎么讲啊?就在表啊,可是在表的时间最短,你看我们讲的太阳病七八天、六七天才传里,甚至于十余天还有时候在表呢。少阴病不行,​(少阴病)几天就并发里证,一并发里证就是太阴病,呕吐下利、四肢厥冷都来了,马上就有死亡的可能。

  所以他把太阴病的死亡证全摆到少阴篇里头了,干什么?那就是警告医家,说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表证,真正是脉微细、人但欲寐的这种情况,不可轻视啊,转瞬就可死亡。一病(少阴)​,​“里”​(太阴)就危险,所以得抓紧时间,就是两三天的时间,这个表证(少阴病)​,那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者麻黄甘草附子汤,还可以望其生,能够有救。你们看报上有的是,说老人得感冒死亡最多,为什么?就是这个关系:几天(表阴证少阴)就转变到太阴病,转到太阴病,死亡的机会是最多的。本来就虚,又转为太阴病,那胃气败是最快的。所是他(仲景)这个书,是得好好读!太阴病篇他不讲这个(危重病症)​,这东西都在后头(少阴病篇)呢,前面(太阴篇及其他篇)他也讲一讲,讲里虚的重要性。所以在太阳篇也讲了,他说下利清谷,虽然有表证,当救其里,不要管表,因为胃气一败人就有死亡的可能。虽然讲了但不详细。那么在太阴病篇,他把太阴病正面的证候指出来了,​“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那么这个病是不能下的,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正面上的证候。那么也有些似是而非的,如方才讲的桂枝加芍药、桂枝加芍药大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太阴病,但临床上要辨,必须要分辨清楚。如果真是太阴病的那个“腹满时痛”​,则不能用芍药大黄,这是很清楚。那么太阴病的一切危险证候和治法,一句话就说明白了:宜服四逆辈。

  所以这一章(太阴病篇)别看它短,都全了。太阴病下利,只是用四逆辈,用旁的是不对的,旁的都是略略地说。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是顺着“下利”这一症状而说的,这就是照应前面的葛根汤,你们好好看自然就明白了。而且少阴病还有一个白通汤。那么(太阴病)主要的证候在这儿呢(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胃气弱,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所以在下面(条文)凡是用四逆辈就是太阴病,那还有说的吗?不能说在这儿是太阴病的治法,后头遇到用它了就不是太阴病,哪有那个事呀!还怎么(学)​,不是普遍的规律,就没法可寻了,那你学怎么辨证呀?所以他这个书是一贯的,既提出四逆辈,你们后头看吧,凡是用四逆辈者,都是太阴病之里虚寒,​(太阴病的)精神在这儿。所以(太阴病篇)这几节看着少,但无一不备。

  所以会读这个书的,你就能够读出这些问题来,不然的话不行。我上次也说,古人是通过实践,发现疾病的规律和治疗的方法,这都是通过实践来的,​(规律和方法)这个东西永远存在的,客观存在的。可是古人对它的认识,有些是不足的。像六经是自然而然的六个疾病的类型,怎么来认识它?将来我们再讲一讲,讲一讲六经和八纲等情况。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知道,就是这六个类型,就这么来认识就对了。古人也是这么认识的,但他就要发挥里头的这个“理”了,为什么就这么六个类型?所以就想到针灸经络之说了,就起了“六经”​(经络)来名之,这东西就害人害得不轻。所以历来注家就是在六经上啃,六经的名字又来自于《内经》​,就拿《内经》来附会来解释《伤寒论》​,这是坏透了。王叔和是首先(这样做的)​,你们看成无己本《伤寒论》就有,前面有个“伤寒例”​,这是王叔和作的。王叔和采集仲景遗论,这是功垂千古啊,要没王叔和,恐怕这个书(​《伤寒杂病论》​)传不下来,但是他(王叔和)没认识这个书,他也没法认识这个书,他(王叔和)也是古人嘛,他就认为这个“伤寒”​,就说的是《内经》上的“伤寒”​,所以就在前面写一个“伤寒例”​,​“伤寒例”头一句话就是“阴阳大论曰”​,整个用《内经》上论伤寒的这些都抄来了。那么后世的注家受王叔和的影响很大,也认为这个书(​《伤寒杂病论》​)来自于《内经》​,咱们现在(诸多专家)还说《伤寒论》就是从《内经》发展起来的,你们想象可能不可能?​《内经》可以说不是个方书,它(​《内经》​)也没多少方子,一个人通过《内经》​,就能做出来这么缜密、这样肯定,我们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它正确(的书)​,不会有的。谁有那么聪明?那除非圣人。现在咱们就不信有圣人,没有嘛,那怎么可能?那《内经》还有呢,你根据《内经》搞一搞(试试)​?不可能的事。可是大家现在都这么说(​《伤寒杂病论》来自于《内经》​)​,所以一提起这个“经”​,就是经病,又是腑病,又是脏病都扯起来了。所以这个书(​《伤寒论》​)​,真正辨证的体系、经义,反而晦而不彰。那么现在你问一个人《伤寒论》的辨证,是怎么个方法体系呀?说不上来,注家都没在这个上面下手。所以古人的认识有时候是错的,对经络的认识,​(甚至可能)张仲景也不例外,他也没改嘛,仍然搁太阳病、太阴病,所以这于后世的影响很大。

  咱们今天就讲到这儿,我想咱们听完的同志们呀,大家也发挥发挥。自己好好琢磨琢磨,我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人都是,没有说是整个把它说对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呀,提出来咱们讨论讨论更好。还是要把讲过的东西好好看一看。

胡希恕

  胡希恕,1898年生于沈阳,清末太医之学生王祥征的弟子。1936年悬壶于京城,1952年约陈慎吾、谢海洲共同开设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病逝,享年86岁。胡先生行...

胡希恕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