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三阴三阳篇小结

出自胡希恕相关的经方为《

  到这里,我们把三阳三阴篇讲完了。我们今天趁着有时间,就把中医这套东西复习一下子。就按着这个书。那《伤寒论》辨证啊,是以六经来分的,所以大家都知道六经辨证。但是他这个书前后,全说的是“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既有六经又有八纲。那么我们研究他这个书,首先要把六经八纲搞明白。我们不能违背历史,我们要看看中医怎么搞出这么一套辨证呢?怎么不像现在西医的辨病啊?中医发展的时代太古老了,像我们(仲景)这个书差不多一千七八百年了,这个书这样子条理清楚,可见中医的发展,比他(仲景)这还要早得多,最迟也得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那么,那个时候,咱们一想就可以知道的,当时历史的情况,没有科学,就是科学还不进步,没有更好的器械。现在人家西医的病名不是随便说的,什么病毒、什么病菌,有什么病原体,而在生理上形成某处、某处发生什么、什么的病变(都很清晰)​。古人是不可能搞这个,所以古人没法认识病,他没有更好的医疗器械嘛,也没有X光,也没有显微镜,他(古人)哪儿看病菌病毒去呀!就是(古人的)军用医院他也看不出来呀。所以势必促使他在“疾病反映”​(而不是病名)上看问题。​“疾病反映”是什么玩意儿呢?拿现在的话就是症状。这是很不简单的事儿。中医的发展远去了,那不但不是一个人,也绝不是一个时代(所创造的)​,他(古人)经过长久的观察,他观察一种病也不行,他得观察多种病。他观察出来疾病发展过程有一套规律。这是了不起的事儿啊。我们讲的六经,都是规律啊。

  那么进行疾病的观察,也促进人对证候的分析能力,所以搞出四诊来了,这是自然而然的。像我们方才说的“心下痞硬,有虚有实,按之痛者为实,不痛为虚”​。对病的一个证候,他(古人)能够分析到这个地方,这说明中医四诊的进步。他(古人)是一点点进步,对于脉,也不是看看快慢而已了,从脉跳动上、脉体的变化上,在血行的变化上,非常细。就促进这一套(诊断和辨证的)发展。那么时间久了,他们在疾病看到一种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可逾越的规律。要不他(古人)不会治病的。这个咱们现在讲是比较容易,古人发现这个(规律)相当困难,那是千难万困了。不但他(古人)看出来疾病有一般的规律,而且在这个规律上,还有治疗的法则、应用的方剂。那么这一套东西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实践一点一点地试验,对于药物的配方,对于药物的性能,他(古人)也都熟悉了。开始当然是拿人试验,​(不拿人试验)他拿什么试验?他(古人)做出一套结论来。这种结论是客观存在的。可是这一种结论你怎么来认识它?古人就为难了。

  我们想一想,疾病所反映的不外乎病理、生理的问题。这是属于科学范畴。古人他没法认识(病理、生理)​,没法认识怎么办呢?他还要认识,​(于是)他就是主观设想,这是肯定的;再不就拿现象当本质。像咱们说中风、伤寒全是的啊。中风证一定恶风,出汗嘛,翕翕恶风,他(古人)就说这是有风邪。这是拿现象当本质了,​(我认为)这是错的。​(但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它,还有现实意义,​(原因)就在这儿。它这种规律,不但古时候这样子,现在这样子,未来恐怕还是不会变的。它是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研究古人这套东西,先要把这个搞清楚,一个是规律,一个是所说的对规律的认识。

  那么这种规律先进在哪儿呢?​(此规律)最原始也有登记,最早的一种典籍,就是所谓《伊尹汤液经》​,这一套的结论都在那个书上。就像《本草》​(记载中药的规律)一样。那么这个(规律)呢,是伊尹发明的吗?当然也不是,就像我前面说的,那说不定是多少人,逐渐积累起来的。我们要是信真有个圣人,那就好办了,要是唯心主义,这个事儿(中医规律的来源似乎就)好解决。圣人天而生之嘛,圣人参天地造化之妙就得出来这个东西了(中医规律)​,那就(解释)完了。以前也没人敢反驳,驳了你就诬圣,那还了得?咱们现在不信有那一个人(圣人)了,所以这个书也不是一个人做的。既不是张仲景,也不是伊尹。怎么叫《伊尹汤液经》呢?我们一想就知道,跟《内经》是《黄帝内经》​、​《本草》是《神农本草经》类似,即便是我们当时生在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不过)有一本书的记录是肯定的,记录也就是集以前人(经验)的大成。像《神农本草经》也是,​《黄帝内经》也是,​《汤液经》也是。是谁做的?做书的人他也不知道(因为是集前人大成)​。他(做书的人)就得往前想,那时是封建社会嘛,只能把功德的事儿搁到帝王身上,搁到宰相身上,不会搁到一个穷人身上的。那是历史的问题呀。

  所以张仲景是《汤液经》的一个杰出传人了,他就是根据《汤液经》搞这个东西(​《伤寒杂病论》​)​。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序》里说得很清楚,说是“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那么张仲景也不会、谁也不会是(独立的)一个人发明的。中医由原始到《汤液经》阶段,是很长的历史时间,绝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那么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就是依据《汤液经》来的。所以《伤寒论》的序是个假的。就拿皇甫谧的序言就可以看得出来。怎么讲呢,我们看相距的年头就知道了。王叔和是魏末晋初的人,皇甫谧是晋初的人,他们两个人(所处年代)极相近。皇甫谧(既然谈到张仲景,说明)是看到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如果有这个(​《伤寒杂病论》​)序的话,序上人家说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的,那皇甫谧说“不是”​,​(​《伤寒杂病论》​)序他(皇甫谧)也不信,皇甫谧还能够说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吗?不会的!可见在皇甫谧那个时候,​(​《伤寒杂病论》​)这个序还没有,他(皇甫谧)就没见着这个序。

  那么他(皇甫谧)与王叔和(所处时代)相当得近,据我的推测,可见这个序总是在南北朝,或者在五代的时候才有,以前就没有。这个序言耽误人耽误大了。对于《伤寒论》的注解,从成无己开始,他(成无己)就根据《内经》来注的,牵强附会啊。就(是因为)这个序言,害人害得相当厉害。我们根据历史,对这个书应该有这么个认识,这(​《伤寒杂病论》​)绝不是张仲景自己独出心裁的著作,它是历史留下来的。尤其我们方才讲的厥阴病,就那么四条。张仲景为什么把治厥阴的方剂一个也不附呢?可见这四条出自于《汤液经》​。那么张仲景对于“厥阴之为病”那个提纲,他(仲景)也不满意。他要满意的话,你像后头“乌梅丸、当归四逆汤”​,肯定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虽然治的是厥,但是这个(乌梅丸、当归四逆汤证)属厥阴。那么张仲景为什么不(把乌梅丸、当归四逆汤证)搁到前面呢?就因为与提纲搞不出一致来。所以他(仲景)单独写我们方才讲的这一章,就是“厥利呕哕病形脉证并治”​。那么王叔和给(厥阴病和厥利呕哕)搞一块儿了。这个咱们讲过了,先不谈了。

  那么我方才说了,六经,这是规律,即六个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这是疾病反映的病位;阳性、阴性,这是疾病反映的病情。​(太阳病就是表阳证,而不是太阳经络)那么古人管它叫太阳病,这就成问题了。六个类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是与经络有关系?这是古人的看法。​(六经是经络的说法)看着就像挺平常个事儿,​(但我认为)这是很大个事情。一搞到经络上了,那么自然而然的对于疾病的认识,就出了问题了。

  《内经》那个经络,根本就与他(仲景)所说的不一致。他(仲景)这个书首先是表里相传,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再传里,或者由表直接传里。所以我们讲太阳病,有太阳阳明并病,有太阳少阳并病,有少阳阳明并病,没有阳明太阳并病的,即没有先见阳明后见太阳(类型)​,​《伤寒杂病论》是表里相传。​《内经》不是的,​《内经》不是(表里相传)了。​《内经》上说什么呢?既叫六经,外经络内脏腑嘛。都有经络,经络都是表。你看看这个东西就没法说了。是吗(​《内经》上这么说六经正确吗)​?我们读完这个书(​《伤寒杂病论》​)​,读完了你好好看看是不是?不是的。所以这个经络(即六经的说法)就是不对。你看看他们注家也是的,阳明也有表证,太阴也有表证,没有没表证的。我们现有遇到这种表证,你说他是哪儿?错误从哪儿来的呢?就从古人这个认识:六个类型给弄个经络(的解释)​,​(与这种六经即经络)这是很有关系很有关系的。

  甚至于太阳病,张仲景他也没明白这个地方(的生理病理,限于古时候的科学水平)​,他没法子明白。这个关系大了(涉及重大的中医理论对临床指导是否出现偏差)​。你像伤寒、中风就是例子,咱们一般对中医的认识,就是说有风邪、有寒邪。在哪儿呢?在表。这就对于中医的发展,起(到混淆概念的)一大问题。什么问题?说是有风邪在这儿,​(则)是治中风的药都是祛风药。是寒邪在那儿呢,​(则)是治太阳伤寒的药,就叫散寒的药。不但把对病的认识搞错了,连药物都搞错呀。所以咱们现在(知道)桂枝是祛风邪吗?心脏病也用它(桂枝)嘛,当然不是祛风邪。是不是?可是“风邪、寒邪”之说,这就把伤寒给固定了,说这个邪是由表来的,就是真正风在这了、寒跑这儿来了。完了(结束后)就出温病了。要没有这个(风、寒)​,则温病没有的!温病你不能说是风邪、寒邪了。风邪、寒邪只是在这儿(太阳病)​,热就得从嘴往里头跑(热不能在太阳表证)​,这都是主观的随便设想啊。你好好想一想,​(概念的这些混乱)就由中风、伤寒这两个字词起的。

  所以温病又想出旁的方法儿来了,这是由口鼻吸入的,也是邪在那儿呢!所以咱们治温病,有暑温,又有秋温,又有春温,把温还分了多少(类型)​。那是吴鞠通搞的,所以中医这么样子搞下来,整个理论就歪曲了。所以这东西始终就是不行啊,越搞越离开事实了,这是不对的。温病是不是《伤寒论》讲的?讲了。开始“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跟太阳病比较。像太阳病中风、伤寒,他都说“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中风他不说病,太阳(六经病、温病)是单独的一种“病”​,提到温病,他不说是太阳中温或者是发温,他说温病。温病就是与太阳病对立(对应)的东西。​“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渴”在这个书上全是里热。像咱们讲太阴病“下利不渴者属太阴”​;渴而下利为热利,用白头翁汤。咱们都讲过的东西了。那么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说明是里热嘛。是什么呢?到“阳明病篇”又提了。​“阳明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温病在太阳病篇提了,在阳明病篇就是阳明外证。阳明外证怎么治呢?不就是白虎汤吗?在太阳病篇里提得也很好:发汗不行,发汗就要转成风温;下之不行;用火更不行。那么用什么法子呢?只有清热一个办法!他没明说(用清法)​,但是他这个书里头全包含了。像后头栀子豉汤、三黄泻心汤、大黄泻心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这无一不是治热的。那么真要是把它(治热方剂)掌握好了,一样儿治温病啊,有什么不能治温病?所以我说伤寒、中风这两个字词,​(容易引起)看法的错误,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可是,我们要拿它(伤寒、中风)当个证型,可以的。说太阳病有这么两种证型:一种发热汗出恶风,这一类叫作中风;一种发热无汗脉浮紧,这一类叫作伤寒。​(伤寒、中风)就是两个证型,没有风邪、寒邪之说。所以这么样子来(分证型,而不是猜测生理、病理)​,中医发展就绝不是现在这个地步。这是很重要的事儿。

  所以我们读这个书(​《伤寒杂病论》​)也是一样。有些是很对的,在规律方面我们必须要掌握,不然的话,你不会用的。对于这么两个类型的认识,起个名叫中风,起个名叫伤寒。我们不必给古人打掩护,他是个错误认识,他就认为风邪、寒邪,这是根据哪儿来的?就根据伤寒病来的,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肠伤寒。古人认为伤寒,就是伤于寒。他说,你看看“伤寒例”​,成无己本的书上就有,前面有个“伤寒例”​,这是王叔和做的。就是寒厉之气,所以“冬伤于寒”嘛,要是春发的叫春温。总而言之,还是寒邪在里头。​(上面所述)这东西根本是都有问题的。我们现在来研究,当然这个书的伤寒不是狭义的,是广义的,凡是热病都叫伤寒。那么如果要拿肠伤寒来看,那你就不能跟西医辩论了,人家说是伤寒杆菌,你还说不是,非得说是寒邪不可?所以(现代研究已经)证明这个东西不对就是不对呀。这就是我们研究这个书(​《伤寒杂病论》​)应持的态度。我认为研究中医的人,也应该有这种正确的态度,不能够说是不对了(现代研究已经证明是错误的)​,还非得说是对。再不,就是瞎扯,甚至于五脏,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脾,现在不是一个消化系统,咱们说脾是消化系统,咱们说这脾不是那个(解剖学上的)脾。这就是瞎打掩护,你这(中医的)理论老搞不出来。回头我们再研究吧。六经究其实是什么?我们还得从八纲来说起,八纲今天我略略说一说。首先要认识病位。表,就是体表的表,就是人身上的躯壳,就是皮肤,再里头就是肌肉,再里头就是筋骨。表就是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体表。它在人的最外头。那么如果疾病集中反映到这个病位上,就叫作表证。里呢?就指着人的极里头。极里头就是消化管道,由大小肠、胃所组成的消化管道。那么疾病集中反映到这里头,就叫作里证。

  那么半表半里呢?就是里之外、表之内,那全是。咱们现在最容易提出来一个抽象的事情,就是胸腹腔间,胸腔、腹腔这两个大腔子,里头全是。就是我们一切脏腑,除了脑髓而外,都在这里头呢(半表半里或胸腹腔间)​。这就叫半表半里。我们说的八纲,其实是九个,​“半表半里”古人把它包含到“表、里”里头了。另外,就是阴阳。阴阳,咱们说阴证、阳证,不是咱们寻常辨证所说的“阴虚、阳虚”那个阴阳,不是的啊!注家都给搞那上去了。他(仲景)说的阴阳指着性,阴性、阳性。阴性、阳性是什么呢?就是太过、不及这么两方面。也就是,人一有病了,生理机能要有改变的,那是一定的。尤其代谢机能首先改变。机能之改变,只是两个途径:一个就是比健康人太过了;一个就是比健康人不够了、不及了。现在咱们是证候、脉全是这样子,就是太过、不及。

  太过,反映的证候(是什么样的呢)​?相对地要有发扬的、兴奋的、亢进的这一类证候,古人就叫阳性证;反之呢?沉衰的、抑制的,不但不发扬它还抑制,这一类的证候,就叫作阴性证。所以有了疾病了,机能上要发生这么两方面的变化。病千变万化,但是不外乎阴阳两大类。不为阴便为阳。也不为阴也不为阳,你这人没病,生理机能蛮好嘛,哪儿也没有太过的,哪儿也没有不及的,那不就是正好吗!那就没病。咱们现在量血压也是一样,看你高,看你低,不高不低你血压就没病了嘛。我们人身上的机能,整个不太过也不太及,就是没病嘛。有了病,不是太过就是不及,所以不是阴就是阳,就这么两大类。

  阴阳之中,还有些特殊的情形要辨,就是寒、热、虚、实。我今天略略地说一说。像寒和虚都是不及,都属于阴之类;热和实,都属于太过,也都属于阳之类。阳之中有些特殊的阳性,在辨证上与治疗是有关系的,也要辨。辨什么呢?一种是热性的;一种是实性的。实际咱们知道,这个人身体“直抽动”了(编者按:此处声音听不清,​“直抽动”为拟音,不准确),就是虚;相反亢进,那就是实。​“虚、寒”与“热、实”是对待(对应)呀。可是这四种都统摄于阴阳。所以在阳证里头,他这个书上也有了,有阳“热”​;阳“实”​;阳实又热叫作阳“实热”​;也有种阳虚证,阳证里的虚证,但是有热,也叫(阳)“虚热”证。那么阴证也是一样的。所以只能有两大类(阴证、阳证)​。那么在病情上说,只有阴阳两大类。这里头还得分。

  六经就是反映到表、里、半表半里,或阴或阳六类,这就是六个类型。在这六个类型里头,他还老说:此无阳也、此无热也,他这个书上也常说啊。那么你还得分析寒、热、虚、实。所以六经只是表、里、阴、阳有了,但是寒、热、虚、实,还要细分。在阳证里头,阳性是一般的,还有特性的东西,热与实;那么在阴证里头,还要再辨虚与寒。换言之,张仲景这个书,他既辨六经,同时他也要辨八纲。表、里、阴、阳有了,你再辨寒、热、虚、实,八纲不就都具备了嘛!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辨别之后)​,这可以说出来治疗的法则了,像太阳病,当发汗,这就是太阳病的治疗法则了,也可以叫作治则。那么热呢?热就得用寒药;寒,寒就得用热药啊;虚得补;实得攻。这都是治则。​(对于)六经,以至于寒、热、虚、实,在这个书里头治则随便一看就看得出来。

  可只有治则不能治病啊。像太阳病,治则一张嘴就知道“得发汗”​。拿什么方剂发汗呢?那还得具体的事实具体分析,还得到方证上。所以辨证在这个书是这样子:先辨六经,六经是六个固定的类型了;然后再分析寒、热、虚、实,在这个时候,当大夫要是看病看到这儿,心里就有数了,他知道用哪一种法则来治疗这个病。应该用什么方药?他还要进一步追,那就是辨方证了。这个书就是讲的这么一套东西(辨六经、八纲、方证)​。我们现在要问这么一句话了,究其实中医这套辨证的方法,它是怎么个方法啊?治的什么病啊?这值得我们研究。我想中医搞了这些年,还没人在这上(能特别完美地)解释出来,这个是很重要的事情。

  八纲不用说,就拿六经说吧。这六个类型,就是:凡有疾病,病位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这是古人的结论,病位的反映不出于表、里和半表半里。病情呢?不出于阴、阳两大类。病型不出于这么三阴三阳。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不超出来(三阴三阳)呢?这个东西(三阴三阳)究其实是个什么呢?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么个问题:八纲六经,就是万有疾病的一般规律。一般的,那不是什么特殊的。像咱们说太阳病,太阳病是什么病啊?什么病也不是,可是什么病都可以有它(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它不是什么(具体的)病,就是一般的证。凡是一个病要有这个证,中医就用这个方法来治疗,没有错误。这是很说明问题的。所以中医治病的方法,就是咱们说的辨证论治,就根据张仲景这个书,就是在疾病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的通治方法。中医是这么个精神:疾病它有一般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而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古人也可以叫大法,叫方法。

  通治一般疾病,这东西挺妙啊,怎么叫通治啊?你像咱们拿一个方子,大家都可以有这个体会:治很多的病,一个病你可不能固定一个方子。拿太阳病说吧,无论温病也好,伤寒也好,以及其他各种疾病,只要发生太阳病,如果是桂枝证,你用桂枝汤方,什么病它都治,不但这个症状消失,基本的病也是要好的。咱们在临床上不就这一套嘛!所以中医治病主要的精神,就在疾病一般的规律基础上,而治一般的疾病,是通治的一个方法。治病的方法是这一套(原理)啊。这挺妙啊。西医现在非常进步了,但是疾病的一般规律他知道(却不知道具体治疗方法)​,我看过他们(西医)这个病理、生理,​(西医)研究病理、生理,他(西医)也主张研究疾病一般的规律。他(西医)解释一般规律解释得还挺好的。尽管发病原因不同、形式不同,它有一般的规律反映。可是西医他认识(疾病有一般的规律)​,可在治疗一般的病上,他(西医)还没有(中医那样的治疗方法)呢。

  古人通过临床这种实践,中医搞这一套东西(辨证)非常成功,这个很重要。所以中医你要是搞科研,拿一个病名儿来固定用一个方子,根本就不成立。中医不是(辨病)啊,中医是在一般的规律上治一般的病。像咱们用柴胡汤,只要是现柴胡汤证,我就用小柴胡汤,是没问题的。不现,用它(小柴胡汤)有害无益。中医是这一套东西。可是这又说回来了,在一般的规律上怎么能治一般的疾病呢?我们再追究。中医有一句话最好,就是“正邪交争”​,张仲景这个书也是的,​《内经》上也是的。中医认为人体对于疾病,它(人体)绝不等着它(疾病)病的,它(人体)老与它(疾病)斗争,老是正邪交争,事实也的确这样子。人体要是没有这么一套良能,那得传染病非死不可。就因为对外界的刺激,它(人体)有一种非常(突出的)抗御方法。要是有一种传染病(发生)​,不是人人传染的。​(即便)顶厉害的传染病,死的人还是少数。没感染的人,不是没接触过(病毒)​,​(而是)身体的抵抗力强。抵抗力是什么?就是我们身体对于外来的东西能够有抵制,那就是“正邪交争”​。

  那么有了病了,它(人体良能)还跟它(疾病)交争。你像咱们讲的表证,太阳病你好好分析,它就是正与邪交争在体表。怎么个交争法儿呢?就是打算出汗。你们看看《内经》上说的“阴阳交”那一段,说得挺好,​“今邪气交争于骨肉”​,我记得我讲的时候引征这一段了。它就想在体表以发汗的这种办法,把疾病从体表排除。那么里证呢?它(人体良能)就想由里把它(疾病)排除,或者吐或者下。半表半里呢?就想借半表半里各种脏器的官能,呼吸器、泌尿系等,而把它(疾病)排除。那么这就限于人的自然结构。对于疾病的斗争方式,也只有这么几种,限于自然的(良能)嘛。人体万人相同。所以正与邪斗争,离不开这几个方位,所以就固定了一定的病位。所以病位哪来的呢?主要的还是“正邪交争”​。机体的本身还是个主导地位,它打算从这一方面或者从那一方面解除疾病,除此而外没有了,限于生理的自然结构啊。可这就把病位给固定了。病位一固定了,如果机能亢奋就是阳性证;机能沉衰就出来阴性证。六经,这六个类型,只要是疾病存在,机体就斗争。斗争就不出这个(六经)范围。所以在一个疾病全过程里头,这种六经八纲的反映始终不会离去的,而且始终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我们再拿这个治则(来分析)​,根据我方才讲的六经八纲生成的来历,我们还可以理解一个问题。就是中医这套辨证施治,正是适应人体的机制、抗病的机制,而使它达到目的。像表证吧,它欲发汗,发不出去汗,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种表面充斥体液的情形都显出来了。中医就是古人试验的结论嘛,在这儿(太阳表证)你发汗就好了,可见是发汗正达到机体的机理要求。那么我们又说了,他出汗了,病还不好,怎么回事儿呢?就像中风证就是这样子。本来他自汗出,那么达到汗出了,病还不好。这个(情况)​《内经》上也有啊,说这是“汗出而邪留”​,就是我们的机能,力量达不到,不是他不得汗出。像我们说的太阳伤寒,机能达到了,就是出不来汗,你一开其腠理,让他出点汗,邪出去就好了。中风证虽然出汗了,但是就是精气虚嘛,拿《内经》上的话,就精气虚呀,他这个书上也是啊。什么叫精气呀?人体要想出汗,就是用谷气,这谷气古人叫作精气。精是精真养人之气了。虽然出汗了,由于精气质和量不足以祛邪,反倒出毛病了,汗是往外跑了,邪还是乘虚而往里头来了。

  (所以经方的太阳病,分为麻黄剂、桂枝剂两类)我们在后世方也可以(如此划分)​,就兴这么两大系列的不同方剂。一种就是以桂枝汤为主的加减;一种是以麻黄汤为主的加减。形成这么两套,像桂枝加桂、桂枝加芍药、桂枝去芍药、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等的,这都由桂枝汤的证候出入而加减,有这么一系列的方剂。以麻黄汤为主的呢?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以至于麻黄桂枝各半汤都属于麻黄剂,是为发汗的嘛。那么这就形成两大系列的方剂,除此之外都不是(太阳病)​。不是,他搁到太阳篇里干什么呢?他就为了应机之变。张仲景这个书,太阳篇是说得最多。病不是固定的,不是太阳病老是那么个太阳病,由于治疗的关系,兴许是误治;以及由于病传变的关系,它(太阳病)随时变化。那你研究太阳病,这个地方(太阳病的变化)他都要说呀。而且(太阳病当然是)为了发汗,​(但若太阳病变化之后则是)有些可发汗的,有些不可发汗的。阳明病也是这样,每一章都是前面儿反复地这么说。今天就说一下概要吧。

  再有呢,就是辨六经(的关键半表半里)​。我们方才说了,半表半里病,它不像表、里那样单纯。表证,无论太阳病、少阴病,都好辨,是在体表,身疼痛这一套东西好辨。那么里证呢?无论阳明病、太阴病,也好辨,都在肠胃里头。最复杂的就是半表半里。像我们说的那个“口苦咽干目眩”​,白虎汤证也口苦咽干,也有目眩。里头有热,循着孔窍往上来,就有这一套东西(口苦、咽干、目眩)​,所以(少阳病的辨别)也不够(明晰)​。厥阴篇更成问题了,是不是古人在这里头一点也没认识?不是的!(因为)没法认识。我们方才说的半表半里这个部位,它牵连到一切脏腑。你看小柴胡汤就看出来了,​“或这个,或那个”​,不好用简单的(提纲或指征)把它概括了,也没法儿概括。

  所以少阳病的提纲和厥阴病提纲都不够全面,只能做个参考。那么怎么辨呢?这成问题了。有办法。他这个书上,也举这些例子。比方说,既然表证好辨,里证好辨,除去表里呢,那不都是半表半里吗?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也是天天儿用这个(排除)法子。就是不是用发汗的方法(太阳、少阴)治疗这个病,也不是用温补(太阴)或者是吐下(阳明)的方法来治这种病,这就是表里都没了。剩下都是半表半里病。半表半里,要是反映的是阳性的,那就少阳病;反映阴性的那就是厥阴病。这就够了。所以你看看厥阴病只是四条,他也没详细说,没法儿说。那么少阳病呢?也就是口苦咽干,他就在柴胡证里说得清楚,​(要想把少阳病说得完整全面清楚)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个地方牵连到这么些脏腑,这个地方要有病,最容易涉及其他的脏器。所以,像小柴胡汤证用些“或这样,或那样”的也不行,也不够个提纲。或者这么的,或者那么的,那还都不行。所以没有法子(精确概括半表半里)​。

  在临床上我们只能够(用排除法)​,表里好辨,像咱们说的感冒这一套东西都是太阳病,如果人虚衰,脉微细,这都属于少阴病;那么胃家实这一套,不大便,大便不出来,​(就是承气汤证)​。只是热,就像白虎汤证。这都是属于阳明病;腹痛下利,虚寒在里这一套东西,都属于太阴病。那么表里好辨,除去表里都是半表半里。所以这个(半表半里)辨证也并不难的。

  他这个书,主要是以六经分篇。可是在少阳里头、在厥阴里头都不够的,这我们也要知道。但是,我搞这么些年,我也曾经积累一些经验,对于少阳病,的确变化是相当得多,也拿不出来一个更好的(辨别的)特征。那么只能是先辨表里。​(表里)这个东西常见了,用不着特意辨。来了病号了,一看就知道,他(病号)一说你就清楚了,表里很容易嘛,离开这个(表里)都是半表半里。半表半里的方剂上也相当得多。

胡希恕

  胡希恕,1898年生于沈阳,清末太医之学生王祥征的弟子。1936年悬壶于京城,1952年约陈慎吾、谢海洲共同开设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病逝,享年86岁。胡先生行...

胡希恕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