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胆囊息肉的治疗

出自相关的经方为《
1.疾病综述胆囊息肉是指从胆囊壁向胆囊腔内长出息肉状增生物,是所有非结石性胆囊病变的总称。在B型超声波下可被清晰地发现,大多数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而且胆囊功能良好,在病理学中可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患有胆囊息肉的人群应定期做B超随访。一旦胆囊息肉大于1厘米时,建议最好做手术摘除,以杜绝癌症的发生。
2.民间验方
⑴莪术加延胡索治疗胆囊息肉
金先生近一个月来经常觉得右侧上腹部有胀痛感,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原来他疑似患有肝胆疾病,再加上金先生平时喜欢喝酒,就让他做了一次B超检查,诊断的结果确实是多发性胆囊息肉。医生说这是由于过食油腻和嗜好喝酒,损伤脾胃、水湿不化而引起的胆囊息肉。所以,推荐他服用以下药方:莪术、延胡索、柴胡、生白芍、制香附、川芍、三棱、苍术各10克,焦山楂、乌梅各30克,炙甘草、枳壳各6克,用水熬成汤药后,2次服用,每日1剂。金先生回去吃了10剂后,症状开始缓解,医生根据他的病情酌情加减药量,再服20剂后,所有的症状全部消失。B超复查结果显示胆囊息肉也全部不见了。
⑵柴胡加赤芍治疗胆囊息肉
刘小姐今年22岁,最近脸色暗黄,还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由于工作很忙,所以,就没有及时去医院检查,起初以为是工作压力大的原因,就随便吃了些治疗肠胃的药物,但是,非但不见好转,反而病痛更加严重了。几天后,她难以承受病痛的折磨,还是选择去了医院。经过化验诊断之后,确诊为胆囊息肉,但刘小姐并不想手术切除。于是采用中医疗法,并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为主。具体药方:赤芍15克,枳实、三棱、莪术、半夏各12克,竹茹6克,黄芩、陈皮、柴胡、甘草各10克,熬制成汤药后,每日喝1剂。服药1周后,刘小姐恶心呕吐的状况消失了,医生在上方基础上去掉了半夏、竹茹,加入海金沙、金钱草各20克,鸡内金10克。又吃了12剂,检查B超后发现,胆囊息肉已经完全消失了,之后进行过3次随访,均未复发。

⑶花粉加穿山甲治疗胆囊息肉

40多岁的周先生,因为公司业务繁忙,经常要四处应酬,所以,久而久之也养成了嗜烟好酒的习惯。他曾经也有过慢性胆囊炎的病史,家中常备消炎利胆的药,病情也是时好时坏的。最近几天,突然发觉右上腹疼痛加重,经医院确诊后,发现得了多发性胆囊息肉,医生建议周先生做手术,把息肉和一部分胆囊切除,但他害怕这样对身体不利,想采用中药的保守疗法。医生给开出以疏利肝胆、祛痛消积为主的一个药方:蒲公英、天花粉各15克,桃仁、红花、柴胡、莪术、炮穿山甲各10克,大黄、水蛭各6克,郁金9克,白芍12克,茵陈30克,甘草5克,每日1剂,用水熬制成汤药后,服用。服用5剂后,周先生明显能感觉到肋下疼痛减轻了,医生便在此药方的基础上去除郁金,再加焦山楂15克,连服1个月。从此周先生肋下疼痛消失,面色转好,舌淡苔少。在上方基础上,再去掉莪术,加入枸杞子、沙参等以阴柔润肝。再吃两个月后,周先生的胆管息肉全部消失,此后的1年之内未再复发。
(4)谭新华教授经验和医案
疏肝利胆、化痰健脾、化瘀通络散结法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息肉
张某,男,26岁。初诊(2011年5月6日):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患者,目前诉有些胁肋不适,背心相连,纳差,睡眠正常。脉弦,舌淡红,苔薄黄。体查:墨菲氏征阳性。B超提示:①胆囊壁毛糙;②胆囊息肉(底部可见3mm×5mm略强回声,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辨证分析:肝气郁结,则胁肋不适;肝气横逆犯脾,故纳差。脉弦为肝气郁结之象。苔薄黄为肝郁化热之象。诊断: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息肉。辨证:气郁痰阻血瘀证。
治法:疏肝利胆,化痰健脾,化瘀通络散结。方药:(1)茵陈20g,郁金15g,柴胡10g,香附10g,丹参10g,紫花地丁15g,赤芍10g,莪术10g,山楂15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蒲公英15g。20剂,水煎服,每日1剂。(2)舒胆浓缩液(功能疏肝利胆止痛,清热解毒排石。用于胆囊炎、胆管炎、胆道术后感染及胆道结石。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每次15ml,口服,每日2次。
二诊(2011年6月3日):病史同前,药后无不适反应,现饮食、二便正常,患者在酒吧工作,熬夜多。脉细稍弦,苔薄白。处方:(1)茵陈20g,郁金15g,黄芩10g,丹参10g,僵蚕10g,紫花地丁15g,莪术10g,山楂15g,生地10g,甘草6g,蒲公英15g,穿山甲5g。15剂,水煎服。(2)舒胆浓缩液:每次15ml,口服,每日3次。三诊(2011年6月17日):现患者已无不适感,饮食、二便正常,患者在酒吧工作,熬夜多。脉细稍弦,苔薄白。续予上方化裁,再进10剂。
处方:(1)茵陈20g,郁金15g,黄芩10g,丹参10g,僵蚕10g,莪术10g,山楂15g,生地10g,甘草6g,蒲公英15g,木香10g,白花蛇舌草15g,穿山甲6g。20剂,水煎服。(2)舒胆浓缩液:每次15ml,口服,每日3次。药后复查胆囊B超。B超示胆囊息肉消失,已无自觉症状。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胆囊息肉属中医学“胁痛”之范畴,病位在胆,涉及肝脾。肝喜条达,职司疏泄,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肝失疏泄,胆失通降,中清之腑浊而不清,胆汁排泄失畅,郁积胆腑,久而化瘀,痰瘀互结,脉络滞塞而发生本病。患者胁肋不适、背心相连、纳差、脉弦、苔薄黄。显为气郁痰阻血瘀。谭师以郁金、香附、茵陈、柴胡疏肝理气、利胆消积,诸药合用,肝得疏泄,胆得通降,胆汁得以正常排泄,则息肉无生成之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僵蚕、炮山甲通络散结,以消已成之息肉。本病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阻于胆腑所致,莪术、丹参、山楂、木香、赤芍活血理气化瘀,使瘀化络通,通则不痛,瘀化气血行,脏腑功能活动正常,息肉乃去。